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村最難忘的水牛耕田的景象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7 сен 2024
  • #台灣農業 #台灣水牛 #台灣民俗節慶 #民俗文化
    台灣農村最難忘的水牛耕田的景象
    台灣水牛耕作已漸從農村消失了
    台灣水牛曾是台灣農業耕作的主力,包辦不少勞力活,但隨著快速、價廉的耕耘機興起,耕牛幾無用武之地,尤其算出「牛耕比機器耕」成本還高,農民驅趕牛耕田的景象逐漸從農村消失……
    水牛在田間耕作的畫面,已漸漸在台灣消失了,如今耕牛不再犁田,轉而為觀賞和教育功能。
    臺灣水牛 (水牛也是唐山過台灣)
     臺灣水牛曾在西元 1624 年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西元 1630年)中國明朝末年與清朝初期年間,朝廷鼓勵福建人民移住台灣,每人給銀3兩,3人給一隻牛,當時稱「一牛三金制」,這些由船隻載來的牛隻,便是後來的台灣水牛,成為台灣日後的農業生產主力,對台灣的農業提供無法比擬的貢獻,同時也成為移民刻苦耐勞的精神象徵。
     臺灣水牛為印度種沼澤型水牛,性情溫和,特徵是體色灰黑,體毛稀疏,角大而向後彎。因為水牛皮厚,生性怕熱,喜歡泡在泥漿水中,降低體溫。所以在農作勞役時,農家常會幫水牛塗上泥巴或潑水淋背以降溫,一般潑水的效果可維持二十分鐘,塗泥則可達兩小時以上。
     在臺灣,水牛頭數最多的時期高達 36 萬頭。水牛與先民共同開拓臺灣的水稻文化,是台灣農業的大功臣之一。水牛性情溫和,對臺灣高溫多溼的氣候環境適應佳,耐粗飼,抗病力強。民國 73 年,畜產試驗所在花蓮種畜繁殖場成立「臺灣水牛培育中心」,協助臺灣水牛的保種與推廣工作。
    如今,雖然在鄉下農村的水田中,已很少見到牠們的身影了,但還記得童年時,南部鄉下老家的一處小沙崙周圍,不是一大片的甘蔗田就是甘藷田,還有一大片水稻田,水牛不時穿梭其間,後面就跟隨著邊跳飛邊覓食的大群鷺鷥。
    有時放學路過看到低頭耕作的水牛時,總是讓我看得發呆。有時候農夫阿伯還會讓我坐上牛車,一顛一顛地走在曠野中的田間小路,迎著風,也嗅著一路牛糞的味道,覺得欣喜無限。
    種稻的過程
    1.耕田整地
    灌溉田地好讓泥土浸濕泡軟,接著翻鬆乾硬的土地,用翻攪的方式交換上、下層土壤,再將土壤切細、打成泥,最後抹平泥土的表面,才能整齊的插秧。
    2.插秧
    插秧前先在肥沃的苗圃中培育秧苗,等到長到一定高度時,再移到水田裡插秧。
    3.採收
    當稻穗呈現金黃色澤,並且開始彎曲下垂時,代表稻榖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Комментари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