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修行人能看懂!秒殺“性快感”的“內觸妙樂”。讓你化解欲念,還精補腦!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 фев 2025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54

  • @萬萬萬花筒
    @萬萬萬花筒  3 года назад +13

    還想知道什麼修行知識,告訴小萬哦

    • @心定神醫
      @心定神醫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感謝😘😘

    • @tn00277088
      @tn00277088 3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可以建議是否能介紹 密教中比較有爭議的雄天護法嗎?還有雄天護法是屬於哪一派的,為什麼 達賴喇嘛禁止 雄天護法的信徒聽他說法呢?這方面好像沒有什麼人有介紹

    • @jimmydoo4800
      @jimmydoo4800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感恩分享
      感恩開示 🙏

    • @jimmydoo4800
      @jimmydoo4800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本人經常誦持金光明最勝王經,自從五月開始以經題及四句偈在香港報章分類小廣告刋登,不可思議地香港的疫情也同時平息.

    • @心定神醫
      @心定神醫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jimmydoo4800 心念成真😇

  • @真實語
    @真實語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太有福氣了!感謝您分享 小萬先知感謝您

  • @心定神醫
    @心定神醫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感恩😇😇

  • @PeterNgai123
    @PeterNgai123 27 дней назад

    加油🎉🎉❤❤😅😅

  • @林秉翰-t6p
    @林秉翰-t6p 3 года назад

    想知道冥想跟內在小孩跟一般宮廟的修法是否一樣呢?不知道差別,感恩小萬

  • @李淑萍-p4s
    @李淑萍-p4s 3 года назад

    何為安那般那呼吸法,謝謝您

  • @kevinx7933
    @kevinx7933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谢谢,阿弥陀佛。。。

  • @大太陽-x4d
    @大太陽-x4d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需要 念 楞嚴神咒,修 不淨觀 ( 骷髏觀 , 屎尿觀,內臟觀 )

  • @jimliu3534
    @jimliu35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楞嚴經說:「這在佛的八萬行中只是毀一戒行,你因心境清淨而没有淪入魔境。而此諸魔是要壞你寶貴清淨戒體,使你入無間地獄,就如同宰相家,忽然被抄家,籍没財產,從而一敗塗地,雖然同情之心而無法挽救。

  • @BKm56658m
    @BKm56658m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這又是一種妄想欲望

  • @jimliu3534
    @jimliu35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楞嚴經說:「如果主人正處於禪定之中,對諸魔的用心了如指掌,那麽諸魔的魔事對你就奈何不得。

  • @李明-g4t
    @李明-g4t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心流就是上座部佛教里的禅定定力!下面进一步解释定力!
    一、什么是定
    定是什么?定有多种。如果一开头便作详细的解答,不但不
    能达到其说明的目的,反使更陷于混乱。为了这种关系,我仅说:
    善心一境性为定。
    二、什么是定的语义
    什么是定的语义?以等持之义为定。为什么名为等持呢?即
    85
    对一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是故以那法的
    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不杂乱的住于一所缘中,便是
    等持。
    三、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足处
    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足处?这里的定是以不散乱为(特)
    相,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以不散动为现起(现状),依照
    “乐者之心而善等持”1 的语句,故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以上摘自清净道论说取业处品)

