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真的好懷緬90年代【陸港台】在文化娛樂上的合作交流融合,是那麼的多姿多彩,真令我回味無窮。
沒有刻意的美化也沒刻意的醜化,講的就是人性。很棒的作品。
唐湘龍是臺灣節目中第一個以陸劇評論為出發點找專家做評論的,非常有創意!希望唐的節目的豐富性更上一層樓。
是第一个吗,我咋记得王伟忠早就这么干了
@@sypang2774 王偉忠搞的是文化交流,如:與陸方文化事業和藝人合作,搞演出和拍影視劇等,並不是搞文藝評論。兩者是不同的。
@@lauralaura-cz2sn 他在观点上不是有一个节目,跟一个女嘉宾谈论陆剧,之前谈论过漫长的季节等等
@@sypang2774 謝謝指點,我可能孤陋寡聞了,因為在北美,看不到。
@@lauralaura-cz2sn+1🤝
今天我刚刚看完繁花,觉得好失落,不希望这部剧结束。他带给我了太多感动,回忆。❤
我也是
繁花30集一秒都不想错过,有时候一个镜头就补一个细节,连配角也都有充分的作用。王家卫没让观众失望,繁花一开播就火爆了,播放量和讨论度非常高!
真的是,毫不夸张,一秒都不想错过。甚至有很多地方我会反复来看好几遍,剧情精彩,演员精湛!❤
繁花居然是王家卫拍的?哇
别尼玛吹了,看得多了不累啊,全员摆造型,犯罪分子能当主角央视播出,服气的😂
懂上海话的话,建议看沪语版,作为上海人,我第一遍看国语版,就完全没有看进去,沪语版才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语境,特有的梗,不一样的味道
能理解,可是不懂上海话,很遗憾。
最后一句话:“繁花似锦,赤子之心常在,人不响,天晓得!”值得我们深思!
湘龙虽然是政论名嘴,对大陆改革开放如何一路走来应该多下功夫,就知道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如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让偏远乡镇脱贫。来大陆近二十年,我也是从许多年代大片里慢慢认识大陆老百姓生活上的改变,其实和我在台湾的成长过程类似,只是感怀两蒋时代,台湾改革比大陆早,才有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时期,所以台湾大部分的人应该收起无知的优越感,反而要检讨自己为什么无法再进步而停滞不前。
這劇拍得很好,留白空隙會讓人感動,讓人思考的戲就是好戲,多年後第一次看完的一部長劇。每個演員都很屌,演得很到位。順便說下,很喜歡汪小姐。每首歌的代入感恰如其分,有共情。劇情其次,情懷打動人。就如8.90年代台灣,有類此的人文情懷和共情。其實也是華人共識。有些骨子里的東西是無法擺脫的,況且這就是人之本身的意識形態呈現。每個人以為的幸福是去紐約巴黎新加坡?但本性和生態是爾後過往的相思,去除轟轟烈烈虛榮,僅剩屬於自己的人生。。
大春老师太赞了❤
喜歡這一集!唐先生和張老師的談論真是精采有趣,從影視作品談到大環境與市井生活,再到對於文化、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時代的召喚」的說法讓人很有感,這個時代對我們的召喚會是甚麼?
“爺叔”這個寶總mentor角色,就是把上海的過往-民國時期東亞的重要經濟金融中心,從記憶中把魂魄招引回來。 沒有爺叔,寶總還只是那個隨著大時代過來的阿寶。爺叔看到阿寶經過他的調教在和平飯店裏變身寶總(殼子換了),他的落淚, 想到王家衛的滬港雙城身份,一切盡在不言中。
王家衛的“繁花”的包容大度 讓我聯想起“紅樓夢”的大觀園其內涵豐富的“社會圖騰”就文學藝術的角度 我給予最高的致敬-------- 一位住在上海20年的台八子
怎么?高级外省人吗
哈哈哈
哈哈哈哈我也是
繁花真的很好看,第一次看胡歌的演出,再看看台灣的吳x仁,演技真的天壤之別,在台灣拿影帝也太簡單了!
快刷琅琊榜
台劇圈 太封閉了😂
第一次听到张大师对《繁花》如此深刻專业的剧评,水平远超大陆的评论,谢谢张大师和唐先生。唐先生的政评节目我是常看的,尽管听他说话有点费力,但欣赏他眼光犀利评论到位。
大陆人中,看得懂的,讲究一个“不响”,呵呵。感谢大春老师。
许子东老师评论得也不错。
张大春老师评繁花是最近听到最好的背景介绍和解读
在下近日曾在《繁花》歌曲視頻中留言,當中結尾有說到“《繁花》的熱播反映了滬港不同文化共融顯得更精采,也印證了中華民族只要團結就一定更能在世界大放異采!如果台灣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儘早加入這個大家庭,那麼王家衛就更功德無量”,即引來1450網軍謾罵!不過罵“誰跟你加入大家庭?”可以理解,罵“哪裡有港滬共融?”就莫名其妙!明明劇中出現這麼多港星客串、粵港菜系及香港金曲,還不算滬港共融?然而,小到在下有感而發期望台灣能早加入中國大家庭,大到大陸一直呼籲和統,台灣人可選擇反咬一口,可選擇台獨金孫毒台,但統一浩浩蕩蕩無法阻擋,台灣的前途不只是台灣人選擇,更是泛炎黃子孫選擇,這就是現實!再說,今天祖國如日方中,多少國家想和中國打好關係?台灣回歸祖國有什麼好委屈?等美國出賣才回歸才知悔?!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看看烏克蘭現在是個什麼樣子。
美国出卖台湾次数可不少 台湾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明知是事實是趨勢,但看到這類留言還是相當火大...
1450的叫囂,就是民進黨為騙選票搞的假台獨、假人權、假反核,而必需豢養出這一大批拿錢辦事的假民意,再配合靠民脂民膏存活的綠色媒體,無時無刻的洗腦與攻擊,造成支持統一的人只能噤聲,所以,別洩氣,慢慢的鐘擺會擺動的!
歷史已經沒有台灣的地位,沒了中華民國,台灣什麼都不是。
好难得观点出人文专题的,感谢湘龙、大春先生,感谢王家卫导演
好看的劇會感動人心。
大春老师这次分享剖析的很深刻啊,受益匪浅,跳出自我,用时代,社会发展的眼光来勘察社会的种种面貌
我也看了两遍、值得点赞的影剧
繁花描述就是當時普通市民和做生意的人真實情況沒有去誇張虛構當時的狀況這就是這部片子的好看
非常喜歡這個文學節目,希望能經常看到👍👍
如果换一个更懂文学而不是更偏爱政治解读的人来主持,应该会更好
@@liuwelly8642 今天谈《繁花》,湘龙非要强提一下89风波,非要提《河殇》,这么扫兴吗?生拉硬扯强说愁啊!非要把上海转化成香港或台北,上海不配留在共和国吗?还是梦里想把上海据为己有?香港人反向从深圳搞代购,香港人疯狂到深圳消费!台北是大陆二三线城市的水平!湘龙不知道吗?总觉得湘龙是在耍流氓!政治流氓!凤馨是女流氓!且非常强势的那种!想要上海也无妨,要有本事抢回来!有这个本事吗?
