Комментарии •

  • @andromeda420
    @andromeda420 2 года назад +338

    秋山さん、平常因為你的影片在學習日語的路上受惠良多,簡單回答了幾個影片裡的問題,希望能幫到你。
    0:58 中文的「了」比較接近英語的完成式而不是過去式。
    3:57 「把」後面接名詞,帶有「處置」該名詞 或對該名詞「進行某項行為」的意味,想要強調這種語意的時候可以用。
    4:47 疑問句「嗎」的用法,非常簡單,因為一個中文的疑問句往往只有一個疑問詞,只要記住一點,「完整的句子」+「嗎」。
    例如:1.你是不是吃了我的巧克力? --該句子裡已經有「是不是」一個疑問詞了,後面不需要再加「嗎」。
    2.你吃了我的巧克力嗎? --「嗎」前面,「你吃了我的巧克力」可以單獨變成一個完整的句子,而且沒有疑問詞,所以加「嗎」。

    • @jerrygao1495
      @jerrygao1495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日语是不是没有完成时?比如 吃了 英语是eaten, 日语是啥?

    • @raymawm
      @raymawm 2 года назад +12

      另外,「了」的最初出現是因為古文詩詞歌賦沒有標點符號。為了讀者容易理解文意,估計句子尾部大概停頓換氣位置。久以久之,就成為大家理解的完成式。

    • @西梁
      @西梁 2 года назад +6

      現在の日本において、学問研究を軽視した当然の結果ですね。本来はこういう内容が辞書や教科書に載せないと行けませんが、中国語がともかく、英語の辞書のいい加減な内容が多いです。教科書に至って、日本語の文法さえよく書いていなく、一般人の日本語の使用も変な表現、矛盾した表現が多いです。

    • @哆多與他的歡樂夥伴
      @哆多與他的歡樂夥伴 2 года назад

      簡單易懂

    • @SkyJohn87
      @SkyJohn87 2 года назад +6

      @@jerrygao1495 我日语很菜,但这点我知道是有的。如:
      吃 - 食べ(tabe)- eat
      吃了 - 食べますだ(tabe masuda) - eaten
      还有 “正在” 这一类也是有的。

  • @yoche813
    @yoche813 2 года назад +263

    分享一下個人的看法
    1.了
    這個確實是最難解釋的
    思考了一下大概可以從這個方面下去解釋
    中文的 不+動詞 大致上都帶有或者說是省略了"決定/選擇"這個意思的動詞
    比方說我不去其實是我決定不去 我不吃是我選擇不吃
    所以那個了其實是決定了的了(我決定了不去)
    2.過/一次
    這個部分比較像是語感的差異
    每個人的感受可能也不太一樣
    以我來說 這個差別有點像是日文的 は 跟 が 的強調點不同
    中文的情況大概上都是最後面的是強調
    所以我吃過"一次" 其實強調的是只吃過一次
    我吃一次"過" 就比較著重在說曾經吃過
    而單純只有過的時候
    留個學跟留學過以我的語感來說沒有任何差別
    3.把
    這個其實跟上一個有點像
    一樣是最後面的會比較強調
    我想學好中文 強調我想學好的就是中文 不是別的
    我想把中文學好 強調的就變成是學好這件事 這個講法同時也會讓人有你正在學的感覺
    4.嗎
    如同影片所說 不需要額外補充
    5.句號
    這個其實你可以放心
    認真來說這個即使是中文母語的成年人
    可能都沒什麼人敢說自己真的把句號使用的很好
    實際上即使到了國中高中的階段
    還是會有很多人寫的作文被老師認定為句號太少
    所以你看到句號用的很少的文章
    有可能錯的其實是那篇文章
    以結果來說
    句號的使用對文章的影響低到可以省略
    實際上我一個逗號句話都不用
    也完全不影響任何閱讀對吧?
    どっちが分かりやすいの知らないけど
    一応日本語バージョンも書きます
    日本語母語話者じゃないので、
    もし日本語の説明から違和感を感じたら
    中国語バージョンを読んでください
    1.了
    これは確かに一番説明しにくい
    頑張って分析したら多分これかな
    中国語の 不+動詞 はニュアンス的に大体 ”何々をしないと決める/選ぶ”になっています
    例えば 不去 は行かないと決める、不吃 は食べないことを選ぶ
    なので、あの 了 は決め”た”の”た” と認識したらいいと思います
    2.過/一次
    この部分は単純にニュアンスの違いと私が思ってます
    人によって意味も変わ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個人的には日本語の は と が の違いと近いと思います(強調するのは主語か動詞か)
    中国語の場合大体一番最後のものが強調されます
    なので 我吃過"一次" は一回しか食べてないことを、
    我吃一次"過" の場合は食べたことあることを強調してます
    そして単純に 過 の位置の場合
    ほぼ差がないと認識しても大丈夫と思います
    3.把
    これは 2 と近いです
    同じ感じで最後に出るものが強調されてます
    我想學好中文 は上達したいのは他ではなく中国語だ
    我想把中文學好 の場合、強調されたのは上達したいの部分です(この言い方は若干”既に学んでる”感も含めています)
    4.嗎
    特に補充することがありません
    5.句號
    これに関して実はそんなに気にしなくていいです
    強いて言えば中国語母語の成年者でも
    句読点を上手く使ってることに自信ある人が少ないと思います
    高校生になっても
    学校の先生に "読点を使いすぎ" と言われる人は少なくないです
    だから句点があまり使われてない文章を見たら
    実はあの文章がおかしい可能性もあります
    結論を言うと
    句読点の使い方は文章にほぼ影響ないです
    平常從你的影片收穫蠻多的
    希望能幫上忙
    いつ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 @jackylee8349
      @jackylee8349 2 года назад +27

      “實際上我一個逗號句話都不用也完全不影響任何閱讀對吧?”
      那是因为你已经把段落分好了,如果把上面所述的全部不换行放在一起又不一样了 XD

    • @MilkTeaTranslation
      @MilkTeaTranslation 2 года назад +12

      @@jackylee8349 標點符號可以省略但省略的時候不空格或換行就會像這樣讀起來很不舒服我自己在看也好不舒服XD

    • @mick8653
      @mick8653 2 года назад +13

      "了"雖然有時候是過去式的意思,但很多時候,感覺像語助詞的意思
      「我吃飯」 → 語感聽起來很生硬、斷定,也比較像有距離或不高興的說法
      「我吃飯了」 → 語感聽起來比較一般生活化、也比較親切

    • @オパール-x5c
      @オパール-x5c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大學上中文寫作課的時候,老師是說可以以連續逗點數作為判斷依據
      如果超過5個的話讀者就會覺得很吃力了

    • @edchang
      @edch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mick8653 「了」感覺比較像是「已確定」的事情,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

  • @呂札ちのわ
    @呂札ちのわ 2 года назад +134

    真正讓母語人士困擾的,就是國高中課本的文言文。

    • @albert-louis
      @albert-louis 2 года назад +25

      惑乎?
      艺未精也。

    • @桑中
      @桑中 2 года назад +6

      文言文其实就不能和现在算一种语言了。就像拉丁语和现代意大利语,标准阿拉伯语和现代各阿拉伯语方言的关系一样。

    • @harrychan7608
      @harrychan7608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我這邊小學就開始了😂

    • @wikichen3158
      @wikichen3158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因为文言文可以算是第二种语言了,就好比我让你来理解粤语一样

    • @Xiaolian291
      @Xiaolian291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老實講如果閱讀量夠多的話文言文也不會太難

  • @amycat5986
    @amycat5986 2 года назад +141

    這些問題可能中文母語人士從來沒有想過,外國人卻會困擾 😂
    語感真的是最困難的,可能要長期在中文環境生活才能自然地學會

    • @acelone1586
      @acelone1586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中文不是帶著懷疑,狐假虎威地確認,這樣的語感嗎? 沒有必要注意呀? 用習慣正確的話說也無妨。

    • @mayorduran685
      @mayorduran685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難道在學外語的時候都沒發現這些問題嗎?

