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故事】高雄有個南京村 六十兵工廠遷臺紀事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6 окт 2024
  • 位於高雄前鎮區的二〇五兵工廠,為國防部軍備局下的兵工廠,也是國共內戰時隨國民政府遷移來臺的四座兵工廠之一,主要生產各式槍砲子彈。
    它的前身是六十兵工廠,又可追溯至清代的上海洋砲局,1862年由李鴻章所創立,三年後又遷至南京雨花臺,並更名為「金陵兵工廠」,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一度遷往重慶,與湖北的漢陽兵工廠合併,抗戰勝利後又遷回南京,並改名為六十兵工廠,因此裡頭的員工眷屬來自許多省份,也歷經過多次戰火。
    「我的父親是抗戰時加入兵工廠的,當時在重慶為了躲日軍轟炸,他們都把廠房建在山洞裡,躲在裡頭製造槍砲。」伍寧生的父親是兵工廠的員工,抗戰勝利後,他隨廠遷到南京,沒多久又因為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決定將兵工廠遷往臺灣。
    1948年12月,六十兵工廠的員工及眷屬,將近五千人奉命遷臺,廠方將大批機器材料分批運到上海、再轉來臺灣,由於人數跟設備實在太多,最後共花了整整四個月、分成13趟船班,才完成運送。
    抵達臺灣後,兵工廠落腳在高雄前鎮,持續生產武器,而近五千名員工眷屬就暫住在工廠附近搭建的鐵皮屋內,一邊工作,一邊著手搭建自己的房舍。
    「我還記得那個鐵皮屋是大通倉,門口就用布拉起來,吃飯就拿臉盆去裝飯裝菜,過得很克難。」孫屏英回憶,當時她才十歲,跟著爸媽從南京遷臺後,在鐵皮屋住了大半年。
    1949年底,由居民自己興建、佔地4800多坪的「君毅里」正式完工,多達上千戶的眷村,由於居民全是從南京遷臺,因此村裡講的是南京話,吃的是南京的食物,君毅里也因此有了「南京村」的稱號。
    「我們的鍋碗瓢盆,都是用兵工廠的廢料製作而成的,那時候窮嘛,為了省錢,飛機不要的邊角料就拿來做出鍋子鏟子啊,又重又厚,耐用得很!」
    伍憲生、伍寧生兄弟,是在君毅里長大的眷村孩子,由於村民們都從南京來臺,又是兵工廠眷屬,因此這個眷村跟外頭很不一樣,特別團結。不但村裡頭的水塔、公廁、米庫一律共同管理使用,不少人的童年更是在武器的製造聲中度過的,甚至長大後也在兵工廠上班。
    每逢過年更是君毅里的大事!家家戶戶都會端出拿手好菜,南京常見的蘭花干、南京板鴨、歡喜團等特色小吃,香氣四溢,整個村子鞭炮聲不斷,熱熱鬧鬧的景象,是許多居民的共同記憶!
    民國90年代,隨著眷村改建,君毅里也面臨拆遷命運,居民們陸續搬入新的社區,儘管昔日的矮房窄巷已經不在,但改名後的二O五兵工廠仍持續運作,眷屬們仍不時聚在一起閒話家常。
    從南京到高雄,君毅里記錄了六十兵工廠的遷臺歷程,也經歷了美好的眷村歲月,至今當地仍有許多人講著南京話,吃著家鄉小吃,共同緬懷這段大時代的歷史。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
    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www.sccf.org.tw/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FB】 / sccforg
    【遷臺官網】www.mocsr.com/
    【遷臺FB】 / mocsr
    【遷臺RUclips】 / @user-ey4jk4qu5e
    【遷臺LINE@】lin.ee/QMx9gpP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