    我们可能会想佛教说定力,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难道是特殊的东西吗?其实定力就是注意力,我们每时每刻的心中都具有只是力量不强!想象一下当我们平常遇到有利可图的情况时,就会自然地高兴地提升注意力去计划怎么去做!这个注意力就是定力,定力注意力的术语叫做心一境性心所(心所这个术语后面马上就有解释),它还是我们每时每刻心理都存在的7种心所之一!我们平常集中注意力后就会感到思维更清晰记忆力更好!这个注意力定力有极高的上限!而且到达一定程度就会有神奇的力量(一定程度以上的定力就可以进行观察禅去观察“我都没有我”的真实相,到达涅槃!但这个力量还不算是神通!神通的培育请查阅《清净道论》!)!就像水烧到100度开始沸腾!我们平常为什么没有强大的定力呢?这是因为众生包括我们平常会经常升起不好因素的心理佛教所谓的贪嗔痴心,具体是五盖!它们升起时直接导致定力衰弱,因为升起它们我们直接的体验就是不快乐,快乐的感受是最初阶段定力(心一境性)初禅的直接原因!禅定产生的快乐远远超越其他快乐!初禅除了包括乐受和心一境性总共有五个支柱叫做五禅支,它们五个分别是五盖对应的敌人!
    )我们如果没有过系统的培育过定力就只能从低到高来培育定力,训练过的高手可以直接进入最高级的禅定,这种跳禅能力也是培育神通的基础!那么如何提升注意力专注力定力呢?上座部佛教中定力是通过持续专注于一个目标得到的,总共有40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人的不同性格倾向来选择修习,这40个目标能产生的定力深度也不同!专注于呼吸适用于所有性格倾向的人!
    以下是从吉祥尊者的著作《吉祥禅风集》种关于定力的摘录!定力的关键在于对一个稳定的目标长时间的安住,如此就能够提升定力。如何能安住呢就需要对佛法有信心有兴趣才能持续安住加强定力!后面有具体解释!修行人要长时间的专注,但也不要被时间的观念所套住,当你想要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错误了。所谓长时间的专注,是只需要专注在当下的一个刹那,修行只在当下一刹那,功夫也只在当下的一刹那,只做一刹那的修行。入产的近因是喜乐。这里的入禅指的是初禅。到了四禅是舍受,没有喜乐,三禅没有喜受,只有乐受。但是一开始禅定的入门都是由喜受开始的。喜乐从微细层面是两种心所的作用,但是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几乎都一起出现,有喜的时候都有乐受,不会是苦受和舍受!。在入出息念种如何培养喜乐受。首先,上座前如理思维,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喜悦:定是慧的基础,成佛的修行也是从当下培育定力入门的。其次、对我们的呼吸产生喜悦,在一呼一吸之间,感恩我们的生命依然存在,珍惜当下。一旦有了欢喜心,心就容易贴近目标,其他的烦恼年头不易干扰,问题进不来,很多烦恼障碍就自然被排除。这是最单纯,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前面定的语义中说定是对一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在初禅里要平等培育五禅支!(以下摘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Manual of Abhidhamma英編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中譯者:尋法比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初禪善心:諸禪由其稱為「禪支」(jhanavga)的心所而得以分別。在每一禪心裡的許多心所當中,即是這些(稱為禪支的)心所分別了諸禪的不同,而且是它們令到心證入安止(禪那)。如下文所述,初禪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若要達到初禪,這五禪支必須達至平衡、緊密地念慮目標、及「燒盡」阻礙證入安止的五蓋。
    尋(vitakka):在經中,「尋」一詞常不精確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阿毗達摩論》裡,它精確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標的心所。猶如國王的親信有能力帶村民入皇宮,尋亦能夠把心投入目標裡。對於修習禪定,尋的特別作用是對治昏沉睡眠蓋(thinamiddha)。
    伺(vicara):「伺」一詞通常意為檢查,然而在此則意為保持心繼續專注於目標。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向目標,伺則是心繼續專注於目標。諸註疏提供了好些不同的比喻,以說明此二禪支之間的差別。尋有如展開翅膀起飛的鳥;伺則有如張著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鳥。尋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則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響的蜜蜂。尋有如持著失去光澤的金屬盤之手;伺則有如拭擦該盤的另一隻手。禪那中的伺暫時制止疑蓋(vicikiccha)。
    喜(piti):巴利文piti(喜)源自動詞pinayati(使清新),可解釋為喜歡或對目標有興趣。諸論師把在修定當中生起的喜分為五個層次:小喜、剎那喜、流喜、上升喜、遍滿喜。小喜能令體毛豎直;剎那喜有如閃電;流喜有如拍打著海灘的大浪般,一陣陣地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夠令到身體升起;遍滿喜則有如洪水注滿山洞般遍佈全身。禪那之喜是最後一種喜。喜禪支制伏瞋恨蓋(vyapada)。
    樂(sukha):此禪支是心的樂受;它即是悅受(somanassa),不是與善果報身識俱行的身樂受(sukha)。此樂是脫離欲樂而後生,所以稱為精神之樂或非世俗之樂(niramisasukha)。它對治掉舉(散亂心)與惡作(uddhacca-kukkucca)。
    雖然喜與樂的關係非常密切,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心所;喜屬於行蘊(savkharakkhandha),樂則屬於受蘊(vedana-kkhandha)。喜有如疲憊的旅人見到綠洲時所體驗的歡喜;樂則有如該旅人沖涼飲水時的快樂。
    一境性(ekaggata):直譯此巴利文即是「一」(eka)「專」(agga)之「境」(ta)。此心所是所有五禪與定的主要成份。一境性暫時制伏欲欲;它是每一種禪定的必要因素。一境性的作用是緊密地觀察目標,這是禪那的特徵。但它並不能獨自地執行其作用,它須要其他四禪支配合運作,各執行其作用:尋把相應法投入目標;伺則維持它們於目標;喜激起對目標的歡喜;樂體驗禪那之樂。)www.kdocs.cn/l/sh5KszKrZid6