台湾早期有蔡康永、张大春谈读书/说书的节目。但很可惜,现在没有。只剩一个yt节目《名人书房》!我每集尽量都看,说尽量是因为对所谓的名人还是有偏好差别。
繁花目前我才看到第7集。上海話的地方語言版,真的很自然順暢!
我已刷二遍
春龍會再現讚👍。
追剧追成老唐这样,累不累😂,为了不被剧透,我先点赞收藏,我看完再回来。
电视剧里有一个镜头很准确,就是从和平饭店的窗口可以看到,背景里正建到差不多一半高度的浦东东方明珠塔。这也是92年我对东方明珠的印象。
95年初中毕业前,在天台做广播体操,能看到东方明珠以前完全建好了,确实很有感触。
@@edwardhochwand9063哈哈,看来朋友比我高一届😊
經典之作
大春老师穿了一件“梦特娇“羊毛衫😄
最近大陸的電視劇《繁花》偶爾聽聞非常火,就看了。感覺這部戲可算是近年來陸劇經典中的經典了。因為它的深刻是陸劇,包括電影中前所未見的。有臺灣的評論者評論它可以與《紅樓夢》媲美,可能過高,但並不為過。其視角和背景異常深刻地射射和反映了大陸社會九十年代的社會變遷和市井小民追求財富的思路歷程和政府經濟政策之手的魔力和影響。讓人回味和反思的東西實在太多!尤其是爺叔這個形象實在是太深刻了。可以看出王導的嚴格和細緻的打造是多麼讓人驚心動魄!這不完全是一部商戰的戲,也不是一部完全言情的戲,更不是一部復仇劇,而是一部在上述因素包裝下的社會變遷畫卷和人性反映的層次和立場!這個高度是目前大陸背景的導演不能企及的。儘管張藝謀在接受記者訪談時說到王家衛時似是褒但實則貶。張的影響力確實大過王家衛,但其作品如果你細細品,畫面恢弘或美豔,人物刻畫也真實,但絕對不如王家衛的細膩和深刻,尤其在人性刻畫上張就更略一籌。尤其這部片子導演要說得很多,幾個金句特別讓人回味無窮!這是從社會和政治層面看;而從人性看,這部戲也特別精彩。胡歌演的寶爺和與之交集的幾個女性角色都極具人性色彩和性格豐富性。配角的戲也非常出彩,整部戲可圈可點。尤其是辛辛芷蕾的形象刻畫與《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那種女性的千嬌百媚,風情萬種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卻超越了《花樣年華》的小家子格局,儘管海派韻味依然濃烈,但形象更複雜、深刻,令人回味無窮。總之,豆瓣的評分高卻離其實際價值還是差很遠!至於對導演選擇用上海方言比較多,就更沒有駁斥的必要了,這部戲本來就是上海地區發生的故事,方言更能彰顯地方特點。上海人本來就喜歡交談用方言,而此戲用的大多是上海國語,並非完全的上海方言。所以,北方人大可不必斤斤計較。這確實是一部可以載入華語片史冊的好作品,值得看!
繁花倒是看完了,相比漫长的季节少了点回味。我不认为大陆没有好导演,仅是稀缺罢了。九零年代上海和东北的改革故事全然不同,繁花里的上海相对漫长的季节里的东北,少了些悲怆和荡气回肠。
哇,淋漓尽致的评论!❤
很棒的评论,不知道你们听不听得懂上海话,沪语版让这部剧的艺术价值、对话的精彩程度提高了更高的高度
北方人比较吃亏,因为沪语版的意境要精湛许多
我家住的小城,我刚开始认字的时候,过春节逛街,爸爸会让我认读街两边家家户户贴的春联,那是我认字进步很快的原因之一。小时候全家人回奶奶家,爸爸会让我和两个哥哥自己编春联给爸爸写下来。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只会编到四字长的句子,爸爸就写了贴在奶奶家猪圈的小门上了😮😅。长大后作为老师,我经常编写简单的押韵诗句概括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记忆所学的东西。
謝謝 #畫龍點睛 說《繁花》和談春聯。
孽債!!!我小時候看過。那個真的很好,90年代末的劇,拍的是 上海被下放去雲南的知青們,在回城後,留在雲南當地的孩子 在90年代去上海找親生父母的故事--特別特別好看,電視劇的主題曲一響起,我就還想哭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
这部剧的灵魂,就是王家卫香港 上海的双城情结,对上海的故土情怀❤
张大春讲的不错👍
大春老师看得真是投入,还看了第二遍 👍
清醒犀利的大春老师
繁花是真的好看。
谢谢俩位!细听您们解析后,明白了好多!.
張先生說得真好
上海话就是得了,偏要说成沪语,阴阳怪气!国家语言文字法对语言和方言有明确的定义,把方言上升到“语”的高度,往往是一个群体分离主义的开始!
王家卫说过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穿旗袍去弄堂买小吃是他对外婆对上海那个时代女人的记忆 很多海派优雅的东西在xx之后就没有了 很多老上海去了香港去了欧美 只有老香港才能诠释老上海 张爱玲作品也有这样的味道 多去了解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渊源 和王家卫的上海记忆 你会知道没有人比王家卫更懂上海 更适合 我是土生土长上海人 王拍的出上海味道 我们都哭了 再过几年就拍不出了 因为找不到这么local的团队了 谢谢侬 王导
感謝
台灣商場也很有上海故事啊!怎麼沒人拍?白先勇的台北人也可以有很大的發揮。
对于《繁花》包邮区(江、浙、沪)的人绝大部分都很有感。本人更是感同身受。因为,那年代就经常在黄河路和乍浦路应酬,也正是在那个年代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聽大春老師敘事的文字及語法,慢條斯理,猶如在寫文章,珠璣滿篇,很耐人尋味!
究竟是谁的繁花不知道。。。反正都和平民关系一般。。。。
精采
雞皮疙瘩那個好好笑XD 十分有感^^
精彩
就是记录了90年代的生活,有真实背景,有人物情感❤1990-1999那个十年是非常美好的,充满了未知的希望,中国的北京、广州很多大城市都默默发生着变化,人在其中,渡过最好的青春奋斗,也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味道
那个时候我作为外地考入上海的苦逼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窝在闵行郊区,对上海的感觉就是隔三差五啥高架路通了,市面上肉眼可见的繁荣了。可惜自己本事有限,并没有“挖到第一桶金”啥的。
我小时候都阿公家过春节,那时候家里的春联都是阿公亲笔写的,直到阿公年纪大,身体不好在也没力气写的时候~现在家里没人亲笔写了~因为大家的毛笔字超级难看😂😂😂😂其实应该重新好好再学写毛笔字!今年买了字帖,目标重新开始练习写字,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90年代上海黃河路的霓虹閃爍,的確很像香港!那是个港風勁吹的年代!