    • @wngmv
      @wngmv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我觉得发音也很头疼吧 比如两个二声第一个要转三声(好像)这些东西我想破了头也发现不了
      因为你说话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考虑

    • @一二三-m4u
      @一二三-m4u 2 года назад

      @@wngmv 每天都在講根本不用想就會講了

    • @kyvih9217
      @kyvih9217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錯 ,外國人會搞不清楚是因為使用中文的國家不止一個 ,但是他們卻要學各種國家的用法 ,我們只是其中一個國家所以不會有這種問題。

  • @CCuwu-zv8gd
    @CCuwu-zv8gd 2 года назад +135

    總結:個人覺得中文要強調的東西往往放在最後。
    1:56
      我吃了飯 = 強調你吃的東西是飯,也只有吃飯(白米);我吃飯了 = 強調你吃了東西,但不一定是飯,也可以包含菜或麵,甚至沒有飯,也可以理解成「我吃飯了 = 我吃完正餐了」
      所以如果有人問你「吃飯了嗎?」要回「我吃飯了」,如果你回「我吃了飯」很有可能會讓別人誤會「你只有吃白米,沒有吃其他東西」,除非你真的只有吃白米
      有人問「你吃了什麼東西?」,則在「我吃了______」的後面加食物名稱就好,如果你回「我吃______了」,會有點文不對題,人家問你「吃什麼?」你卻回「吃完了」
      同理「約過會」強調的是「你有經歷過『約會』」;而「約會過」強調的是「你有『經歷過』約會」
      繼續推下去就會是「我想把中文學好」強調的是「學好」;而「我想學好中文」強調的是「中文」

    • @fuckgooglefuckusa
      @fuckgooglefuckusa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繁体用户这么说话的么?
      怎么感觉像是幼儿学说话的剧本
      吃饭了吗?
      吃了
      吃的啥
      12345
      ↑我们一般这么回,不在答复中重复主语
      【了】是终止形
      【过】是过去完成型
      【过了】是过去完成型+终止形=过去完成型
      考虑到中文里大量倒装句
      不少人甚至觉得没必要再教语法了
      您意会吧XD

    • @CCuwu-zv8gd
      @CCuwu-zv8gd 2 года назад +55

      @@fuckgooglefuckusa 說話好失禮喔,希望不是所有簡體用戶的教養都跟你一樣,我會個別看待的

    • @fuckgooglefuckusa
      @fuckgooglefuckusa 2 года назад

      @@CCuwu-zv8gd 如果说真话会让你觉得失礼,那真不是我的错。

    • @CCuwu-zv8gd
      @CCuwu-zv8gd 2 года назад +23

      @@fuckgooglefuckusa 自信一點,把「不」拿掉

    • @Shira2912
      @Shira2912 2 года назад +22

      @@CCuwu-zv8gd 我覺得跟一個對我們語感不熟就隨便亂講的不用說那麼多,他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只要在最後跟他說“嗯你說得對”就好

  • @bgzd1901
    @bgzd1901 2 года назад +35

    我之前曾經修過一堂如何教外國人學中文的課
    關於「把」的用法,老師當時說「把」有強調受詞狀態轉變的意義
    例如:我吃了蛋糕,這句話只是在描述動作
    我把蛋糕吃了,這句話則是在強調蛋糕的狀態,強調蛋糕從存在到消失(被吃掉)的過程
    以此類推,我想把中文學好,則是強調中文從不好到好的過程

    • @thhs1394
      @thhs1394 2 года назад +6

      感覺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說法,就是S.+把+O.+V.的句型(我把蛋糕吃了)是強調受詞(蛋糕)。
      如果今天室友跑來問我他放在冰箱的蛋糕怎麼不見了?
      我們就會說「我把蛋糕吃了」,而不會說「我吃蛋糕了」,因為室友不是想知道你做了什麼事情,而是想要知道蛋糕的下落。

  • @wuyipiano
    @wuyipiano Год назад +3

    「我不去了」這個例子真的很有趣!因為「我不去了」在文法上確實很接近「I didn't go」。
    個人認為「我不去了」的「了」有「做出決定」和「改變心意」的意思。
    「我不去」意思像是從來沒有考慮過要去、堅決不去;「我不去了」則像是曾經考慮過要去,但因為某些原因決定不去了。
    「我就不去了」則有一種「委婉拒絕」的意味,例如朋友聚餐完邀你續攤,但你想回家了,又覺得不好意思,就可以那樣說。
    當然,我們時常是考慮到對方如何看待自己,所以選擇特定的表達方式,這和你實際內心怎麼想是兩回事😂
    話說「想回家了」和「想回家」意思是一樣的,只是「想回家了」似乎更自然。這裡「了」可以當作無意義的習慣性語助詞吧。
    約過會、約會過、留過學、留學過,這類可以穿插「過」的動詞,意思都一樣。
    個人感覺「約過會」比「約會過」更自然一點,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放在「會」後面在發音上比較吃力(?)
    「留學過」似乎比「留過學」更自然,個人感覺「留過學」聽起來比較難理解,「留學」二字不要斷開好像比較容易理解。
    而且我自己唸「留過學」的時候都會不禁聯想「流過血」,儘管我們不會問別人「你有流過血嗎」。
    「我想學好中文」和「我想把中文學好」個人認為意思是完全一樣的,也都是很常見的說法。
    7:28 應該是「福建人」。這個也好有趣!因為我自己感覺「外國人講中文不標準」和「中國人講中文有鄉音」在腔調上還是聽得出差異的。但竟然有中國人以為秋山是福建人,或許是因為他過去很少接觸到會講中文的日本或韓國人吧,也說明秋山的中文說得真的很好。

  • @maohupi
    @maohupi 2 года назад +25

    1:57
    「了」放在句末,表示「強調」或「無意(insignificance)」,
    而「了」接在Vt.之後,表示後方物品為它的受詞(如:S Vt 了 O)。
    如果是在回應別人問題的話,得看他問什麼(你吃飯了嗎 => 我吃飯了,你吃了什麼 => 我吃了飯)。
    3:38
    「把」後方會接 O ,並提至 V 前,例如:
    * 他 帶來了 兩顆蘋果
    * 他 把兩顆蘋果 帶來了
    4:01 吃 | 吃掉
    就像上方「把」的例句一樣,其實加不加「把」都可以,
    而之所以比較常聽到他人說「S 把 O 吃掉了」是因為「吃掉」字數較多,
    所以用這樣的結構念起來比較順,
    就像英文中會先用虛主詞把主詞替代掉一樣。
    6:42
    「《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中寫道:
    逗號:用於隔開複句內各分句,或標示句子內語氣的停頓。
    句號:用於一個語義完整的句末,不用於疑問句、感嘆句。
    其實就和英文的逗/句號差不多。

  • @haidancheng5199
    @haidancheng5199 2 года назад +32

    1:30 "了"有兩個用法,1是過去,2是變化
    這裡"了"不是表"過去",而是表"變化"
    舉例1: 下雨了。(原本沒下雨,"變化"為下雨的狀態)
    舉例2: 我不去了。(給人的語感是原本要去或想去,但後來"變化"為決定不去)

    • @西梁
      @西梁 2 года назад

      没有那么复杂,1,表示完成。如:吃了(饭),睡了(你),干了(他)。2,啦的代用,语气词,发音有人用啦,有人用了,语气词,跟ね差不多。如:走了,睡了,起风了,起床了,要迟到了。

    • @haidancheng5199
      @haidancheng5199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西梁 別關公面前耍大刀了。我這是語言學研究出的結果,"了"就是有兩個意思,"過去(完成)"和"變化"。不信去網上找語言學的資料,有很多。

    • @西梁
      @西梁 2 года назад

      @@haidancheng5199 尽信网,不如无网。感觉一些人臆想弄个什么当靠山,就一下自己也高大威猛起来。主人对奴才道:蠢货,跪下掌嘴了。你说这里的了是完成还是变化呢。

    • @qazzy76
      @qazzy76 2 года назад

      但是我覺得用完成式來理解確實比較貼切而且簡單欸...如果要強調語言學研究出的成果或是網路的主流看法,我只能說與我的感受以及目前所想到的狀況不符,因為"了"不會只用在過去的時態。
      比如現在我這麼說了,以後如果我也這麼說了,時間都不是在過去,亦即都不是在表達"過去",而是"完成"。
      我的看法是,這個助詞很常搭配過去或狀態變化的時候使用,但本質並不是在表達過去或狀態變化,而是代替被省略的"已經",包含樓上所謂"代用",也是不精確的,核心的用法就是取代用來修飾動詞的"已經"(已經要走了,已經該睡了,已經起風了)。
      請問有沒有辦法舉出"了"字無法用來省略"已經"的情形(代表這個解釋行不通)?我是真的想不到。
      如果沒有"例外",我通常會比較傾向於用更簡單的方式去解釋一件事;至於主流意見那就是用來挑戰的,無論挑戰的結果為何,都是進步的過程(挑戰失敗代表我又學到一件事;挑戰成功那進步的就是學術本身)。

    • @janserxd
      @janserxd 2 года назад

      @@qazzy76 「媽,我(已經)寫完功課了,我(已經??)可以玩遊戲了嗎?」
      後面的已經感覺有點牽強,我反而認為是指變化,或者說結束前一個動作(不玩,寫功課)然後啟動下一個動作(玩)的轉變。我想到類似的還有「你(已經)長大了,(已經??)不要再玩遊戲了」也是結束前一個動作(玩,沒長大)然後啟動下一個動作(不玩)的轉變。

  • @TheRealJasonMa316
    @TheRealJasonMa316 2 года назад +22

    秋山的中文说的实在是太好了,而且还非常地道,如果是自学成这样的程度的话,真的是相当的了不起!👍👍👍👍👍👍

    • @shawnli9258
      @shawnli9258 Год назад

      自学成这样而且没有在中文环境呆过真的很厉害

  • @bigstickolo
    @bigstickolo 2 года назад +21

    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比如當你完看這句話後,才發這現裡的字全是都亂的。😆

    • @jackymamawang
      @jackymamaw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例如:全是都亂的/全都是亂的XD
      反正看得懂就好~

    • @HaraKase
      @HaraKase Год назад

      教必學校是組重子句 嗎是不 ! 語障有善的語言

    • @小浠-n1i
      @小浠-n1i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只有我看第一次 會自動把亂的地方變成正確的嗎 看第二遍才知道順序是亂的😂😂😂

    • @月容-i8y
      @月容-i8y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那是因為我們是母語人士!你英文倒著寫,歐美人士也是看得懂!