    • @andyguey5554
      @andyguey5554 2 года назад

      多谢分享, 如有坐禅之人,就会了解 “尋、伺、喜、樂”,雖不能久住,但也明了。如無坐禅,说了再多,也無法印證。

  • @leeroger6392
    @leeroger6392 3 года назад

    感恩分享

  • @jimliu3534
    @jimliu35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楞嚴經說:「然而,諸魔的破壞能否得手,則完全在於你等心中尚處於五陰中的主人,主人如果仍然迷於妄識,不能自守,客人就有可乘之機。

    • @jimliu3534
      @jimliu35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cooked Hillary 圓覺經說第二種是任病。假若又有人說這樣的話:「我們這些人今世不斷生死,不求湼槃,對於湼槃和生死沒有生起和消滅的念頭,這是為了求得圓覺。所以要任其自然地,讓一切事物都隨順其法性。」那種圓覺性,並不是任其自然而有,所以稱為毛病。

    • @jimliu3534
      @jimliu35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cooked Hillary 要透過實際修行,楞嚴經說修三摩地的修行人所遭遇的五陰魔事。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因受五陰所障而產生的五十種「邪見」或「狂解」,稱之為「魔」。因魔作祟,修行人最終得不到正受、正知和聖解,從而墮入外道或無間獄中。只有五陰妄想銷盡,六根互用,清淨如「淨琉璃」,修行人才能超越十信等五十五種修行階位而「入如來莊嚴海,圓滿菩提」。

  • @yiijjun
    @yiijjun 3 года назад

    請問如何斬赤龍?
    很想知道。
    萬一修習中,赤龍來了,該怎麼處理?

  • @jimliu3534
    @jimliu35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楞嚴經說:「當遮蔽光明的五陰消失了,就將獲得光明。而那些群魔都是受幽暗之氣而存活,明能破暗,他們一旦接近你就要自行消殞,如何敢停留下來擾亂你的禪定?

  • @杨亚涛
    @杨亚涛 3 года назад

    这好像是南怀瑾师父讲的内容

  • @kiongkiong8603
    @kiongkiong8603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氣經脈的感觉令人停不下有滿足感的樂般美妙如今找不回

  • @cheng46
    @cheng46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

  • @jimliu3534
    @jimliu35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楞嚴經說:「如果不明了這些道理,被五陰所迷,那麼你這個阿難就必為魔子,而最终墮為魔人。如摩登伽,她異常渺小卑劣,她只是用咒語要讓你破佛戒律。

  • @jasonfangkh
    @jasonfangkh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這次的內容,應該是南懷瑾老師上課的開示。