上海百年来自有强调 而不是像香港的哪一面 哪怕是十里洋场 霓虹不夜城 百年前就是如此 不是上海像香港 而是香港像上海
你錯了,70年代香港的GDP就超過了上海,80年代開始,上海就落伍了。1992年,那是個廣貨北伐,香港文化大舉入侵的年代,“破歸破,上海貨”已經不流行了。那時候的說法,上海是遲暮的美人,落魄的貴族。鄧小平南巡到上海,說經濟特區沒有上海,是下錯了棋。後來浦東開放開發,中央讓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上海才又一次崛起。之前80年代上海的膽子很小,根本不敢改革,89過後的三年,說要把私人老闆罰得傾家蕩產。那時候上海人很落魄的,非常羨慕香港。@@dstanley8995
香港的发展是因为成为当时锁国大陆对外的联系窗口,更不用说大陆改革开放后带来香港货运,金融爆发式增长@@xiaodon0057
反了,其实是香港一直在寻找30~40年代上海的感觉
@@zhaoali3394没有反,香港都市文化本來就是老上海的延續。香港的起飛本來就是靠著老上海的資金技術管理,和臨近廣東省移民的廉價勞動力。香港不是追尋上海,上海本來就是它身體里的一部分。
上海股市商潮开始的时候,深处西北小山城的我,也在电视上寻找到关于股票的一些讲座和报道节目,看不懂的部分,就趁假期向大学经济系教授的表哥咨询。虽然我这一辈子没有买股卖股,但是随着时代变化积极了解新东西是一个习惯。面积超大的大陆也能提供让老百姓学习进步的公平机会。
剧中阿宝想成为宝总是因为与雪芝的10年之约,1997年10年之约前他提前见到了成为蓓蒂的雪芝,成为压垮了雪芝的最后一根稻草。雪芝在香港自我了断,而阿宝也知道雪芝依然是雪芝,所以宝总释怀了,所以他不一定非要做宝总了,阿宝就是他的退路。阿宝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商人与侠客,他更像一位侠客。
犀利啊!經你這一解釋,我頓然明白宝總到後來為何能夠這麼的灑脫地變回阿宝。其實他心中的真愛只有雪芝一個,他要努力打拼成為宝總是為了應雪芝十年之約,但結果是雪芝走了,永還成為一個回憶,對阿是來說,他心死了,再也不需要宝總這個身份,萬物歸零,心也釋然了,之前的繁花朵朵也隨水而逝。
我看了三遍、准备刷第四遍
大春老师真厉害
❤❤❤❤❤❤❤❤❤❤❤❤❤❤❤
音乐就是音乐 烘托年代氛围的作用 所有事情都牵扯政治背景 真的太牵强
繁花看完了,我发现雪芝也有另一层含义,她离开上海去了香港,没有找到她想要的生活,反而眼睁睁看着上海如日中天的成长。这跟不少移居海外混得不好的人很相似,他们不是不爱他的家乡了,也不是不爱故人了,而是他们回不去了。
昨天看完繁花30集電視劇。看完第一個感覺就是會有續集。其他的看後感想是:1. 男主寳總有情有義,有高陽筆下的胡雪巖的影子。或者是寳總加上爺叔。高陽筆下的胡雪巖也是被幫派中人稱小爺叔的。2. 男主寳總有四位女主。他的初戀當然對他打擊最大,可能 (老許認為)影響到他對後來的三位不敢用情太深。而三女主裏除了李李外,兩人都是鍾情阿寳的。至于李李同寳總的關係嘛,劇裏最後一集都讓你猜咯。“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達夫1931年1月23日于上海所作的律詩钓台题壁。“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這是前面四句。後面四句說當時時 局,今人無乜興趣了。寳總是否被初戀嚇怕了?不知道原著有否交代?也是上海人的原著的金宇澄絕對有讀過這詩的吧?同樣,金宇澄當然也有讀過高陽 的 胡 雪 巖三部曲!
曾經滄海
同意,很有點高陽胡雪巖的味道。正在看原著,不敢妄評,但以王家衛/張大春,張大春/高陽的交情,王家衛的繁花,應該是有胡雪巖的影子的。
主要闡述90年代改革開放上海人過日子的觀點 除了金錢至上還有人情世故鄉土地氣
唐先生,《瑯玡榜》比《繁花》更值得!
虽然是看沪语版繁花更有意思,但是建议下次迟到龙和大春老师一起聊聊 大江大河~~已经第三部 ,反应的中国历史上“一代人”奋斗史~~
需要有人跟唐湘龙去说大江大河和山海情的存在。只有结合了90年代初背景的山海情和繁花,才能真的去讲改革开放初期的大故事大线索
張大春説話不結巴!聽了舒服!
建议台湾朋友看过《繁花》之后,也看看另一部90年代背景的作品《漫长的季节》。前者是江浙沪改革开放前沿的昂扬斗志,后者是东三省工业落寞的命运悲歌。都是同一时期中国的不同横切面。不讲意识形态,客观的看待这个国家的过去,有弯路,有个体悲伤,有奋斗,有无力,有欢笑,有温情。
大江大河3也來到了1993年
其实这些年大陆还是有几部质量不错的剧的,只不过台湾朋友更喜欢美日韩剧,一般不太专注,最多看些古装宫斗剧,可惜错过好剧!
优秀的电视剧,没看过的,看沪语版的很传神
唐湘龙老弟《我是90年代过来的人。上海的黄河路确实是这么繁花包括上海还要乍浦路一样的繁荣。不要认为台湾当时比一定上海繁荣。我在台湾开放后,就是负责接待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投资寻亲的!
早辰❤❤❤
张大春还好,站在一个作家,一个创作者的角度讲解自己理解的《繁花》,有失偏颇但是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很纯粹的视角。唐湘龙对剧也好,创作也好,甚至对上海,对改革开放,对九十年代的见解,对当代中国影视创作和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太浅薄了。
就你懂😂
的确,他连剧都没看,对大陆又不了解,还有政治上的心理隔膜,他就硬评,真的很尬。
有些台湾人总是习惯性的把任何事物去和政治挂钩,其实是非常不了解中国大陆和中共,大陆的内宣、所谓洗脑其实远没有台湾那么严重,没有普选更不会利用人民去服务政治
理解一下吧,他是一個老藍男+果粉,骨子裡看不起土共治理下的大陸而不自覺流露奇葩的優越感,只懂得用美西方「普世價值」那一套解讀大陸的一切人事物。
唐先生嘗試用“大政治”來檢視“繁花”小民生命的體味與情還 還真蠻辛苦的🤣
文眼:为什么是王家卫 😅
@@hyhong1740对哦,在台湾人眼中,香港人不是不自由吗?难道王家卫被中共协迫?他们太小瞧王家卫了……
蓝色眼镜的通病!满眼只有高大上的繁花似锦,看不到也不想看到小民生活的艰辛!毕竟蓝色眼睛本就是资本买办的代理人,没空看见小民的不容易!当然,无病呻吟的小民尊严什么的是要表演一下的!蓝色眼镜的战败一点都不冤!