  • @rockdaniel123
    @rockdaniel123 2 года назад +29

    我想針對「了」提出個人在語法書上學完後的看法:
    A.表動作的「過去式」
    了可以當作表示動詞過去式的語法,通常是在直述句的「中間」,不會在句尾。
    1.我吃了一碗飯
    2.昨天我在電影院買了一張門票
    B.表示「狀態的變化」,這是最常被人誤解的地方,這並不是因為「了」本身有表式未來時間的功能,而是透過狀態變化來呈現
    1.你去天津了嗎?
    還沒去/去了
    這裡的狀態變化是「已經發生或者還未發生」
    2.我不去了
    去/不去
    另外這裡是因為「不」有主關意識包含在裡面,所以聽起來像是是發生過什麼事情讓你不想去,可以試著比較以下兩句:
    1.我不去了(主觀)
    2.我還沒去(陳述事實)
    回到正題,這裡的狀態變化是「從原本“去“的想法,變成“不去”的想法」
    3.你胖了
    4.水沒了
    5.他人怎麼不見了?
    6.我聽不見了
    C.放在句尾表達情緖,或作為句子的結束。
    1.再見 / 再見了...
    2.夠了!
    3.不要再吵了!
    4.麻煩死了!
    5.這樣就好/這樣就好了
    6.被吃完了
    7.沒事了(別擔心)
    沒事了(不需要你)
    6、7這兩句可以看出同時有「狀態變化」,也可能有表達情緒,事實上A,B,C三種功能或情緒是有可能同時出現的,沒有一定只會有一種意義的限制。
    最後回答到底是
    我吃了飯,還是我吃飯了?
    [我吃了飯]
    如果單純直述,可以表達意思,但是我們習慣語尾用「了」結束,所以聽起來像是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1.我吃了飯,現在肚子很撐。
    2.我吃了飯,還吃了菜,又喝了一碗湯,甚至還嗑了一把瓜子,爽啊。
    [我吃飯了]
    聽起來就是表示狀態已從「還沒吃」變成「已經吃了」,沒有特別語未畢的感覺,像是一個簡單的回答。
    語法上來說,其實了是可以同時出現的
    [我吃了飯了],這句話可以非常清楚表達時態、狀態,但是一般大家不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們習慣一句話裡面非必要的話不要重複「語法用字」
    像是「的」
    我的爸爸的車/我爸爸的車
    所以兩種講法都可以,看你在什麼時候使用。
    中文語法本來就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釋,不會只有單一解,以上提供個人之前在跟外國人交流的時候發現到的一些點,希望可以給大家不同的看見。也謝謝秋山一直積極地進行教學,我有買你N1課程,看8月會不會過哈哈

    • @user-t6q0h9fope
      @user-t6q0h9fope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講解得太完整了
      太厲害了

    • @qazzy76
      @qazzy76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我有不同看法...
      我覺得「了」的功能不是在表達過去式或狀態變化,而是單純的表達完成式,只是常常會與過去式或狀態變化一起使用。
      A.
      1.我吃了一碗飯=>我已經吃了一碗飯(省略"已經")
      2.昨天我在電影院買了一張門票=>現在我在電影院買了一張門票(即使時序改成現在式,仍然不影響其用法,也就是說「了」的功能不是表達過去式,只是常常跟「過去」的時態併在一起用)
      B.
      1.你去天津了嗎?=>你已經去天津了嗎?(同樣是省略「已經」)
      2.我不去了=>我已經不想(要)去了、我已經決定不去了(雖然在問句中的核心動詞是「去」,但否定時的「不」並非修飾「去」這個詞,而是被省略的「決定"或「想要」;想要單純否定「去」這個動作時,比較合適的用法是「我沒有去」,而這個用法就不適合使用「了」這個字)

    • @rockdaniel123
      @rockdaniel123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qazzy76 確實好像有『了』的地方好像都可以加『已經』,我個人的感覺是起到強調的作用,蠻有意思的。
      不過如果了不能表達狀態變化的話,胖了、瘦了、病了、變了、好了等等用完成式解釋好像也說不通

    • @qazzy76
      @qazzy76 2 года назад

      ​@@rockdaniel123 這些都是省略了許多詞的句子,完整的句子會是:
      我變得胖/瘦了、你生病了、他變了、你做好了
      出現動詞之後,又可以把"已經"放進去了,而且整句的意思完全沒有變化,這就是我思來想去,還是認為『了』的核心用法是『已經』的主要原因。
      ...再細想了一下,其實就算不把那些省略的字加回來,單純改成已經胖了、已經瘦了、已經病了、已經變了、已經好了,意思還是沒變,因為用『了』來表達狀態變化本身就是個完成式,如果是正在變化的情況,就不再適合加入『了』這個助詞了(正在變胖/瘦、正在生病、正在變;『好了』的進行是應該是『正在進行』,"好"字在這個句子裡本身就有完成的意思。
      好像莫名其妙發現了什麼非主流的觀點XD

    • @rockdaniel123
      @rockdaniel123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qazzy76
      我這樣看下來,好像你會覺得「了」跟「已經」幾乎已經綁在一起了(像這裡又出現「已經+了」,對嗎哈哈)
      確實我們如果從母語者的角度來看的話,感覺好像都是這樣在使用的。
      不過我們如果試著去用不同的語境來看的話,也許會發生一點變化:
      相信大多數人可能都有的經驗──放個暑假回來,很久沒見到的人再次碰面,他看起來有點不一樣,通常我們會說的是:
      「欸?你是不是變胖了啊?」
      「欸?你是不是曬黑了啊?」
      試想,這個時候如果說「欸?你是不是已經變胖了啊?」,語意通順但好像有點違和感,不那麼直覺的感覺對嗎?
      如果說有感受到違和感的話,那就證明了「了並不是必定會跟已經綁在一起使用的。」
      省略這件事情嚴格上來說其實是建立在一個「省略了也不改變(增加或減少)語意」的基礎上,才可以稱為省略。
      例如說:
      台北車站→北車
      珍珠奶茶→珍奶
      印度尼西亞→印尼。
      紅色的衣服跟藍色的衣服,你要哪一件?→我要紅色的(衣服)。(賓語省略)
      你好了沒?→(我)好了。(主語省略)
      「我變胖了」跟「我已經變胖了」,這兩句話給人的語意還是有些微不同的對嗎?
      後者會給人一種比較強調的感覺。
      這樣來看的話,我們也許不能說──沒有「已經」是進行了省略的動作。
      從這裡來看的話,我會覺得「已經」非必然存在,「了」可以單獨使用,加了「已經」可以起到強調的功能。
      另外我們母語者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中文到底有沒有遵循SV(O)?,怎麼好像有些句子沒有動詞?怎樣才算一個句子?」
      這個要細講會花非常多的篇幅(什麼主謂關係啦,主語/述語/補語/賓語/狀語/定語....拉哩拉雜的)
      不過有一個點可以提的是,其實有一類型的動詞,我們平常不會覺得他是動詞,但是他被研究出來滿好的解釋就是表示狀態變化的「狀態動詞」。
      我「高興」,我「難過」 (當然我們習慣講我很高興/難過,但那其實在語法結構上來看是沒有存在必要的,「很」表示程度但我們通常講這句話不會真的「很」怎樣怎樣)
      這裡「乾淨」,那裡「髒」(一樣我們習慣會加很)
      葉子「紅」了
      水「沒」了
      我舉的四個例子裏面,後面兩個會加「了」,就是因為發生了「狀態變化」,所以才會出現「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舉例說:
      你高興了嗎?
      你滿意了嗎?
      但這還是牽涉到心境上的變化,所以才加上「了」
      引用師大鄧守信教授之前指導過的論文第14頁來看的話,狀態動詞跟我們一般認知的「動」詞是不一樣但是非常重要的動詞。
      rportal.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a7fb5450-0d60-4c88-b247-e6d66762cf1d/content

  • @claralam7996
    @claralam7996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對母語是中文的我來說,這vlog給我帶來很有趣的角度看中文這個語言

  • @shinchen-n3s
    @shinchen-n3s Год назад +3

    因為中文是單字單意 且存在依據前後文句同個字可引申出其他意思 所以加上存在許多省略語 所以在白話文中就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 中文的文法其實很靈活 主要目的是能夠精準的表達意思 且不會令對方會錯意為主 越是能精確表達 且同時具有隱含意義的話 使用技巧就越是高超 可以這樣理解

  • @haiyou33au
    @haiyou33au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你的中文相當不错。自學能達到這個程度,讓人崇拜啊!

