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菩提心修學述要 第二堂 中文字幕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9 ноя 2024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0

  • @hsiehsandy8117
    @hsiehsandy8117 Год назад +3

    感恩 淨界法師慈悲開示🙏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 @邱順德-v4s
    @邱順德-v4s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感恩師父 阿彌陀佛

  • @心的調色盤
    @心的調色盤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4:33
    在久遠以前,有一個大國,名叫波羅奈,當時有一個人,生性勤儉,偏愛積蓄黃金,一生省吃儉用,把努力工作的所得都用來購買黃金,並且將買得的黃金裝在瓶子裡,埋在家中的地洞內,日積月累,從一瓶漸漸積蓄到七瓶。
    這個人後來得病死了,由於他深愛著自己積蓄的黃金,因此轉生做一條毒蛇,日夜守護著這七瓶黃金。經過許多年,屋舍毀壞了,也沒有人到這裏來,而毒蛇壽命終了,因為執著愛戀的心沒有減少,便生生世世都投生為蛇,繼續守護著金瓶。如此經過萬年,毒蛇忽然厭煩起蛇身,牠明白自己是因為貪戀黃金才會世世為蛇,所以決定布施黃金,為自己造福。
    毒蛇離開金瓶,來到路邊,藏身在路旁的草叢,尋找好心人幫忙牠完成心願。這時毒蛇看見路上走來一個農夫,就開口叫他,農夫聽到有人叫他,左看右看,不見有任何人影,又繼續前行。毒蛇於是現出身形,叫喚農夫,請農夫幫忙牠,農夫見蛇沒有惡意,就答應幫忙,隨毒蛇回到藏金的地方取出黃金。毒蛇將黃金交與農夫,託他將黃金送到佛寺設齋供養僧眾,並且帶牠一起去參與齋僧,聽經聞法。
    齋僧當天,農夫提來一只竹籃,將毒蛇裝在籃內,帶牠前往佛寺齋僧。途中,有一個人上前和農夫打招呼問好,農夫卻默默不答,那人再三的詢問,農夫還是一句話也不回答。毒蛇在籃內聽了非常生氣,心想:「農夫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別人好意詢問去向,卻一言不發。」於是生起瞋恨心,幾次想加害農夫,但轉念一想,農夫為我作福,有恩於我,我還沒報答,因此就忍耐下來。好不容易,到了一處空地,毒蛇請農夫放牠下來,又指責農夫驕慢無理。農夫當下慚愧自責,生起謙恭卑下的心,發願悲愍一切眾生。
    農夫帶著蛇來到佛寺,把蛇安置在僧眾前。齋僧時間一到,蛇令農夫依次付香,自己懷著信心,看著受香的人。僧眾繞塔後,農夫汲水,一一為比丘僧洗手行供養,整個過程,毒蛇都心存敬意,看著洗手人沒有厭倦心。飯後,比丘僧為毒蛇受三皈依,廣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妙法,毒蛇非常歡喜的將黃金悉數供養。功德圓滿後,毒蛇命終,投生至忉利天。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過去本緣中擔毒蛇的農夫是我,那條毒蛇是今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我在往日擔蛇時,被蛇責怪,心生慚愧,立誓要以謙卑的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多少劫來都不曾退轉。」
    弟子們聆聽佛陀所敘說的本緣,都生起歡喜心,依教奉行。

  • @caroll3728
    @caroll3728 Год назад

    感恩法師。南無阿彌陀佛🙏🙏🙏

  • @chuntan7025
    @chuntan7025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南無阿彌陀佛🙏🙏🙏

  • @吉祥如意-e5e
    @吉祥如意-e5e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感恩師父慈悲開示
    阿彌陀佛

  • @清淨普賢行
    @清淨普賢行 7 лет назад +3

    上品下生者的「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最主要在發無上道心,就是發菩提心。梵語「菩提」,此翻為「覺」。菩提即是覺悟之道,亦即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證,福智圓滿、究竟正等正覺之道。曇鸞大師說:「發菩提心,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 @清淨普賢行
    @清淨普賢行 7 лет назад +2

    《菩薩地持經》說:「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云何四緣?一者善男子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彼見聞已,即發是念,是為大事不可思議,能為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二者雖不見聞如上神變,聞說法者讚歎菩提及菩薩藏,聞則欣慶歡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三者雖不聞法,見法滅相而作是念,無量眾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我今當修菩提之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護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四者不見法滅,見惡世眾生為十煩惱之所惱亂,一者愚癡,二者無慚愧,三者慳嫉,四者苦惱,五者穢污,六者煩惱,七者惡行,八者放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見已,作是念,大濁世起,於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以濁世中,發心難得,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又說:「菩薩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為四?一者種性不具足,二者惡知識所攝,三者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者於生死苦生怖畏心。」
    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跟所發的菩提心願一樣,都是需要常常自我警惕,自我提醒,才可令其堅固不退;凡夫所發的菩提心,常會忘失,所以也要常常憶持,才能漸漸穩定成熟。由凡夫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直修到福智圓滿、得證究竟菩提而成佛,這個由凡入聖的過程,它有漸進層次,菩提心願會隨著修持解悟的不同,而變化、擴充及去蕪存菁,如同法藏比丘參閱了無數佛國的莊嚴成就,經過五劫思惟,才建立了自己的無上菩提大願。

  • @Tony-uz5fc
    @Tony-uz5fc Год назад

    🙏🙏🙏

  • @bigtree5060
    @bigtree5060 5 лет назад +3

    27:06 沉悶時,誦"法華經"來啟發心
    攀緣時,誦"楞嚴經"或"金剛經"來調伏心
    40:33
    菩薩戒 首戒瞋 因瞋心傷害菩提心
    聲聞戒 首戒貪 因貪慾障礙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