為什麼你定不下來?沒有戒|戒定慧:以定為中心|定是制心一處:無論你放哪一處|戒: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許做,是幫助你定下來|智慧現前,照用無窮:十方三世都在智慧觀照之中,沒有一法你不知道|淨空老法師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9 фев 2025
- 為什麼你定不下來?沒有戒|戒定慧:以定為中心|定是制心一處:無論你放哪一處|戒: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許做,是幫助你定下來|智慧現前,照用無窮:十方三世都在智慧觀照之中,沒有一法你不知道|淨空老法師
◈寂滅境智,諸根清淨
◇寂根菩薩: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
◇阿賴耶是前面七種根的根本:六根跟意根都從阿賴耶生的
◇凡夫把第六識認為是自己的心:能夠思惟、能夠想像
◇小乘經只講到六識;大乘講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菩提,真實智慧
◇迷了以後,起的作用叫八識;覺悟,那叫智慧,四種智慧
◇寂滅境智,不但境界滅了,智也寂了:寂是對智說的;滅是對境說的
◇智是能知;境是所知:能所都不可得
◈清淨寂滅就是大般涅槃、常寂光
◇清淨寂滅就是大般涅槃、自性、常寂光
◇學佛最後的目的是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證得究竟圓滿,所謂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第九位,寂根菩薩。「《會疏》云: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末那,末那是意根。阿賴耶是前面七種根的根本,也就是六根跟意根都從阿賴耶生的。我們一般凡夫,日常生活當中只用到第六識,把第六識認為是自己的心,因為什麼?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小乘經只講到六識,末那、阿賴耶不講,這個太深了。大乘講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菩提,真實智慧。也就是阿賴耶是迷,妄心,迷了以後叫八識,它起的作用叫八識;覺悟的時候,那叫智慧,四種智慧。寂滅境智,不但境界滅了,智也寂了,寂是對智說的,滅是對境說的。智是能知,境是所知,能所都不可得。清淨、寂滅,清淨寂滅就是大般涅槃、就是自性,在淨土裡面講就是常寂光。學佛最後的目的是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是證得究竟圓滿,所謂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稱為寂根。
◈境智寂滅,根本嚴淨
◇境智寂滅,根本嚴淨,云寂根
◇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轉相是精神現象,境界相是物質現象
◇轉識成智:境界滅了;智也沒有了
◇智是念頭;念頭從波動生
◇寂就是不動了:三種現象都沒有了
◇三種現象都是從波動產生的:波動,佛法講一念不覺
◇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你要去找它的原因,不覺又加上不覺,麻煩就大了
◇知道沒有原因,根本不要再去理它,心就清淨,清淨就覺了
◇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豁然大悟,就光通了
◇光通之後,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叫根本莊嚴清淨
◇莊嚴清淨是自性,本來如是
這個後頭還有,「《甄解》云:境智寂滅,根本嚴淨,云寂根。」境是境界,我們常講三種現象,物質、精神、自然這三種現象,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轉相是精神現象,境界相是物質現象。轉識成智的時候,境界沒有了,境滅了,智也沒有了。智是什麼?智是念頭。念頭從哪裡來?波動生的。現在不動了,寂就是不動了,不動,三種現象都沒有了。三種現象都是從波動產生的,這個波動在佛法講一念不覺。一念不覺確實沒有原因,你要去找它的原因,不覺上又加上不覺,那個麻煩就大了。知道沒有原因,根本不要再去理它,心就清淨,清淨就覺了。《楞嚴》上說「淨極光通」,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就光通了。光通之後,什麼都知道,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光通達,這叫根本莊嚴清淨。這個莊嚴清淨是自性,本性,本來如是,莊嚴清淨。
◈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正表寂為根本,照用無窮
◇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寂根也有無量壽的意思
◇菩薩六波羅蜜、十波羅蜜都圓滿到究竟,就是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三摩地就是寂淨;這一句話就是回歸自性本定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從來沒動過,自性本定
◇常安住,回歸自性了: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今據本經中《真實功德品》云: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正表寂為根本,照用無窮。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寂根也有無量壽的意思。就本經《真實功德品》裡頭所說的,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著重在究竟,究竟是圓滿的意思。菩薩六波羅蜜,《華嚴經》上講十波羅蜜,十種波羅蜜都圓滿,圓滿到究竟了,那是什麼境界?那就是底下所說的,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寂淨。三摩地,此地這一句話就是自性本定,回歸到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從來沒動過,自性本定。你看常安住,回歸自性了,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正表寂為根本。