唐湘龙非要从大历史宏观俯视的角度去看,完全忽视了这部剧活力真实的底色,似乎不太能接受大陆人同样可以精彩丰富充满人性交错。
是的,我自己是上海人。上海文化与香港和台湾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年国军退居台湾后,有很多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
是的,(我是香港的) 當年很多人為了避難把資金、技術帶來香港,其中上海人也不少。
上海香港人的确很像,当年都挨过洋大人的鞭子,都为洋大人端过洗脚水😂
老師穿的就是 夢特嬌
张大春是你请的最有文化底蕴的来宾……
繁花的女性群像可能因为上海本来就是一个女性当家的地方,大多数家庭都是女性管家,上海女性很能干很利落,也很独立自主。有小女人的一面也有大女人的一面。
繁花 播出的時間是 金宇澄老師的生日繁花不能拿書來比劇 上海話 沒有所謂"標準" 江(蘇)浙(江)都有他們的口音所以 本地人或上海人 都可以依照他們上海話的口音找出他們的祖籍
向大家推薦1999年馮鞏主演的沒事偷著樂,同一時期的題材不同於海派的表達。樸實的津派劇可以對照著看。
山海情,讲的90年代西部扶贫;漫长的季节 ,披着悬疑皮实际是讲90年代东北的变迁 都是好剧
@@charlescai8170 山海情是農村改革題材,繁花和沒事偷著樂更具對比性。題材,影視的表現手法,視覺鏡頭的運用,劇本,台詞,服道化,製作時期映射。特別是沒事偷著樂是用天津話來表現的,也很有特色。
《没事偷着乐》由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而来,其实同名电视剧比电影更好看
這部戲跟大陸大部分的連續劇比,政治的宣染已經很少了,近10年來,大陸的時裝劇的套路都是類似的,未來越來越好,整個充滿了希望,每個壞人最後都受到制裁,每個好人都有好報。跟兩蔣時代的戲劇其實也差不了太多。這部戲不免有政治,但是要談的還是藝術,或是對一個時代的描述。
想聽張大春老師說說,琅琊榜,看完後的心得
《繁花》里王家衛處理的港商和台商形象很有意思,港商(爺叔的朋友們)是好幫手,台商(林太)簡直是死神來了。
林太也跟阿宝合作,只不过最后选择保全自己😂
有意思
反攻大陆呗😅
@@kgan4733 王家衛畢竟是香港上海人,肯定把港人正面畫像
😅很有趣的想象力😊
爷叔代表了民国时期上海曾繁华时代。进而指导阿宝走上了九十年代的顶峰。繁花年年有,只是人不同
推荐看看 大江大河 系列
大春老师穿的难道是传说中的梦特娇?火烧丝光棉,😊
再聊一集繁花
瑯玡榜我也喜歡!
”台商“最早應該是92年去的都有很大的機會,不是那種投機的喔!保險、房地產、速食⋯
小时候看琼瑶电影听着凤飞飞的歌曲,那时感觉台北是一个理想社会,充满着人文气息,优美的城市,彬彬有礼的人们。现在看到的台湾到处充满着谎言,愚昧固执,傲慢,偏见和坐井观天的人们,城市也毫无发展,跟大陆3、4线城市差不多,他们完全拒绝承认大陆的超越维持着那个易碎的心。
很客观,良药苦口。👍🏻
两颗韭菜的搞笑评论
台湾之前分本省外省,经济文化政治当时都是外省人主导。现在外省人逝去,本省就弱多了
发现大春老师穿的好像是梦特娇~~
我2023年四月从美国回上海时是在台湾转机的。从台北到上海一个半小时,长荣用的也是一般国际长途才用的大飞机。可见每天有多少人来往于台北与上海之间。
推荐最近读的三部矛盾文学奖小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繁华》真的超不多!
张老师娓娓道来,讲得好好
緯來戲劇台43頻道,12/13晚間11點起,周一至週五晚間10-12點要播出囉!
不要刻意解读了,就是一个用配乐和服化道营造一种90s的时代感的作品,好看就完了
上海的黄河路,成都的科华路,92、93年餐饮那种烈火烹油是现在的人没法想象的
刚看了上海话版的繁花。全剧从头到尾摆噱头,主角不是特别吵就是每一帧都在装逼,真正塑造得好的反而都是配角,范总,金花,餐厅服务员都更像个正常人更贴地。每次一到马伊琍和唐嫣的部分真的天灵盖都要被吵掉了,不从道德角度看全剧最温柔的竟然是苏州小阿嫂,小角色们都演得好棒👍🏻👍🏻👍🏻
我觉得配角太棒了,小阿嫂和陶陶,葛老师都特别抢戏,我都翻回去看好几次
那会的上海市井不就是这样的吗?不就是很贴合,那你去看文艺片好了
你到底看没看过剧就开始杠?我说吵的那几个都不是所谓的“市井小民”, 是自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餐厅老板娘和外贸公司公务员好伐?我夸的反而是那些“市井小民”的角色演得比主角好多了
对!小阿嫂一讲话别说陶陶, 我感觉我都听得骨头酥了🤣葛老师也是, ”老甲鱼“那边莫名心酸@@PisciTear
在我的记忆里,弄堂里就是这么叽叽喳喳啊...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时代,整个社会都急吼吼的,我倒没觉得装逼,特别是汪小姐的形象,很多人吐槽,我倒觉得,汪小姐代表的是90年代,公职人员“下海”的代表!另外很多人觉得资金调动假,但是那个时代确实是凭名声借钱的存在,我爸妈就是刷脸借钱的存在,连借条都不用,乍浦路街道,中百七店都借过~
Happy Year of the Dragon!
王家卫拍的片子,你千万不能当成是时代叙事的片子,他的核心永远是男男女女的情感,永远是一部描写人心的片子。在他的片子里时代甚至故事都是为了描写男男的复杂内心情感的外在道具。这就是《繁花》和《大江大河》最大的不同(我说的都是电视剧不是小说)。
同感,感情线太多,好处是可以吸引更多女性同胞们的关注,坏处嘛有点拉低电视剧制作水平。这种浪漫主义情怀看似对女主们很好实质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占据那么多镜头完全把紧凑刺激的剧情给拉慢了
一定要看沪语版
是的!
