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疑論 ( 第四集 ) 自誠法師主講 20180405課程影片 (地點: 慈明寺/慈明學園)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7 фев 2025
  • 釋自誠法師 簡介:
    1978年出生於臺灣。 1987年於臺灣南投縣靈巖山寺,拜妙蓮老和尚為師,剃度出家。
    2002年於臺灣高雄市日月禪寺受三壇大戒。
    曾任:
    靈巖山寺維那、戒場引禮師、水陸法會內壇正表與副表。
    現任:新北市 樹林 海明寺維那、國際齋僧大會 臺灣區 全球供佛 齋僧大會維那、慈明寺當家、新店竹林禪寺住持、台北板橋淨土院住持。
    十歲於臺灣靈巖山妙蓮老和尚坐下披剃出家,作侍者親近老和尚多年。
    2011年起,應邀大陸河北水岩寺主持短期出家法會,擔任開堂和尚,至今已達七屆。
    法師以莊嚴的威儀、豐厚的佛學底蘊、服務奉獻的精神,以優雅出塵的音聲佛事深深感動每位佛子。
    尤其每天的唱讚,每晚的懺摩,悲愍之至,淨化身心,倍感清涼。
    自誠法師為了成就眾生、護念眾生,強調修行不僅止於「自淨其意」,更需以「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上首」,行菩薩道,以方便善巧之方法,努力行善、成就眾生。
    在《維摩詰經》佛國品中,世尊對寶積菩薩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法師為清淨國土,期望用佛法的觀念,來淨化人心,用佛教的戒律淨化社會,藉由學習佛法,修持佛法,認識內心,
    只要我們內心清淨,所見的世界便是佛國,只要我們內心平安,生活的環境也能平安。
    誠之梵-自誠法師 粉絲團
    / 誠之梵-自誠法師-粉絲團-425356744...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5

  • @高秀英-w8s
    @高秀英-w8s 4 года назад +1

    自诚法師平安吉祥:您的佛学讲座多久讲一次,我在等待,阿弥陀佛

  • @高秀英-w8s
    @高秀英-w8s 4 года назад +1

    自诚法師吉祥:看到你的佛学讲座深感佛法的力量,另外看到很多写真方之你现在的成就普度众生真不容易。难不成您是乘願再来吧!

  • @清淨普賢行
    @清淨普賢行 6 лет назад +1

    現前這一念心性〉
    只要我們發了成佛的菩提心、行普賢道,這一念的覺悟之心,就能脫離六道輪迴的虛幻無明,以本有的覺性法身,融合並顯現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的智慧德相,永為不滅的金剛道種。
    許多有修有證的善知識都說:修行皆在修現前這一念心性;我們念念要自我覺悟,覺知當下這一念心,會與十法界中的哪個法界感應。徹悟大師亦云:「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惟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嗔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輭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我們現前這一念是一個點,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由體擴充無限,大方廣乃至無量無邊,就能建立自己的地獄或佛國。一切善惡果報,會下地獄或者能夠成佛,皆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積聚而成的,一切唯心造,因緣果報,皆在我們的真心之內,不在心外,皆是自作自受。唐朝道宣大師說:苦樂道果皆是自己贈送給自己,與別人無關。所以,有修行的善知識,遇到別人陷害凌虐,處之泰然,正好隨緣消舊業。別人問他:「你難道不恨?不想報復嗎?」他回答:「我若起瞋恨心,就先對自己不利,更無需報復;我倒是怕自己會拋棄了菩提心,無法以慈悲平等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道修行、善用其心的楷模;能以佛心佛願照顧著現前這一念心,這就是菩提心,就是真念佛,也是普賢行願。
    所以慈舟大師說過:能夠常常密切檢點自己時時刻刻的起心動念,是貪?是瞋?是癡?是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是殺、盜、淫?就是在持戒;知道自己起了惡念,就要會念,要能轉念;明白吾人的一切起心動念,總歸自性上的自作自受,就將惡心歇下停止,不再動念,「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若仍然降伏不了自己,就要轉念,轉用心在念佛上,以一句佛號來清淨一切惡念,久而久之,自然能夠恆修清淨波羅蜜。我們凡夫,「持戒念佛」就是真實修行的救命方,何等重要!
    在《靈峰宗論》中,蕅益大師說得更透徹:「欲使悲智恆得相應,必須諦觀現前一念;此一念心,不在內外中間,不在去來現在,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欲言其有,毫無朕迹,欲言其無,不可斷滅;三世諸佛所證,證此也;一切眾生所迷,迷此也;證時不增,迷時不減,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證雖不增,恆受法性真常之樂,為求此樂,故名為智;迷雖不減,枉受顛倒輪迴之苦,為拔此苦,故名為悲。非大智不運大悲,非大悲不圓大智。一念觀心,即一念返迷歸悟;念念觀心,即念念返迷歸悟。返迷是即智之悲,歸悟是即悲之智。即智之悲,所以遊行四方;即悲之智,所以承事諸佛。佛及眾生,總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持戒者,瑩治此也;作福者,莊嚴此也;忍辱者,體達此也;精進者,顯發此也;坐禪者,映徹此也;看經者,照了此也;見佛菩薩善知識者,即契此也;立大願行,盡未來際,度脫有情者,完滿此也。觀一念心中,十界假名而興與拔,為平等生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五陰而興與拔,為平等法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體性而興與拔,為平等無緣慈悲。一切時中,觀心為主,讀誦了義大乘而助顯之;勤修種種福德而資發之,勿令此心墮在無記不善境界。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日新其德以詣於成,一生如此,則生生亦復如是。得生淨土,永無退轉。百劫千生,大事因緣,只在現前一念;此念若正,無不是正,此念若邪,無不是邪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我們學習菩薩道以至成佛的六度萬行,都要念念以般若為導引,才能直捷了當,悉無障礙;般若慧就是第一義諦,也就是說,若起心動念皆以第一義諦來行持普賢十大願王,來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就覺悟到現前這一念無來無去亦無住,我們這一念的真如實性是無生亦無滅的;乃至盡未來無量劫中的念念菩提行願,也如同現前這一念,無來無去無住無生無滅。
    真如覺性既然當體「無生」,那麼修一切善法,其中就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我可執,亦無法可執,亦無是非、榮辱、成敗、得失,一切皆在無諍三昧之中;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真如覺性既然當體「無滅」,現前這一念真如,雖是泯無諸相,恆常清淨空寂,卻能隨著菩提心願造作一切微妙的勝法,不昧法界中一切的三世因緣果報;乃至盡未來無量劫中,行持十大願王的六度萬行,念念皆能由覺性本體生出無邊的妙用;雖然無貪無瞋無癡無疑無悔,卻能利樂眾生覺悟佛道而無失無壞無斷無滅。
    所以,我們行持普賢行願時,一切自利利他的善巧方便,皆要安住在第一義諦的覺性,即空即假即中,皆在如幻三昧之中,無染無著,滅度一切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念念皆可圓成自性無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說,我們在盡未來無量劫之中,上求佛智,下化眾生,能夠具足般若波羅蜜,一切的六度萬行,就能離一切相,來行一切法利益眾生往生極樂、早日成佛;自覺即覺他,真空即妙有,利他皆自利,妙有皆真空;稱性而修,全修在性,念念由真如實相顯發,念念自然回歸真如實相;究竟不二,究竟清淨,究竟圓滿,究竟無智亦無得,究竟不可思議,是謂以般若第一義諦超諸方便,成就佛道,能以十種智力度化眾生。

  • @karenh5897
    @karenh5897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講的好 若有字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