    • @bikaoru
      @bikaoru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這人是語言天才,你沒聽到他說中文是他學的第「七」個外語嗎?

  • @takeshita_aki
    @takeshita_aki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了”和“过”搭配使用比较好,比如“我吃过饭了”,但是直接用“我吃饭了”有一种“我要吃饭了”的含义

  • @languagelearner9081
    @languagelearner9081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中文比較多使用逗號的原因是因為要「換氣」,不然文章會變得很難讀,邏輯也很容易錯亂,甚至會造成誤會。
    句號通常是用在「當下表達的重點要進行轉移的時候,提醒讀者要講另一件事」。句號也常常給人「前後句沒有直接關聯」的感覺。

  • @SorairoAqours
    @SorairoAqours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了在中文中比較接近完成而非過去;
    在例句中:
    我吃飯了

  • @ツナミボイ
    @ツナミボイ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1. 了
    - *我吃饭了* :通常是人家问你,而你做出的 *回答*
    - *我吃了饭* :通常是在你 *陈述* 一个事情
    - *你去天津了吗* :意思基本和你想的一样,就是你有没有去过天津的意思
    - *我没有去天津了* :给人的感觉就是可能原本要去,可是因为一些原因而不去
    - 如果还没去,可是想要去可以说 “ *我还没去天津* ”,同理如果你肚子饿(或者没有特别想吃,可能就是不饿不饱的状态),又还没有吃到饭可以用 “ *我还没吃饭* ”
    2. 一次 & 过
    - *一(几)次* :如果你有意要表明自己做那件事情的 *次数* 可以用
    - *过* :表示你做的事情是以前 *曾经* 做过的
    - 如果分不清楚的话 *一(几)次* 和 *过* 一起用也是没有问题,读起来也比较顺,比如:“我来过这里几次”(比较强调自己来过的次数) // “我来过这里几次了”(比较强调自己以前曾经多次来过)
    3. 把
    - 我想学好中文:比较强调的是你想做好这件事情,是想要陈述想 *达成这个目的*
    - 我想把中文学好:则是比较强调这个 *动作*
    - 我想杀了他:的意思是我想要他死亡的事实,但也可以不是真心希望他死,可能你上司做了一些讨人厌的事,你希望他死
    - 我想把他杀了:反而很强调你想要拿刀之类的把他给杀害的这个动作,当然也可以不是真心的,你只是想要做这个动作而已
    不过老实说差异不大,真的看不懂的话,跳过问题也不大
    4. 吗
    - 用法基本和留言区 チンユーウェン 说的差不多,我就简略一下吧:
    - *陈述句* -> *疑问句* 就要 + 吗
    - *是不是* 本身就自带疑问的意思,所以就不用 + 吗
    5. 句号
    - 用法老实说应该是和日本语一样,把文章里的 论句 论点 分开
    - 这基本和留言区 Gorefiend 说的大致一样,大部分人基本都没用明白,就连我也是 wwww。我尝试想了下可能原因:
    - 我们会觉得前句和后句分开了会有明显的“断句感”
    - 一次过急着想表达的事情太多导致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是马来西亚人,中文用法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差,有错误记得回复下,我尽快更改,秋山老师加油!!

  • @九色香雞排
    @九色香雞排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學中文的可以參考 Gorefiend 所述
    這些問題有個共通點,其實就是句子的重點不同,以 “我吃飯了” 為例,這四個字如果要將其中一個字視為重點(語意主詞)傳達給對方,在中文就會有四種講法
    學語言都會有這個問題,當學到一定層度時總會差最後一哩路那就是最後一個文法 ”語感“

  • @NeNeGames1025
    @NeNeGames1025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2:05 "了"
    中文的語意邏輯是,越是擺在句子後面的字(和氣音),通常就越重要。
    我的感覺是,"我吃飯了"只是在單純回應他人自己是否有吃過飯這件事情,但是"我吃了飯"的重點就不是我吃完飯這件事情,而是想要特別強調我所吃的飯(或東西)可能跟平常不一樣。然後很有趣的是,如果前面的我吃飯"了"的"了"很強烈,會給人一種不耐煩回答的感覺。
    2:43"過"或"一次"
    "過"和"一次"的差異,我覺得前者會比後者更容易聽到,因為後者的"一次:,可能在中文裡就會有第二次或第三次的重複性,但過的話可能就不具有重複性的意涵。如果用法是"一次就過了",那可能是想要強調"過"的這件事情本身的不容易(同前述的中文邏輯)
    4:06"把"
    "把",至少在台灣生活中的感覺是,想要傳達一種更加強烈與堅定的語氣:"我要功課寫好"和"我要把功課學好"兩種語氣感覺是明顯不同的,加上"把"也有一種語帶急迫,想快點去做的感覺。
    5:21"嗎"
    "嗎"反而在口說上很少用到,通常是用於語氣激動或偏激的時候。嗎在中文帶有一種質問或著是一種類似犯人偵訊審問的感覺,所以比起‘’嗎‘’,反而會用"你吃了沒?" 因為這語氣稍微緩和一些。(個人感覺
    6:44 加上句號的時間
    中文是一種情境語言,如果不是論文科學文章,是否要加上句號完全憑作者本人決定。如果是科學文章,那麼句話就是一種分段論述的方法,用來表達一件事從零都有的過程,這時就要用到句號,表示說明完一件事情的感覺。

  • @ktl2617
    @ktl2617 Год назад +1

    1:10
    「了」是用於表示過去式是對的。但是遇到「不」的話會優先修飾「不」。
    回答「我不去了」的意思會變成是「我已經決定不去了」,而不是「我還沒去過」。
    在這裡的「了」優先修飾「不」而不是「去」。
    2:30
    「過」永遠只會放在動詞後面。
    約會過、留學過→把「約會」和「留學」整個當成動詞。
    約過會、留過學→只把「約」和「留」當成動詞,而把「會」跟「學」當成名詞。

  • @wingwing9892
    @wingwing9892 2 года назад

    「了」的問題最近在推特也有人討論過,
    沒有前文後理,單獨舉例的話兩種解釋都正確。
    我認為如果只想表達過去型的話,
    盡可能避免用「我吃飯了」,說「我吃了飯」或「已經吃飯了」應該就能避免誤會。
    對方使用的話就只有靠前文理解了。
    秋山老師舉出的問題很值得探討,母語使用者很難察覺自己語言的困難點,
    有機會的話希望秋山老師繼續分享學習中文的心路歷程!
    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 @vickyyang5084
    @vickyyang5084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中文的「了」是完成式的概念,不完全是過去式(這一點我跟 19 Divide 大大是一樣的)。完成式可以是過去的事(包括過去完成式與現在完成式),也可以是未來的事(未來完成式)。至於說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只能說秋山先生自學有這樣的成績真的很厲害!您糾結的問題其實都不算是什麼大問題。請享受中文(普通話)的不拘小節吧!