时代的召唤,说的太好了
被聊天室的《我们还在用黄包车》笑死了🤣
張大春對馬英九的毛筆字的恭維,實讓本人意外!先不論其媚不媚馬,凡中、小學臨摩過清末書法家 黃自元字帖的人或都可意識到,馬英九在總統府內練字八年後的楷書,仍與黃自元楷書間的差距。
我真的好懷緬90年代【陸港台】在文化娛樂上的合作交流融合,是那麼的多姿多彩,真令我回味無窮。
沒有刻意的美化也沒刻意的醜化,講的就是人性。很棒的作品。
唐湘龍是臺灣節目中第一個以陸劇評論為出發點找專家做評論的,非常有創意!希望唐的節目的豐富性更上一層樓。
是第一个吗,我咋记得王伟忠早就这么干了
@@sypang2774 王偉忠搞的是文化交流,如:與陸方文化事業和藝人合作,搞演出和拍影視劇等,並不是搞文藝評論。兩者是不同的。
@@lauralaura-cz2sn 他在观点上不是有一个节目,跟一个女嘉宾谈论陆剧,之前谈论过漫长的季节等等
@@sypang2774 謝謝指點,我可能孤陋寡聞了,因為在北美,看不到。
@@lauralaura-cz2sn+1🤝
今天我刚刚看完繁花,觉得好失落,不希望这部剧结束。他带给我了太多感动,回忆。❤
我也是
繁花30集一秒都不想错过,有时候一个镜头就补一个细节,连配角也都有充分的作用。王家卫没让观众失望,繁花一开播就火爆了,播放量和讨论度非常高!
真的是,毫不夸张,一秒都不想错过。甚至有很多地方我会反复来看好几遍,剧情精彩,演员精湛!❤
繁花居然是王家卫拍的?哇
别尼玛吹了,看得多了不累啊,全员摆造型,犯罪分子能当主角央视播出,服气的😂
懂上海话的话,建议看沪语版,作为上海人,我第一遍看国语版,就完全没有看进去,沪语版才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语境,特有的梗,不一样的味道
能理解,可是不懂上海话,很遗憾。
最后一句话:“繁花似锦,赤子之心常在,人不响,天晓得!”值得我们深思!
湘龙虽然是政论名嘴,对大陆改革开放如何一路走来应该多下功夫,就知道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如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让偏远乡镇脱贫。来大陆近二十年,我也是从许多年代大片里慢慢认识大陆老百姓生活上的改变,其实和我在台湾的成长过程类似,只是感怀两蒋时代,台湾改革比大陆早,才有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时期,所以台湾大部分的人应该收起无知的优越感,反而要检讨自己为什么无法再进步而停滞不前。
這劇拍得很好,留白空隙會讓人感動,讓人思考的戲就是好戲,多年後第一次看完的一部長劇。每個演員都很屌,演得很到位。順便說下,很喜歡汪小姐。每首歌的代入感恰如其分,有共情。劇情其次,情懷打動人。就如8.90年代台灣,有類此的人文情懷和共情。其實也是華人共識。有些骨子里的東西是無法擺脫的,況且這就是人之本身的意識形態呈現。每個人以為的幸福是去紐約巴黎新加坡?但本性和生態是爾後過往的相思,去除轟轟烈烈虛榮,僅剩屬於自己的人生。。
大春老师太赞了❤
喜歡這一集!
唐先生和張老師的談論真是精采有趣,從影視作品談到大環境與市井生活,再到對於文化、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時代的召喚」的說法讓人很有感,這個時代對我們的召喚會是甚麼?
“爺叔”這個寶總mentor角色,就是把上海的過往-民國時期東亞的重要經濟金融中心,從記憶中把魂魄招引回來。 沒有爺叔,寶總還只是那個隨著大時代過來的阿寶。爺叔看到阿寶經過他的調教在和平飯店裏變身寶總(殼子換了),他的落淚, 想到王家衛的滬港雙城身份,一切盡在不言中。
王家衛的“繁花”的包容大度
讓我聯想起“紅樓夢”的大觀園
其內涵豐富的“社會圖騰”
就文學藝術的角度
我給予最高的致敬
-------- 一位住在上海20年的台八子
怎么?高级外省人吗
哈哈哈
哈哈哈哈我也是
繁花真的很好看,第一次看胡歌的演出,再看看台灣的吳x仁,演技真的天壤之別,在台灣拿影帝也太簡單了!
快刷琅琊榜
台劇圈 太封閉了😂
第一次听到张大师对《繁花》如此深刻專业的剧评,水平远超大陆的评论,谢谢张大师和唐先生。唐先生的政评节目我是常看的,尽管听他说话有点费力,但欣赏他眼光犀利评论到位。
大陆人中,看得懂的,讲究一个“不响”,呵呵。感谢大春老师。
许子东老师评论得也不错。
张大春老师评繁花是最近听到最好的背景介绍和解读
在下近日曾在《繁花》歌曲視頻中留言,當中結尾有說到“《繁花》的熱播反映了滬港不同文化共融顯得更精采,也印證了中華民族只要團結就一定更能在世界大放異采!如果台灣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儘早加入這個大家庭,那麼王家衛就更功德無量”,即引來1450網軍謾罵!不過罵“誰跟你加入大家庭?”可以理解,罵“哪裡有港滬共融?”就莫名其妙!明明劇中出現這麼多港星客串、粵港菜系及香港金曲,還不算滬港共融?然而,小到在下有感而發期望台灣能早加入中國大家庭,大到大陸一直呼籲和統,台灣人可選擇反咬一口,可選擇台獨金孫毒台,但統一浩浩蕩蕩無法阻擋,台灣的前途不只是台灣人選擇,更是泛炎黃子孫選擇,這就是現實!再說,今天祖國如日方中,多少國家想和中國打好關係?台灣回歸祖國有什麼好委屈?等美國出賣才回歸才知悔?!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看看烏克蘭現在是個什麼樣子。
美国出卖台湾次数可不少 台湾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明知是事實是趨勢,但看到這類留言還是相當火大...
1450的叫囂,就是民進黨為騙選票搞的假台獨、假人權、假反核,而必需豢養出這一大批拿錢辦事的假民意,再配合靠民脂民膏存活的綠色媒體,無時無刻的洗腦與攻擊,造成支持統一的人只能噤聲,所以,別洩氣,慢慢的鐘擺會擺動的!
歷史已經沒有台灣的地位,沒了中華民國,台灣什麼都不是。
好难得观点出人文专题的,感谢湘龙、大春先生,感谢王家卫导演
好看的劇會感動人心。
大春老师这次分享剖析的很深刻啊,受益匪浅,跳出自我,用时代,社会发展的眼光来勘察社会的种种面貌
我也看了两遍、值得点赞的影剧
繁花描述就是當時普通市民和做生意的人真實情況沒有去誇張虛構當時的狀況這就是這部片子的好看
非常喜歡這個文學節目,希望能經常看到👍👍
如果换一个更懂文学而不是更偏爱政治解读的人来主持,应该会更好
@@liuwelly8642
今天谈《繁花》,湘龙非要强提一下89风波,非要提《河殇》,这么扫兴吗?生拉硬扯强说愁啊!
非要把上海转化成香港或台北,上海不配留在共和国吗?还是梦里想把上海据为己有?
