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师聊音乐 -《送别》背后的故事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30 окт 2024
  •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一首传唱中国近百年、家喻户晓的歌。这首歌在美国萌芽,在日本成长,在中国开花结果。它的英文原名为《梦见家和母亲》、到了日本它被改名为《旅愁》,而中文版名则改为《送别》。
    原创的诞生:      
          这首歌的美国原创作者为:约翰·奥德韦(John Pond Ordway),他是位医生、也是作曲家、音乐企业家。出生于1824年,并在1851年他27岁时创作并出版了《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曲。这首歌反映了美国内战时期的情感,并一度在美国流行。然而,在今天的美国,几乎没人知道这首歌,但它在日本和中国的流行程度却出乎意料。
    在日本的发展:
          1907年,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在新潟(xi)高等女子学校任教,他改动了原曲调,并填上日文新词,取名为《旅愁》。尽管犬童球溪与奥德韦两者的年龄跨度至少50岁,特别是在那个传播尚不通畅的年代,在日本能听到《梦见家和母亲》一曲,可见这首歌流行程度之高。1907年,《旅愁》入选日本音乐教科书「中等教育唱歌集」,2007年被列入「日本百首歌集」。
    中文版产生过程:
          1905年至1910年期间,中国的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大师)留学日本,听到了《旅愁》,他被其优美的旋律所打动,随之产生了再创作的灵感。
          1915年,他在略作修改的曲调上配以中文歌词,创作出了如今在中国广为传颂的《送别》。其歌词,类似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长短句,既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是歌词又简单明了,词与曲调的融合极其完美。
    《送别》在中国乐坛也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1920至40年代,它成为新式学堂教授的学堂乐歌。
    1960至80年代,《送别》作为电影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
    进入1990年代后,翻唱和改编《送别》的例子层出不穷。
    今天呢,我为大家选择了三个版本的片段供大家欣赏:
    1. 首先,是约翰·奥德韦的原版《梦见家和母亲》录音片段,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唯一的黑胶唱片版本,弥足珍贵。
    2. 接着是,日本僧人-药师寺·寛邦演唱的《旅愁(送别)》片段。
    3. 最后是《送别》作为电影《城南旧事》插曲的片段。
    三段连续播放,让大家感受相互间,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意境!

Комментари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