  • @FarmerLance
    @FarmerLance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2:08 「我吃飯了」「我吃了飯」其實很接近。只有一點語感上的微妙差別。「我吃了飯」比較帶有一種「我剛剛吃的這一餐主食是飯」的感覺。
    「我吃飯了」就很單純的只是表示「吃過飯」這件事。
    另外你的朋友會困惑你的回答,是因為「我不去了」這句話當中的「我不去」是一種表明態度的話語,表示「以後不會去」的感覺;「了」在這裡比較是表示要去做這個字之前所說的那個動作(以這裡為例也就是將要去做『我不去』這個動作)。
    「你去天津玩了嗎?」這句話的了是修飾「去天津完」,問的是你是否「曾經去過」。在這個問句中了比較有表示過去完成式的味道。
    「了」這個字不能只是用「表示過去式」來理解。因為中文很多時候不是用這個概念來敘述過去的事物。
    比較正常的用法是加在動詞的後面,表示「這個動作被完成」的意思,或者另外一種用法表示將要進行的動作。
    例如說「我畢業了」表示「從學校畢業」;「我吃飯了」表示「吃飯」的這件事不久前已完成;「我看完這本書了」表示「看完書」;而「我要去睡了」表示接下來的行動是「去睡覺」;「我要回家了」表示接下來的行動為「回家」。
    「約會」不是一個單一的動詞唷XD
    「約」是動詞,「會」是名詞(或者是動名詞?表示『會面』的這個動作)。
    但是因為常常連用,所以會被整個當成單一的動詞來使用。
    而「過」和「一次」都是修飾這個「約會」的整件事,所以插哪邊其實都可以。因為那其實不是一整個動詞,而是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東西。
    「留學」也是一樣,並非單純的單一字元,所以可以被插入其中。不過有一點不同,「學」這個字在這裡是動名詞,表示的是「學習」的這個動作。
    留學分解開來就是「留在國外學習」。「約會」分解開來就是「(和某人)約好要在某個地方會面(然後進行某個活動)」。
    不知道這樣分解開來是否有比較好理解呢?
    「我想學好中文」和「我想把中文學好」其實以我來聽會覺得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說法不同而已。並沒有明顯的語境差別。
    至於句號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那個好像沒有太大差別。
    你完全可以用日文的方式去結束句子。
    就如這段的三句,我用兩個逗號三個句號。
    有時候你看到很長很長一直沒有出現句號的句子,有時候是寫的人文筆不好,有時候是因為寫的人文筆太好,還有一些時候是有人在故意玩文字的把戲。
    但這不表示你也一定要寫很長很長很長的句子才算文筆好的人,句子本身的長短和句號什麼時候出現並不是衡量文筆好壞的要素。
    能不能讓讀的人很舒服的看懂才是判斷你文筆好不好的關鍵因素。
    所以你完全可以很簡單的就結束一個句子。
    不必去強求要多長的句子。
    那從來就不是重點。
    能表達清楚才重要。

  • @aldsyirgg728
    @aldsyirgg728 2 года назад

    在听您讲解中文的难处前,从没发现这些微妙的语感这么难。我现在都开始为打这段句子时该怎么放那些小助动词感到迷茫了……
    不论是中文或日文,将一个语言用系统的方式讲解“这些字/词的使用语境”的过程,实在是了不起
    能将多语言分析的如此到位的秋山先生(this is a pun)也很了不起
    ---
    哇我在一边看(您的视频)一边写
    日语的那个文章句号很多的现象太感同身受了!我刚学习日语的时候,就经常喜欢写非常长的句子,不怎么放句号。当时就被日本人的老师说,句子很难读懂。我后来读其他中国母语的人写的日语文章,也发现有这个倾向。我觉得你总结的“中文有把句子变长的倾向”这一点非常对。
    我当时似乎觉得”能将很多的想法梳理组装,并在一句句子里说完,是语言能力很好的特征“……嗯……所以中文到底该怎么断句?
    学了日语以后我的中文叙述也开始简洁化,断句也变多了。真难呢!……
    -----
    哦对了,还有一个。听其它你总结的中文特征/倾向时,我都没有这种感觉,唯独在提到“是不是……吗”时,用的那个例句,给了我一种违和感。我觉得“是不是”它是一个带有肯定意义的,和英文的 “confirming”/“确认‘比较相近的ニュアンス在里面,所以我不会在后面加疑问的“吗”,而是,”是不是……呀“或者”是不是……啊”。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呀“比”啊“听上去更亲切,有点卖乖的感觉,女生间可能会更常用;而”啊“比较生硬,更加中性化。
    ------
    我反思我上面那段不加思考使用的中文断句烂得一塌糊涂😂我回过去编辑了一下
    用日语母语者常用的鼓励话来说,就是「母国語話者ですら間違いやすいですから、中国語難しいですね!」

  • @tlzk5368
    @tlzk5368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關於「字」的位置,你提到不清楚「過」、「把」等等的使用時機,其實你所提到的關於文法的觀念並沒有錯,只不過是在中文裡有一個名為「倒裝」的文章修飾法存在,小至句子中兩個詞位置相反,大至整個句子中的主詞動詞全部位置相反,都可以被認為是「倒裝」的使用。而對中文母語使用者,「倒裝」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甚至是沒有意識流露出來。
    因此比起「詞」在句子中的順序,句子中個別「詞」甚至是「字」的意義,才會是中文母語使用者在了解整個句子表達意思的主要資訊來源。所以你對於「把」與「過」使用時機的疑問,其實不用太在意,這個疑問構不成甚麼問題的。至於你所提到的「了」使用方法,其實在你的舉例中真正出問題的並不是在「了」,而是在「我不去了」的「不」上。
    雖然我不清楚對外國語言使用著而言是怎麼定義「沒」與「不」的差別,「沒」所表達的是「這件事情單純的沒有發生」,而「不」則是加上了自主意識,強調了「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同時是在自我意識的選擇之下,讓這件事情沒有發生」。
    以吃飯來舉例,「我沒吃飯」如字面上表達的意思,而「我不吃飯」則是在表達我沒吃飯的基礎上強調了「我沒吃飯這件事是我選擇的」。同理,問「你去天津玩了嗎?」照你所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要回答「我沒去」就好了,因為你使用了「不」等於強調了「抉擇」意味,所以你的友人才會那麼驚訝,跟你是否使用「了」並沒有多少關係。
    如我前面所言,對中文母語使用者而言,比起「詞」在句子中的順序,句子中個別「詞」甚至是「字」的意義更加重要。你對個別的字與詞在文法上的使用都十分清晰,不過從你在「了」身上提出的疑問可以知道,你期待靠一個字去表達整個句子的型態,抑或是你忽略句子中其他字或詞表達的意思。不過對我們來說字與字、詞與詞之間獲取資訊也是有優先級別的,而「了」這個字在這之中的級別並不高,「沒」與「不」更能夠在「了」之前讓我們接收到「這件事情沒有發生」的意思,所以相比之下「了」可以說是多餘的,這就是為甚麼說其實在你的舉例中真正出問題的並不是在「了」,而是在「我不去了」的「不」上。

  • @LoiuSwer
    @LoiuSw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1.只說「我不去」也是完全一樣的意思。所以加上「了」表示這已經決定。
    2.「留學」「約會」兩個詞都有個共通點。你可以把「留學」「約會」看做一個動詞,也可以把它看成動詞「留」「約」跟受詞「學」「會」。
    因此兩個用法都是緊臨在動詞後面,端看你對動詞的解釋。
    比起這個比較麻煩的我反而認為是
    例:我去_1_日本留_2_學_3_。
    這情況將過放在2跟3都是自然的,但放在1就顯得有點奇怪。
    更不用說如果是1跟3都放就完全出局。
    3.沒有差別。
    4.差不多就是那樣
    5.句號
    這點中日文基本上是一樣的,要去避免一個句子過長。或許你看到的例子不太正確。
    另外:
    中文的標點符號比日文多樣很多。通常一個完整的句子就會用句號,但前後句關聯時會使用分號。
    例如:
    我,是一個肥宅;他,是一個瘦宅。

  • @ilysano
    @ilysano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從沒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
    個人感覺過去式+否定句好像不怎麼會用"了"
    最常見的是過去肯定和過去疑問,否定的話就如影片中提到的錯誤回答那般 帶有未來否定的意味了
    過和一次要放在哪裡,大多數中文使用者都不在意XD ニュアンス差別並不大
    我和他約會過 我和他約過會
    我和他約會過一次 我和他約過一次會
    ...好像幾乎沒差😅
    要不要用把一般來說也是隨意,秋山さん也可以依想強調的部分不同做決定
    我吃了那顆蘋果:一般敘述事實
    我把那顆蘋果吃了:有比較強調動作行為的感覺
    是我把那顆蘋果吃了:強調做動作的人 ...etc
    嗎的問題,雖然中文很少只回是或不是,但可以思考成 能用是/不是回答的問題,基本上都可以用"嗎"
    你認識秋山嗎? (是)認識
    他是你的朋友嗎? (不是)我們不熟
    反之,開放性回答的問題似乎就比較不適合
    你是哪裡人? 日本人
    *"是不是"、"會不會"、"想不想"這類的問句是例外,因為已把疑問語氣放在"是不是"這裡了,就不再需要嗎
    自己粗略思考一下大概是這種感覺,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 @dealowack
    @dealowack 2 года назад +8