香港人反向从深圳搞代购,香港人疯狂到深圳消费!
台北是大陆二三线城市的水平!湘龙不知道吗?
总觉得湘龙是在耍流氓!政治流氓!凤馨是女流氓!且非常强势的那种!
想要上海也无妨,要有本事抢回来!
有这个本事吗?
台湾早期有蔡康永、张大春谈读书/说书的节目。但很可惜,现在没有。只剩一个yt节目《名人书房》!我每集尽量都看,说尽量是因为对所谓的名人还是有偏好差别。
繁花目前我才看到第7集。上海話的地方語言版,真的很自然順暢!
我已刷二遍
春龍會再現讚👍。
追剧追成老唐这样,累不累😂,为了不被剧透,我先点赞收藏,我看完再回来。
电视剧里有一个镜头很准确,就是从和平饭店的窗口可以看到,背景里正建到差不多一半高度的浦东东方明珠塔。这也是92年我对东方明珠的印象。
95年初中毕业前,在天台做广播体操,能看到东方明珠以前完全建好了,确实很有感触。
@@edwardhochwand9063哈哈,看来朋友比我高一届😊
經典之作
大春老师穿了一件“梦特娇“羊毛衫😄
最近大陸的電視劇《繁花》偶爾聽聞非常火,就看了。感覺這部戲可算是近年來陸劇經典中的經典了。因為它的深刻是陸劇,包括電影中前所未見的。有臺灣的評論者評論它可以與《紅樓夢》媲美,可能過高,但並不為過。其視角和背景異常深刻地射射和反映了大陸社會九十年代的社會變遷和市井小民追求財富的思路歷程和政府經濟政策之手的魔力和影響。讓人回味和反思的東西實在太多!尤其是爺叔這個形象實在是太深刻了。可以看出王導的嚴格和細緻的打造是多麼讓人驚心動魄!這不完全是一部商戰的戲,也不是一部完全言情的戲,更不是一部復仇劇,而是一部在上述因素包裝下的社會變遷畫卷和人性反映的層次和立場!
這個高度是目前大陸背景的導演不能企及的。儘管張藝謀在接受記者訪談時說到王家衛時似是褒但實則貶。張的影響力確實大過王家衛,但其作品如果你細細品,畫面恢弘或美豔,人物刻畫也真實,但絕對不如王家衛的細膩和深刻,尤其在人性刻畫上張就更略一籌。尤其這部片子導演要說得很多,幾個金句特別讓人回味無窮!這是從社會和政治層面看;而從人性看,這部戲也特別精彩。胡歌演的寶爺和與之交集的幾個女性角色都極具人性色彩和性格豐富性。配角的戲也非常出彩,整部戲可圈可點。尤其是辛辛芷蕾的形象刻畫與《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那種女性的千嬌百媚,風情萬種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卻超越了《花樣年華》的小家子格局,儘管海派韻味依然濃烈,但形象更複雜、深刻,令人回味無窮。總之,豆瓣的評分高卻離其實際價值還是差很遠!
至於對導演選擇用上海方言比較多,就更沒有駁斥的必要了,這部戲本來就是上海地區發生的故事,方言更能彰顯地方特點。上海人本來就喜歡交談用方言,而此戲用的大多是上海國語,並非完全的上海方言。所以,北方人大可不必斤斤計較。這確實是一部可以載入華語片史冊的好作品,值得看!
繁花倒是看完了,相比漫长的季节少了点回味。我不认为大陆没有好导演,仅是稀缺罢了。九零年代上海和东北的改革故事全然不同,繁花里的上海相对漫长的季节里的东北,少了些悲怆和荡气回肠。
哇,淋漓尽致的评论!❤
很棒的评论,不知道你们听不听得懂上海话,沪语版让这部剧的艺术价值、对话的精彩程度提高了更高的高度
北方人比较吃亏,因为沪语版的意境要精湛许多
我家住的小城,我刚开始认字的时候,过春节逛街,爸爸会让我认读街两边家家户户贴的春联,那是我认字进步很快的原因之一。
小时候全家人回奶奶家,爸爸会让我和两个哥哥自己编春联给爸爸写下来。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只会编到四字长的句子,爸爸就写了贴在奶奶家猪圈的小门上了😮😅。长大后作为老师,我经常编写简单的押韵诗句概括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记忆所学的东西。
謝謝 #畫龍點睛 說《繁花》和談春聯。
孽債!!!我小時候看過。那個真的很好,90年代末的劇,拍的是 上海被下放去雲南的知青們,在回城後,留在雲南當地的孩子 在90年代去上海找親生父母的故事--特別特別好看,電視劇的主題曲一響起,我就還想哭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
这部剧的灵魂,就是王家卫香港 上海的双城情结,对上海的故土情怀❤
张大春讲的不错👍
大春老师看得真是投入,还看了第二遍 👍
清醒犀利的大春老师
繁花是真的好看。
谢谢俩位!细听您们解析后,明白了好多!
.
張先生說得真好
上海话就是得了,偏要说成沪语,阴阳怪气!国家语言文字法对语言和方言有明确的定义,把方言上升到“语”的高度,往往是一个群体分离主义的开始!
王家卫说过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穿旗袍去弄堂买小吃是他对外婆对上海那个时代女人的记忆 很多海派优雅的东西在xx之后就没有了 很多老上海去了香港去了欧美 只有老香港才能诠释老上海 张爱玲作品也有这样的味道 多去了解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渊源 和王家卫的上海记忆 你会知道没有人比王家卫更懂上海 更适合 我是土生土长上海人 王拍的出上海味道 我们都哭了 再过几年就拍不出了 因为找不到这么local的团队了 谢谢侬 王导
感謝
台灣商場也很有上海故事啊!怎麼沒人拍?白先勇的台北人也可以有很大的發揮。
对于《繁花》包邮区(江、浙、沪)的人绝大部分都很有感。本人更是感同身受。因为,那年代就经常在黄河路和乍浦路应酬,也正是在那个年代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聽大春老師敘事的文字及語法,慢條斯理,猶如在寫文章,珠璣滿篇,很耐人尋味!
究竟是谁的繁花不知道。。。反正都和平民关系一般。。。。
精采
雞皮疙瘩那個好好笑XD 十分有感^^
精彩
就是记录了90年代的生活,有真实背景,有人物情感❤1990-1999那个十年是非常美好的,充满了未知的希望,中国的北京、广州很多大城市都默默发生着变化,人在其中,渡过最好的青春奋斗,也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味道
那个时候我作为外地考入上海的苦逼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窝在闵行郊区,对上海的感觉就是隔三差五啥高架路通了,市面上肉眼可见的繁荣了。可惜自己本事有限,并没有“挖到第一桶金”啥的。
我小时候都阿公家过春节,那时候家里的春联都是阿公亲笔写的,直到阿公年纪大,身体不好在也没力气写的时候~现在家里没人亲笔写了~因为大家的毛笔字超级难看😂😂😂😂其实应该重新好好再学写毛笔字!今年买了字帖,目标重新开始练习写字,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90年代上海黃河路的霓虹閃爍,的確很像香港!那是个港風勁吹的年代!