    • @蕭聖發
      @蕭聖發 3 года назад

      大德, 南懷瑾大師 ,圓寂後神識現在在我師父這裡修煉, 你相不相信都無所謂 ,很多高僧大德( 包括虛雲老和尚 ,廣欽老和尚,宣化上人,只要有修楞嚴咒大定, 往生後必定到我師父淨土來,現在法界都知道人間出現一位聖者, 你們可以不相信 ,但是, 未來一定會 呈現在面前。

    • @jasonfangkh
      @jasonfangkh 3 года назад

      @@蕭聖發 阿彌陀佛
      聖者是誰?師父是誰?修行地在哪兒? 期待聖者告示,阿彌陀佛

  • @KaoAin
    @KaoAin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不太希望小萬乾念人家的文章 若要念 禮貌上也請將作者名說出來 我知道小萬是有實力的 期待再能有更好的內容 我有訂閱

  • @王雁雲
    @王雁雲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單純看待修行,別入文字障,事理障。

  • @俊航卢
    @俊航卢 3 года назад

    瑜伽(qie二声)师地论

  • @朱秀莲-x4z
    @朱秀莲-x4z 3 года назад

    👍👍🙏🏻🙏🏻🙏🏻🙏🏻🙏🏻

  • @kellypeng4881
    @kellypeng4881 3 года назад

    ❤️❤️❤️🙏🙏🙏

  • @林志隆-k9j
    @林志隆-k9j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佛道本一家,文字障者修不成道,沒練到就沒有。真修行人是六經為我註解,然後再分別層次與境界。
    煉神還虛者,意識身初長成,精神體完滿,般若有成,漸成圓滿智慧。不過,每一步都要驗證,勿生幻相。我就是如此練習,如此入定的。

    • @蕭聖發
      @蕭聖發 3 года назад

      大德,你說的也對,但就不知你看書學習的功夫了得嗎?止觀雙運是修定境,配合修拙火七脈輪,才是相輔相成,這當中必須接受佛菩薩考試通過,見性後起修,由事相法至實相境界,與佛印証十個境界,菩薩印証十個境界, 關關通過 ,才能建立圓融淨土,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內,我師父就是這樣苦練出來的, 李連杰有一部電影, 裡面就是有一段「乾坤大挪移」, 這兩年來 為什麼颱風進不了台灣境內, 每1次都是擦肩而過, 一個成就者可以造福百姓多少災難, 如果你有興趣想成為大成就者,歡迎加入。

  • @五行中色木東禾火
    @五行中色木東禾火 3 года назад

    為何用洋人的像?非佛道之人啊!

  • @周慶忠-d3f
    @周慶忠-d3f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台灣國萬歲!

  • @jenguwu6738
    @jenguwu6738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出處:南懷瑾,引用請標出處吧

    • @lewisliew6479
      @lewisliew6479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南怀瑾如果这么小气,那他的修行也算是白费了

    • @elinmsr1027
      @elinmsr1027 3 года назад

      專家喔~!😊 有看過他書的~。

  • @goldwateryap1721
    @goldwateryap1721 3 года назад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塗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nanomachine7795
    @nanomachine7795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佛教所謂的˙˙內觸妙樂˙˙不是如小編所解。佛教的˙˙內觸妙樂˙˙與˙˙修氣,修脈˙˙沒有關聯,望勿誤導眾生為要,愼思,愼思

    • @楊宗霖-g1e
      @楊宗霖-g1e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他把道家『修肉身氣脈』和佛教的『內觸妙樂』混為要談了;四禪八定-九次滅定『全部都是修心法』而成,與修道家-肉身氣脈『無關』。講白一點:道家所修的『肉身氣脈』就是充分運用『人體精液還補自身』達到『神清氣爽,百病不生,身體強健』的地步罷了‼️阿彌陀佛🙏😑。

    • @陳淨吾
      @陳淨吾 3 года назад

      如是 +1。佛法不論神通。一具臭皮囊 , 何為立功課。

    • @陳淨吾
      @陳淨吾 3 года назад

      修自己的心念, 修自己的脾氣, 才能轉變原來的習氣和業力。願 法喜充滿 深入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