    其實中文也是句號多用的語言喔。會寫一長串的,基本上都是混入了英文式語法的不純正中文文法。不過用的人多,已經不算是錯誤用法了吧

  • @yiu8940
    @yiu8940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我覺得「了」應該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1.過去式 2.語氣詞。語氣詞原本可能是「啦、喇」,後來兩個意思的發音變得一樣才都寫成「了」。
    廣東話就可以區分:過去式是「咗」,語氣詞是「了」(正字應該是「喇」,但打字為了方便也會打「了」)

  • @wikichen3158
    @wikichen3158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会产生这种理解困难源自于你没有完全切换思考语言。中文和日文虽然都是使用汉字的语言,但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文是孤立语,不存在时态,依靠严谨的语序来表达,而日语是黏着语,和阿尔泰语是同一种系统,所以在理解中文时必须永远将“语序”作为重点去理解

  • @win385-o9k
    @win385-o9k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覺得{了},{一次},{過},{把},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一樣,看你是想要強調那件事情(名詞),還是那個(動作)。想要強調動作就放在離動詞近的地方,或是把那個複合名詞(例:吃飯){有動詞的名詞}拆開來放他中間。如果強調事情就不要拆開
    再來是句號的問題,這個也是很多人的難題,基本上很多人都是憑感覺加的,只要你覺得某段結束後,後面所要說的東西跟他沒關係或是你想要區隔開來的話,就加句號。但基本上都是逗號逗到底,直到最後依據才句號。個人覺得,除非要當這種對文字跟書寫有嚴重要求的人,或者是作此類工作的人,不然,其實現在也沒有科舉制度,不考句讀(標標點符號的考試),注意一個句子不要太長,各種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適當地用逗號隔開就好。(補充:頓號鍵盤不好打,所以我個人會用逗號做隔開)
    嗎的問題,看是要改變習慣,還是換個問法。像是[你是不是來過日本]可以改問成你來過日本嗎?基本上都能得到相同的回答
    個人認為加入是不是,會不會,除了要讓對方方便回答外,還有限制範圍的功用,問是不是,會不會,只需要思考是不是或會不會做這件事就好,後者問法稍微要想一下是用甚麼詞來回答,雖然對面可能會再繼續說下去,開始分享些其他事,但如果讓對方知道只是要知道是不是,會不會,對方就會停止說了。順帶一提會不會的另外問法是[你會來日本嗎?]
    最後,希望以後這種有分段主題的影片,有時間軸分段,不然其實有點麻煩,要靠下面的好心人給座標觀看你的問題。

  • @ツユセ
    @ツユセ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了」的確是事件完成的助詞,但「~了嗎」用法有「~是否已完成」的意思,所以答案應該是「我已~了。」或「我還沒~。」(否定句不會用「了」字)
    2.「了」「過」「一次」的位置需要視乎你用的詞語結構,例如「留學」,雖然是一個單詞,但可分拆為「留」(動詞)「學」(賓語),「了」「過」便可以會放在動詞和賓語中間。同一道理,「約會」可分拆為「約定」(動詞)「會面」(賓語)。相反,「抓住」裡的「住」是副詞(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詞),所以不能使用「抓過住」。「過」字插入中間帶有強調「曾經完成這件事」的意思。
    3. 「把」的用法是和中文一種文法「倒装句」有關,是古中文(文言文)演變下來的用法,用法是把原本常見的「主語-動詞-賓語」變成「主語-把-賓語-動詞」,當倒裝句出現時,通常是比較強調賓語。「把」字在句字中會變成分隔主語和賓語的助詞。(題外話:這個已經比較適合外國人了,廣東話的倒裝句可以把整句句字變成「動詞-賓語-主語」)。
    4.關於「嗎」,可以理解為「會不會~」是「會~嗎?還是不會~嗎?」的簡寫,所以自然不會再用「嗎」了。
    5.關於標點符號,句號有這後面的內容和前面沒有因果關係,亦是中文比較少用句號的原因。

  • @d.w5324
    @d.w5324 2 года назад

    “了”比起说是表达过去我觉得更多是代表“完成”,而不能用在没有做过的某件事情上,所以“不去了”不会被理解成没有去过。“我不去了”这个用法看起来是在说将来的事情,但是“了”在语义上本身没有“将来”的意思,而是“某件事的发生被确定了”。这里把“不去”理解成你做的一个决定。完整表达可以是“我已经做了决定,决定不去”或者“我的计划改变了,所以不去”。表示你这个新的决定完成了,所以是“决定了,不去”的意思。
    再举例说“我要去吃饭了”,虽然是在说将要发生的事情,但是其实这个“了”可以理解成“我有了要去吃饭的想法”或者“该吃饭的时间到了”
    “过”是更加强调过去的用法,肯定和否定都可以用“我去过”“我没去过”。
    至于“留过学”,“留学过”这种我觉得是没太大区别,基本上是都可以用。
    把字句会稍微强调一点“把”后面的对象,比如“我想把中文学好”会偏向于强调是中文而不是其他语言。不过其实整句意思区别并不大,日常中大多数情况都是用不用“把”都没太大偏差甚至你换着用也不会被注意到,所以其实不用太担心说错这个句式。

  • @thome20003
    @thome20003 2 года назад +26

    聽外國人分享學中文的難處很有趣~我也覺得日本語的語感好難啊😂

    • @nostalgic-wb3js
      @nostalgic-wb3js 2 года назад

      对啊好难,对于问候语是一整个词都很困扰,不像中文或英文,意思可以拆析,比如good morning,早安,都有字面意思

    • @chad1121
      @chad1121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一般來說對中文使用者來講,最難的還是日文的助詞了吧...另外自動他動這種要背的,對外國人來說也是偏難...
      發音的話,我有聽日本老師說,普遍中文使用者的小っ(促音),都發不好...

  • @alanlam5312
    @alanlam5312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我是粵語為母語的,感覺上好像用粵語的語感會比較好解釋,以下為我個人看法︰
    1. 就例子”我不去了”,"了"在動詞後面有加強動詞的意味,"我不去了"的"了"就強化了"我不去"這句的意思。當然,還有語調的問題,如果在否定句的"了"用比較高的語調,就有帶負面情緒地加強句子的意思,比如 ”我不幹了!”、”我不要了!”
    2. “我吃飯了”&”我吃了飯”這部份,”我吃飯了” 的 ”了” 修飾了 ”吃” 這個動詞,也帶有過去完成式的意味,不過要看使用情景,如果是在吃飯前說了這一句,那就等於說了一句”いただきます”,不過很少人會這樣說而已。
    至於“我吃了飯”這句,”了”強化了”吃”這個動詞,感覺就是在強調 ”我剛剛吃的是什麼” 的意思
    3. “留過學”&”留學過”/”約過會”&”約會過”這個部份比較難解讀,”留過學”/”約過會” 感覺是”曾經發生過”,但那個”曾經”不重要,例如 ”留過學”這一句只是陳述”留學”這事實,而”何時留學、在那裡留學”這些不重要。
    “留學過”/”約會過”感覺是想強調較具體的事,比如”在某地留學過”、”在某日約會過”或是”留學過某大學”等等。
    ”一次”這個部份更難解讀,就以例子”約一次會”,感覺是想跟某人來一次約會,而”約會一次”的感覺是只想跟某人約會,而且是一次就好,沒有想過有機會再一次的感覺。
    4. “把”這個字太萬用了,很難解釋。例子”我吃了它”和”我把它吃掉了”,”我吃了它” 等於 “我主動地將它吃掉了”,而”我把它吃掉了” 等於 “它被我吃掉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再來”我想學好中文。”&”我想把中文學好。”,以日文語能力來比喻的話會比較好理解。誇張一點來比喻就是”我想學好中文。” 等於我想要通過日本語N1的程度,”我想把中文學好。” 等於是我想要通過日文翻譯資格考試CATTI。
    5. “嗎”這個部份︰可以試看看把用”嗎”的地方限定在陳述句轉為疑問句的時候,比較不會出錯,例如︰你吃飯了嗎、你留過學嗎、你來過日本嗎
    6. 加句號的時機︰使用的時機一般只有2個。(1)在表達上前後文沒有相關性的時候。 (2)段落的結尾。

  • @OO-tu6lf
    @OO-tu6lf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明天要交報告?
    明天要交報告嗎?
    這兩個是語氣不同
    通常第一個是忘記寫,突然被人提醒要交,然後驚嚇的語氣
    第二個是詢問的語氣
    口語上省略「嗎」的時後就要根據語氣判斷
    語氣上揚,通常是表示疑問
    一篇文章由很多段組成,每一段都由很多句子組成,
    而句子中的逗號通常表示語氣的停頓或分隔句中的詞語,
    通常是「時間點+,+完整句子+。」的組成或 「完整句子+,+完整句子。」
    句子跟句子是講同一件事,講完同一件事時,就用句號表示結束

    • @assescc2008
      @assescc2008 2 года назад

      「明天要交報告?」這個例子滿有趣的!
      想補充一下除了上述解釋外,根據不同的情形,於現代還有可能附帶其他情緒語意。
      例如:
      此人報告已拖延很久,這句話可能是省略部分字詞而有表達負面情緒的意思!
      (你)明天(到底要不)要交報告?
      根據不同人不同習慣不同情狀同一句話可能會有不同意思,並沒有一定標準,故於現代用手機聊天滿容易會讓人誤會對方的想法!
      還有例如「嗯」有些人習慣想表達「知道了!」或「對!」會使用這個字來表達,但也有些人使用「嗯」是在表達不悅的情緒,或是刻意句點別人,不當使用也可能會令人誤會!
      學習中文真是不容易!

