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壇經偉大的對話❷ 六祖 x 永嘉 (體解無生 · 轉識成智)【中】陳國恩老師 (體佛法師) | 萬法心光🐻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7 авг 2024
  • [聲明] / 萬法心光
    [網站] sites.google.c...
    [分類+名相] • 🧭 [分類·名相定義] 見底下説明
    #is_無生x生滅
    #is_轉識成智
    ============
    體解無生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機緣 第七》
     永嘉玄覺禪師 溫州戴氏子
      少習經論 精天台止觀法門
      因看維摩經 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 相訪與其劇談
      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 「仁者得法師誰?」
     曰:  「我聽方等經論 各有師承。
          後於維摩經 悟佛心宗
          未有證明者。」
     策云: 「威音王(釋迦牟尼佛)已前 即得;
          威音王已後 無師自悟
          盡是天然外道。」
     曰:  「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 「我言輕。
          曹溪有六祖大師 (06:23)
          四方雲集 並是受法者。
          若去 則與偕行。」
     覺 遂同策來參 繞師三匝 振錫而立。(03:50) (06:19) (12:45)
     師曰: 「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04:29)
          大德 自何方而來 生大我慢?」
     覺曰: 「生死 事大 (06:51) (13:07 - 解析次第法對本心法)
          無常 迅速。」
     師曰: 「何不 體取無生、了無速乎?」(07:25) (14:14 七八九地的無生法忍) ★★★ (體取: 見本體 見本性) (從體性, 無生死) (為何不悟入無生法忍、不回歸自性) (遠近是意識心的錯覺; 本心之大/摩訶, 一切遠近都在摩訶之内)
     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11:29) (15:25)
     師曰: 「如是如是。」(12:08) (15:40) (給永嘉印證了)
     玄覺 方具威儀禮拜 (12:31) (15:53) 須臾告辭 (16:30) (22:54)。
     師曰: 「返太速乎?」(16:40)
     曰:  「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16:54)
     師曰: 「誰知非動?」(17:29)
     曰:  「仁者自生分別。」(17:40) (23:20) (飯 vs 砂; 人的本能就是佛, 修學反而是作意-意識心) (18:44 法脈) (19:36 對話太經典太偉大)
     師曰: 「汝甚得無生之意。」(19:58) (24:09)
     曰:  「無生 豈有意耶?」(20:10) (24:28)
     師曰: 「無意 誰當分別?」(20:29) (24:32)
     曰:  「分別 亦非意。」(20:40) (24:40) (24:58 轉識成智) ★★★ (有分別而無分別想; 不用意識心, 不受分別影響)
     師曰: 「善哉。少留一宿。」(21:53)
     時謂‘一宿覺’。(22:27)
     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
     (諡曰無相大師 時稱為真覺焉)。
    ============
    轉識成智
    ============
    識 = 意識心
    意識心的作用 (35:40)
    vs
    本心/本能
    迷悟之別 37:05
    本心/本能 + 緣影(染萬境) = 意識心
    緣影 執為真 (染萬境) = "迷" 38:12
    愛之欲其生 惡之欲其死
    永遠活在生滅中
    緣影 見相非相 = "悟" 38:27 ===》 則現如來 = "真性常自在"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定慧 第四》(25:36) (35:24)
    ----------------------------------------------------------
    真如自性 (25:41 本心)
     起念;(25:56 起念是真如自性的本能) (26:36 修到無念是違背自然)
     六根 雖有見聞覺知;(27:45) (見聞覺知 = 金剛經的"有為法" - 一切有為法 如夢...) (37:52 修行也離不開六根)
    不染萬境 (28:16 不受干擾) 而[真性常自在] (28:23 不失本心)。★★★ (28:40 = 三昧/正受/無受: 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31:23)
    故經云: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30:53) (第一義: 本心) ★★★
    ------------------------------------------------------------
    《楞嚴經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32:13)
    ------------------------------------------------------------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32:37)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32:51)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33:16)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33:40) 淨念相繼 (33:57)
    得三摩地 (33:34) 斯為第一。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