上海百年来自有强调 而不是像香港的哪一面 哪怕是十里洋场 霓虹不夜城 百年前就是如此 不是上海像香港 而是香港像上海
你錯了,70年代香港的GDP就超過了上海,80年代開始,上海就落伍了。1992年,那是個廣貨北伐,香港文化大舉入侵的年代,“破歸破,上海貨”已經不流行了。那時候的說法,上海是遲暮的美人,落魄的貴族。鄧小平南巡到上海,說經濟特區沒有上海,是下錯了棋。後來浦東開放開發,中央讓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上海才又一次崛起。之前80年代上海的膽子很小,根本不敢改革,89過後的三年,說要把私人老闆罰得傾家蕩產。那時候上海人很落魄的,非常羨慕香港。@@dstanley8995
香港的发展是因为成为当时锁国大陆对外的联系窗口,更不用说大陆改革开放后带来香港货运,金融爆发式增长@@xiaodon0057
反了,其实是香港一直在寻找30~40年代上海的感觉
@@zhaoali3394没有反,香港都市文化本來就是老上海的延續。香港的起飛本來就是靠著老上海的資金技術管理,和臨近廣東省移民的廉價勞動力。香港不是追尋上海,上海本來就是它身體里的一部分。
上海股市商潮开始的时候,深处西北小山城的我,也在电视上寻找到关于股票的一些讲座和报道节目,看不懂的部分,就趁假期向大学经济系教授的表哥咨询。虽然我这一辈子没有买股卖股,但是随着时代变化积极了解新东西是一个习惯。面积超大的大陆也能提供让老百姓学习进步的公平机会。
剧中阿宝想成为宝总是因为与雪芝的10年之约,1997年10年之约前他提前见到了成为蓓蒂的雪芝,成为压垮了雪芝的最后一根稻草。雪芝在香港自我了断,而阿宝也知道雪芝依然是雪芝,所以宝总释怀了,所以他不一定非要做宝总了,阿宝就是他的退路。阿宝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商人与侠客,他更像一位侠客。
犀利啊!經你這一解釋,我頓然明白宝總到後來為何能夠這麼的灑脫地變回阿宝。其實他心中的真愛只有雪芝一個,他要努力打拼成為宝總是為了應雪芝十年之約,但結果是雪芝走了,永還成為一個回憶,對阿是來說,他心死了,再也不需要宝總這個身份,萬物歸零,心也釋然了,之前的繁花朵朵也隨水而逝。
我看了三遍、准备刷第四遍
大春老师真厉害
❤❤❤❤❤❤❤❤❤❤❤❤❤❤❤
音乐就是音乐 烘托年代氛围的作用 所有事情都牵扯政治背景 真的太牵强
繁花看完了,我发现雪芝也有另一层含义,她离开上海去了香港,没有找到她想要的生活,反而眼睁睁看着上海如日中天的成长。这跟不少移居海外混得不好的人很相似,他们不是不爱他的家乡了,也不是不爱故人了,而是他们回不去了。
昨天看完繁花30集電視劇。看完第一個感覺就是會有續集。其他的看後感想是:
1. 男主寳總有情有義,有高陽筆下的胡雪巖的影子。或者是寳總加上爺叔。高陽筆下的胡雪巖也是被幫派中人稱小爺叔的。
2. 男主寳總有四位女主。他的初戀當然對他打擊最大,可能 (老許認為)影響到他對後來的三位不敢用情太深。而三女主裏除了李李外,兩人都是鍾情阿寳的。至于李李同寳總的關係嘛,劇裏最後一集都讓你猜咯。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達夫1931年1月23日于上海所作的律詩钓台题壁。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這是前面四句。後面四句說當時時 局,今人無乜興趣了。寳總是否被初戀嚇怕了?不知道原著有否交代?也是上海人的原著的金宇澄絕對有讀過這詩的吧?
同樣,金宇澄當然也有讀過高陽 的 胡 雪 巖三部曲!
曾經滄海
同意,很有點高陽胡雪巖的味道。正在看原著,不敢妄評,但以王家衛/張大春,張大春/高陽的交情,王家衛的繁花,應該是有胡雪巖的影子的。
主要闡述90年代改革開放上海人過日子的觀點 除了金錢至上還有人情世故鄉土地氣
唐先生,《瑯玡榜》比《繁花》更值得!
虽然是看沪语版繁花更有意思,但是建议下次迟到龙和大春老师一起聊聊 大江大河~~已经第三部 ,反应的中国历史上“一代人”奋斗史~~
需要有人跟唐湘龙去说大江大河和山海情的存在。只有结合了90年代初背景的山海情和繁花,才能真的去讲改革开放初期的大故事大线索
張大春説話不結巴!聽了舒服!
建议台湾朋友看过《繁花》之后,也看看另一部90年代背景的作品《漫长的季节》。前者是江浙沪改革开放前沿的昂扬斗志,后者是东三省工业落寞的命运悲歌。都是同一时期中国的不同横切面。不讲意识形态,客观的看待这个国家的过去,有弯路,有个体悲伤,有奋斗,有无力,有欢笑,有温情。
大江大河3也來到了1993年
其实这些年大陆还是有几部质量不错的剧的,只不过台湾朋友更喜欢美日韩剧,一般不太专注,最多看些古装宫斗剧,可惜错过好剧!
优秀的电视剧,没看过的,看沪语版的很传神
唐湘龙老弟《我是90年代过来的人。上海的黄河路确实是这么繁花包括上海还要乍浦路一样的繁荣。不要认为台湾当时比一定上海繁荣。我在台湾开放后,就是负责接待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投资寻亲的!
早辰❤❤❤
张大春还好,站在一个作家,一个创作者的角度讲解自己理解的《繁花》,有失偏颇但是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很纯粹的视角。唐湘龙对剧也好,创作也好,甚至对上海,对改革开放,对九十年代的见解,对当代中国影视创作和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太浅薄了。
就你懂😂
的确,他连剧都没看,对大陆又不了解,还有政治上的心理隔膜,他就硬评,真的很尬。
有些台湾人总是习惯性的把任何事物去和政治挂钩,其实是非常不了解中国大陆和中共,大陆的内宣、所谓洗脑其实远没有台湾那么严重,没有普选更不会利用人民去服务政治
理解一下吧,他是一個老藍男+果粉,骨子裡看不起土共治理下的大陸而不自覺流露奇葩的優越感,只懂得用美西方「普世價值」那一套解讀大陸的一切人事物。
唐先生嘗試用“大政治”來檢視“繁花”小民生命的體味與情還 還真蠻辛苦的🤣
文眼:为什么是王家卫 😅
@@hyhong1740对哦,在台湾人眼中,香港人不是不自由吗?难道王家卫被中共协迫?他们太小瞧王家卫了……
蓝色眼镜的通病!满眼只有高大上的繁花似锦,看不到也不想看到小民生活的艰辛!