◈定是根本:定就是制心一處
◇戒定慧,以定為中心、為樞紐
◇定就是制心一處:無論你放哪一處,你都能開悟、證果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教你制心一處
◇佛法不是獨尊的
◇學基督教、印度教的,制心一處,能不能明心見性?能
◇達到究竟、常安住、究竟圓滿的大定,就見性了
◇這個境界裡面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有起心動念,你有定;不深:三賢菩薩
◇阿羅漢的定功:執著沒有了;有分別。我沒有了;法有
◇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我沒有;法也沒有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統統要放下;不放下就錯了
佛教導我們,重要的原則就是戒定慧。以什麼為中心?以定為中心,以定為樞紐。定是什麼?定就是制心一處,無論你放哪一處,你都能開悟,你都能證果,所以佛說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是教你制心一處。所以佛法不是專利的,佛法不是獨尊的,這一點一定要知道。學基督教的,制心一處,能不能明心見性?能。學印度教的能不能?能。就是要達到究竟,要達到常安住,才能見性。定的功夫,淺深差別很大,一定要到究竟圓滿的大定,就見性了。這個境界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一個標準。有起心動念,你有定,不深。你雖然沒有分別執著,你還有起心動念,這是什麼?三賢菩薩。阿羅漢的定功,見思煩惱斷了,就是執著沒有了,他有分別,他有起心動念,只是對一切法不執著了,我沒有了,無我了。我沒有了,法有,他認為我沒有,法有。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我沒有,法也沒有。《金剛般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統統要放下,不放下就錯了,這個不能不知道。
◇戒定慧三學,定是根本
◈為什麼你定不下來?沒有戒
◇為什麼你定不下來?
◇戒:讓你這個也不許做、那個也不許做,是幫助你定下來的
◇得定,智慧就會開: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究竟的定,自性本定,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現前。你有能力現極樂世界
◇你跟阿彌陀佛學的,你成佛,你的身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現國土跟極樂世界一樣,也是法性身、法性土,不可思議
◇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戒是入門
◇沒有戒就決定不會得定
◇只有定才能開慧,這是真正的學問,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
◇知識可以不需要戒定,博學多聞就能成就;自性般若智慧德能,一定要戒定
◈寂為根本,照用無窮
◇戒幫助你得定、成就德行;定幫助你開智慧、放下
◇放下之後,智慧現前,照用無窮
◇照真、照俗,照法界、照眾生界:十方三世都在智慧觀照之中,沒有一法你不知道
◈自性不生不滅:真無量壽
◇照而常寂,這就是無量壽
◇常寂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自性現前
◇自性不生不滅,真無量壽
所以定是根本,戒定慧三學,定是根本。戒幫助你得定的。為什麼你定不下來?讓你這個也不許做、那個也不許做,是幫助你定下來的。只要得定,智慧就會開,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究竟的定,那就是自性本定,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現前。你有能力現極樂世界,為什麼?你跟阿彌陀佛學的。你成佛,你的身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現國土跟極樂世界一樣,也是法性身、法性土,不可思議。所以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戒是入門,沒有戒就決定不會得定。為什麼重視戒律,關鍵在此地。只有定才能開慧,這是真正的學問,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知識可以不需要戒定,博學多聞就能成就。自性般若智慧德能,這不行,一定要戒定。戒幫助你得定,幫助你成就德行;定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放下。放下之後,智慧現前,照用無窮,這是智慧起作用。照真、照俗,照法界、照眾生界,十方三世都在智慧觀照之中,沒有一法你不知道,沒有一法你不能究竟,所以還表壽命無量。為什麼?照而常寂,這就是無量壽。常寂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自性現前,自性不生不滅,真無量壽。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十八集 ft.hwadzan.tw/d...
「寂根」,
《會疏》云:「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
《甄解》云:「境智寂滅,根本嚴淨,云寂根。」
今據本經中《真實功德品》云:「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正表寂為根本,照用無窮。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
◎ 德遵普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