  • @kangqianping7770
    @kangqianping7770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把”字句,和“被”字句一样。
    是用于将一般的“主谓宾”的句子语序上变成“主宾谓”,就是这种工具。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把动词放到后面或者说把宾语放在前面这个目的。
    另外中文还会用其他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比如“对于”或“对”这个词语。
    例如:我十分喜欢你→我对你十分喜欢

  • @qusibag
    @qusibag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关于”留过学“和”留学过“这两种形式,我作为一个母语者,我可以说在生活中这两种用法都是正确的,用哪种都没毛病。只是前者在语法上将”留学“作为一个动词整体使用后者则是将”留“作为动词,”学“作为宾语了。这两个例子中的”过“正如你自己说,都是表示过去用的。

  • @ttuu-zx2eg
    @ttuu-zx2eg Год назад

    原來不管是哪一國語言,只要是學習外語都會有一樣的語感困惑! 最近在跟日本人做語言交換,看到這影片我就放心了!

  • @e122-n9n
    @e122-n9n 2 года назад


    表示狀態完成
    吃了飯 跟 吃飯了 後者是把"吃飯"當成一個完整的狀態,雖然多半是個人使用習慣大家不會在意這些差異。
    這邊說"狀態" 因為中文有個著名的用法,轉品,將形容詞轉為動詞,不需要任何的條件使用者想轉就轉。
    太棒了,太棒不是動詞,是一個狀態達到"棒"這個狀態。

    習慣上的不同。

    使用的話會讓聽者感受到說話者對於行為的強烈意識。

    應該說"是不是" "會不會" 這兩個出現的問句,通常不次在提問而是要對方回答說話者想要的答案。
    你是不是會說中文? 以及 你會說中文? 以及 你會說中文嗎? 這三句應該可以感覺到"嗎"的使用上造成的不同。
    句號使用
    句號使用一般情況不會在意這些,但是當你認真表達這句話的時候,記得要加上標點符號。
    讓讀你文章的人知道,獨到這邊你該回憶一下前面整句話了。

  • @CAT46351
    @CAT46351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其實中文裡,不是在寫文章時,句號多少不是特別重要,中文比較注重的是不要用的太單調,就不要一個段落逗號到底,可以多添加引號、頓號、驚嘆號、刪節號等等的,才不會顯得太像小學生寫的文章

  • @19divide53
    @19divide53 2 года назад +16

    個人感覺:
    「了」比較像是完成式,但使用情況還滿寬鬆的
    例如「過」、「了」之類的擺放位置應該沒有太大分別。但如果有多個類似架構的短句接連出現,我會傾向每次都把「了」放在同一個位置。
    「把」應該是為了強調賓語,因為越前面的(除去單純功能性)詞語感覺會越重要。

    • @vincenzocheng4781
      @vincenzocheng4781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沒錯了是完成式 包括想法結束的完成式

  • @lokicjn
    @lokicjn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音調對於使用拼音系統歐美人士還算是蠻大的罩門,雖然現代漢語基本上已簡化到四聲 (先不算輕音),對他們來說「媽、麻、馬、罵」初聽只會覺得都是「ma」。之前去過北京和成都出差,自己的口音也常被認為是福建或南方省份來的。

  • @Simonsays0304
    @Simonsays0304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句號的用法大部分我們老師都會說「當你覺得語氣有完結的時候就使用句號」。講這樣聽起來還是很抽象,但是讀久寫久了就真的只是一個感覺而已;還有,如果你在中文文章用了大多句號,反而會讓人覺得這是小學生寫的文章嗎?(暗喻此人寫作能力差)剛好跟日文的看法相反。我個人是覺得分號「;」的用法更不好懂,如我上面使用分號的地方,要我描述的話就是要用在「與上述語句有對比或是語氣有轉換」的時候,基本上我現在使用分號純粹就是靠感覺~

  • @user-48763
    @user-48763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關於「了」、「把」、「一次」、「過」這些問題,我相信每個語言在講一件事不可能只有一種表達方式吧?
    就當作倒裝之類的東西去看就好,意思都一樣。
    至於標點符號,句號、逗號、頓號、分號,這四個是中文在斷句時常用的符號,可以試著用後面兩個看看,但現在也沒什麼人在管標點符號了,都直接enter換行。

  • @LY80808
    @LY80808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我吃飯了」stands for “I had eaten”
    「我吃了飯」stands for “I had eaten RICE for meal”

  • @mysticracoon7284
    @mysticracoon7284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现代中文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主要来自于日语,所以按照日语习惯来使用句号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大多数人都习惯表达完一个完整意思才使用句号(包括我)

  • @KFong88
    @KFong88 Год назад

    「了」有「完成」的意思,另一個意思是「語氣助詞」。博主回答「我不去了。」,意思是「我不會去」,「了」在這裏是語氣助詞,所以這樣回答,跟回答「我不去」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加了「了」字有一種比較委婉的感覺。
    博主也懂廣東話,「我不去了」如果用廣東話說就是「我唔去啦」的意思,我想這樣理解會比較易懂。
    回答「我沒去過」或者「我還沒去」,才是表達沒有去過天津的意思。前者的意思比較傾向是單純表達「我沒有去過天津」,後者隱含了「想去天津但仍然未去」的意思。

  • @張采容-k9i
    @張采容-k9i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我之前有跟加拿大跟西班牙的朋友彼此互相教對方自己的語言,她們兩位一致同意最難的是「發音」和「寫繁體字」。像是Yingge(鶯歌,一個地名)他們就會不知道"ge"要怎麼發音,是「哥」呢,還是「居」;相似的例子還有我住的「大有路」(Dayou Road),相信應該會有很多非中文母語者直接反射是"you"的唸法,而不是「有」吧。 書寫中國字就更不用提了,對我的外國朋友們根本是場災難,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口」不能畫一個四方形,而是一定要分成兩筆畫「ㄇ → ㄧ 」來寫,筆畫以及各種複雜的造字結構對他們來說難以理解。但其實,身為母語者,我們從小上學也是透過不斷的重複抄寫生字本來練習成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台灣的語助詞也很令外國人困擾。像是「的、呢、了、嗎、捏、咧、齁、嘿、哇、呀、囉、嗯、咩、吧、唄」就連我們自己也有各式各樣的使用方法,甚至不同年齡的人也會有自己慣用的用法,沒有標準答案的,一旦用錯卻容易讓對方誤解自己的意思。
    最後,想說秋山さん你的中文真的很厲害了!中文的發音能夠把握得這麼精準,實在難以想像你是自己學來的呢~

    • @ks155049
      @ks155049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口是三劃...口不會寫成四方形,就和D不會寫四方形是一樣意思,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個四方形,新細明體把口紀錄成一個四方型就誤導外國人了,小時候練的標楷體才是正確的中文書寫樣式。外國人學習中文發音會唸不好就是因為用了羅馬拼音,大陸人以中文作為母語,他們用羅馬拼音發音會自動變成中文母語的發音方式,結果就是外國人的羅馬拼音和大陸人的羅馬拼音拼出來的音天差地遠,外國人如果想要講一口標準的中文,只能到中文環境不斷練習,或者乾脆別再用羅馬拼音,學習注音拼音,把注音拼音練到熟講出來的絕對是一口標準中文。

    • @shuntingchan7349
      @shuntingchan7349 Год назад +1

      不要說其他母語的人,就連我香港人,看到你寫到台灣習慣用助語詞中的「捏 咧 齁 嘿」之類也不太明實質語感😂大概跟你們看到我們香港人寫「喇 咗 喺 喎 嗰 啲」會不明一樣吧?大家雖同用相近的中文但其實分野也頗大