毕竟蓝色眼睛本就是资本买办的代理人,没空看见小民的不容易!
当然,无病呻吟的小民尊严什么的是要表演一下的!
蓝色眼镜的战败一点都不冤!
唐湘龙非要从大历史宏观俯视的角度去看,完全忽视了这部剧活力真实的底色,似乎不太能接受大陆人同样可以精彩丰富充满人性交错。
是的,我自己是上海人。上海文化与香港和台湾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年国军退居台湾后,有很多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
是的,(我是香港的) 當年很多人為了避難把資金、技術帶來香港,其中上海人也不少。
上海香港人的确很像,当年都挨过洋大人的鞭子,都为洋大人端过洗脚水😂
老師穿的就是 夢特嬌
张大春是你请的最有文化底蕴的来宾……
繁花的女性群像可能因为上海本来就是一个女性当家的地方,大多数家庭都是女性管家,上海女性很能干很利落,也很独立自主。有小女人的一面也有大女人的一面。
繁花 播出的時間是 金宇澄老師的生日
繁花不能拿書來比劇
上海話 沒有所謂"標準" 江(蘇)浙(江)都有他們的口音所以 本地人或上海人
都可以依照他們上海話的口音找出他們的祖籍
向大家推薦1999年馮鞏主演的沒事偷著樂,同一時期的題材不同於海派的表達。樸實的津派劇可以對照著看。
山海情,讲的90年代西部扶贫;漫长的季节 ,披着悬疑皮实际是讲90年代东北的变迁 都是好剧
@@charlescai8170 山海情是農村改革題材,繁花和沒事偷著樂更具對比性。題材,影視的表現手法,視覺鏡頭的運用,劇本,台詞,服道化,製作時期映射。特別是沒事偷著樂是用天津話來表現的,也很有特色。
《没事偷着乐》由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而来,其实同名电视剧比电影更好看
這部戲跟大陸大部分的連續劇比,政治的宣染已經很少了,近10年來,大陸的時裝劇的套路都是類似的,未來越來越好,整個充滿了希望,每個壞人最後都受到制裁,每個好人都有好報。跟兩蔣時代的戲劇其實也差不了太多。
這部戲不免有政治,但是要談的還是藝術,或是對一個時代的描述。
想聽張大春老師說說,琅琊榜,看完後的心得
《繁花》里王家衛處理的港商和台商形象很有意思,港商(爺叔的朋友們)是好幫手,台商(林太)簡直是死神來了。
林太也跟阿宝合作,只不过最后选择保全自己😂
有意思
反攻大陆呗😅
@@kgan4733 王家衛畢竟是香港上海人,肯定把港人正面畫像
😅很有趣的想象力😊
爷叔代表了民国时期上海曾繁华时代。进而指导阿宝走上了九十年代的顶峰。繁花年年有,只是人不同
推荐看看 大江大河 系列
大春老师穿的难道是传说中的梦特娇?火烧丝光棉,😊
再聊一集繁花
瑯玡榜我也喜歡!
”台商“最早應該是92年去的都有很大的機會,不是那種投機的喔!保險、房地產、速食⋯
小时候看琼瑶电影听着凤飞飞的歌曲,那时感觉台北是一个理想社会,充满着人文气息,优美的城市,彬彬有礼的人们。现在看到的台湾到处充满着谎言,愚昧固执,傲慢,偏见和坐井观天的人们,城市也毫无发展,跟大陆3、4线城市差不多,他们完全拒绝承认大陆的超越维持着那个易碎的心。
很客观,良药苦口。👍🏻
两颗韭菜的搞笑评论
台湾之前分本省外省,经济文化政治当时都是外省人主导。现在外省人逝去,本省就弱多了
发现大春老师穿的好像是梦特娇~~
我2023年四月从美国回上海时是在台湾转机的。从台北到上海一个半小时,长荣用的也是一般国际长途才用的大飞机。可见每天有多少人来往于台北与上海之间。
推荐最近读的三部矛盾文学奖小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繁华》真的超不多!
张老师娓娓道来,讲得好好
緯來戲劇台43頻道,12/13晚間11點起,周一至週五晚間10-12點要播出囉!
不要刻意解读了,就是一个用配乐和服化道营造一种90s的时代感的作品,好看就完了
上海的黄河路,成都的科华路,92、93年餐饮那种烈火烹油是现在的人没法想象的
刚看了上海话版的繁花。全剧从头到尾摆噱头,主角不是特别吵就是每一帧都在装逼,真正塑造得好的反而都是配角,范总,金花,餐厅服务员都更像个正常人更贴地。每次一到马伊琍和唐嫣的部分真的天灵盖都要被吵掉了,不从道德角度看全剧最温柔的竟然是苏州小阿嫂,小角色们都演得好棒👍🏻👍🏻👍🏻
我觉得配角太棒了,小阿嫂和陶陶,葛老师都特别抢戏,我都翻回去看好几次
那会的上海市井不就是这样的吗?不就是很贴合,那你去看文艺片好了
你到底看没看过剧就开始杠?我说吵的那几个都不是所谓的“市井小民”, 是自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餐厅老板娘和外贸公司公务员好伐?我夸的反而是那些“市井小民”的角色演得比主角好多了
对!小阿嫂一讲话别说陶陶, 我感觉我都听得骨头酥了🤣葛老师也是, ”老甲鱼“那边莫名心酸@@PisciTear
在我的记忆里,弄堂里就是这么叽叽喳喳啊...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时代,整个社会都急吼吼的,我倒没觉得装逼,特别是汪小姐的形象,很多人吐槽,我倒觉得,汪小姐代表的是90年代,公职人员“下海”的代表!另外很多人觉得资金调动假,但是那个时代确实是凭名声借钱的存在,我爸妈就是刷脸借钱的存在,连借条都不用,乍浦路街道,中百七店都借过~
Happy Year of the Dragon!
王家卫拍的片子,你千万不能当成是时代叙事的片子,他的核心永远是男男女女的情感,永远是一部描写人心的片子。在他的片子里时代甚至故事都是为了描写男男的复杂内心情感的外在道具。这就是《繁花》和《大江大河》最大的不同(我说的都是电视剧不是小说)。
同感,感情线太多,好处是可以吸引更多女性同胞们的关注,坏处嘛有点拉低电视剧制作水平。这种浪漫主义情怀看似对女主们很好实质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占据那么多镜头完全把紧凑刺激的剧情给拉慢了
一定要看沪语版
是的!
时代的召唤,说的太好了
被聊天室的《我们还在用黄包车》笑死了🤣
張大春對馬英九的毛筆字的恭維,實讓本人意外!
先不論其媚不媚馬,
凡中、小學臨摩過清末書法家 黃自元字帖的人或都可意識到,
馬英九在總統府內練字八年後的楷書,仍與黃自元楷書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