    • @bluerose1609
      @bluerose1609 Год назад

      @@shuntingchan7349 以上那幾個語尾助詞來自台語,如果對台語連續劇有接觸,從他們使用語助詞的表情以及對方反應,應該能有所解答

  • @rayanwu3148
    @rayanwu3148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了]不是用時間來區分,而是有沒有完成,
    我不去了就是你決定不要去(完),
    下次還要去就變成: 我這次不去了
    而放在動詞哪裡則是看強調前面那個字
    我吃飯了> 強調吃飯這件事
    我吃了飯> 強調吃然後補充是吃[飯]
    2. 過&一次&上面的了一樣,強調動作還是強調事件
    3. [把]在日文有點像是に 是有一個指向性的
    4. 是不是 是用在疑問,而嗎也是疑問,
    兩個放在一起會雙重疑問,有點逼問的感覺
    6. 發音如果是學拼音絕對會錯,正確發音要學台灣注音
    ex 水的拼音是shui 通用拼音才shuei但兩者都少了開頭的捲舌音

  • @marvin5312
    @marvin5312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吃饭了”既可以表示吃过了,也可以表示正要开始吃。但如果放在动词后面“我吃了饭”则应该是在饭后面再加一个了,“我吃了饭了”,这样就是准确表达了已经吃过了的意思。

  • @AerianTeng
    @AerianTe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秋山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词义,比如“了”、“过”、“把”等,它们使用非常广泛,而且词类并不单一,意思各有不同。
    “了”就表完成和语气,但“去”是趋向动词,趋向没有完成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只表示语气。问题不在于“了”,而在于“去”。
    “留过学”表示“学”曾经“留过”,“过”表过去时,“留学过”表示曾经留学了。
    “把”,在这里是介词,也有动词用法。“我想把中文学好”是一种句式,把中文提前表示强调。
    “吗”,语气词,两种用法一种表疑问,用在直陈式的末尾表疑问,另一种用法表停顿,引出话题。
    举例子:这辆这次吗,早该报废了。昨天的事情办好了吗?
    深入学习汉语还是要研究一下汉语的标准语法的,不能单单靠语感。

  • @frdslient
    @frdslient 2 года назад

    现代汉语大约是从口语发展出来的,是很不讲究语法的语言,表达语法通常通过一些额外的词来辅助。
    因为汉语不怎么讲究规则,所以需要掌握大量的习惯句式,大概这是学习的难点之一吧。
    如果生活在汉语环境,周围的人肯定有一套习惯的说法,跟着做就行。
    否则很可能会为一些细微的差别困扰。
    我的建议是别管这些差异,一直用,直到遇到错误再调整, 或者增加文字扩充句子消灭歧义。
    当多个句子都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通常选择发音最流畅的句子。把一个句子想象成一段音乐,根据声调,选择发音最流畅,听起来最悦耳的句子。
    对比日语,我觉得说日语像学习相声报菜名,要把一大串拗口的词像子弹一样从嘴里发射出来,太艰难了。

  • @miumiu6709
    @miumiu6709 2 года назад

    「了」大概可以當助語詞用,例如「好了好了」
    也可以當問句「怎麼了」(反而不會說「怎麼嗎」,要加就會用「怎麼了嗎」)
    吃飯了和吃了飯好像也沒有分別,廣東話一般表達會是食咗飯(吃了飯)
    數詞一般放在名詞前面都不會錯,而「過」就放在後面通常都不會錯,
    插在中間意思也好像沒有分別...
    「把」...大概是強調吧...?
    「嗎」不一定用,如果尾字拉高音,通常都有發問的意思
    例如「你食咗飯」,平音就是直述,拉高就是在發問中
    在句子差不多意思組在一起,或者總結一個過程,最後一句就用句號完結。 例如
    我喜歡蘋果,也喜歡橙。
    我星期日去了看演唱會,之後和朋友吃了晚飯,就搭車回家了。

  • @stein0610
    @stein0610 2 года назад

    了,應該能做 “狀態改變”時來使用
    我不去了:我本來決定要去,後來經過思考,改變決定。 如果不加 「了 」直接說我不去,口氣聽起來是拒絕邀請,或是本來就沒打算去。 把句子改一下 講 「我決定不去了」,其實語意聽起來跟 「我不去了」是一樣的。
    下雨了:本來沒下雨的狀態改變了。
    快要下雨了:即將改變狀態
    下過雨了: 這個跟「過」搭配就是指過去式 :過了。
    我要走了=我現在要走了(本來還在,改變狀態要離開,現在進行式)。
    我還沒走:狀態一直持續,現在式。
    我已經走了: 過去的時間點狀態改變。
    我不走了:本來有打算要走,後來改變決定不走,繼續待在原地
    去天津玩了嗎=去過天津了嗎 ?完成式
    應該是 :不,還沒去過 。
    回答 不,我不去了。是在朋友知道你本來有打算要去的前提下才會這樣回答。
    你去看那部電影了嗎?
    不,我不去了!
    咦,你前幾天不是說你今天要去看?
    對啊,但我朋友看過說很難看,我就不想去了。 (改變了原本要去的計畫)

  • @gutewu
    @gutewu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不確定的疑問"句不用接語尾助詞. "確定式的疑問句"要接語尾助詞.
    留學過(即曾留學)=留過學, 只是後者是純口語場合才會出現, 前者在文章上不算少見.中文的動詞組有單字可分及單字不可分的(或可用被動態檢驗), "留學"不可分為"留+學", "流血"可分"流+血", "約會"可分"約+會";前一若表述為"留過學"不合理---"學被留"沒意義. 後二"血被流", "會被約"可理解。
    "學好中文"包含"把中文學好", 後者幾乎只用在主觀期望及實踐情境上.

  • @saya1892
    @saya1892 2 года назад

    关于「吗」的使用,可以参考英语语法。
    「是不是」/「有没有」这一类属于选择疑问句,不需要加「吗」,此时的回答是两个选项之一;
    以「为什么」「什么时候」等疑问词开头的疑问句属于特殊疑问句,也不需要加「吗」,回答时需要对应疑问词(口语情境下有时可以省略),「为什么」→「因为」「所以」、「什么时候」→「时间」等;
    在类似英语一般疑问句的情况下用「吗」,此时回答「是」或「不是」。

  • @ytw501
    @ytw501 Год назад +1

    1:59 解釋一下:
    "我吃飯了。":我吃過食物了,至於食物是飯,還是麵,或是漢堡,都有可能,但是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現在不餓,請發問者不用擔心我是不是肚子餓,如果發問者想吃飯,就去吃,不用算我一份,也不用擔心我。
    "我吃了飯。":主要強調,我吃的是飯,是真的白米煮成的飯,不是漢堡,也不是麵或麵包或其他的東西。

  • @secjmy
    @secjmy 2 года назад +156

    句號的用法別說外國人了,很多台灣人也不太會用,很多人從頭到尾只有最後一個標點符號是句號XD

    • @stc19910619
      @stc19910619 2 года назад +9

      是的。
      要在杂志等刊登文章时被各种指导,标点符号确实很难。

    • @hellsingvan2471
      @hellsingvan2471 2 года назад +18

      日常生活使用还是相对随意的,觉得表达完一段比较完整的意思的时候就打个句号这样。

    • @dwang599
      @dwang599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我是直接经常感叹号!因为苹果九宫格,第一颗按键下滑就是!而。是上滑!不方便输入

    • @黃蜂-b8b
      @黃蜂-b8b 2 года назад +7

      我就是,一篇作文起承轉合四段,所以整篇作文四個句號

    • @建安-i1r
      @建安-i1r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這題應該考到爛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GurrenLaggan
    @GurrenLaggan 2 года назад

    俺の日本語も独学で勉強しました。N1も取った。
    以下は今俺返事出来る言葉
    「吃過了飯」
    (聞いた人に感じさせることは「飯を食べたのを感じする」)
    食事が済んだ事を伝います。でも、人はちょっど戸惑い感じもある。
    それは、言いたいのは「飯」か(でも、なんで)、もし話し手が「吃過了飯」を言った時に、聞き手は食べたものを強調したいのか、あるいは、また話しを続いて話すのかと思って、その点で聞き手に分からなくて困っている
    それとも、まだ食いたいのか(別の何かが)
    「吃過飯了」
    単に食事を済んだ事を伝う

    やはり普通はこう使う
    お役に立ちれば
    それは何より
    いつもありがとう

  • @MBC4202
    @MBC4202 2 года назад

    “了”這個字,還是以過去式和完成式才會用到,“我不去了“會讓人覺得
    ”過去有安排要去,但是最後決定不去“
    是過去的決定,所有用”了“沒問題,只是對方感到疑惑的話,還是多加解釋動機”未來有機會再去“會比較好。
    逗號和句號對中文來說比較像是將說出來的話”分段”,並不像英文之類的,有完整句子的文法組成就必須句號。

  • @edx207
    @edx207 2 года назад

    过/一次 都是放在动词后面的。“留过学”是把“留”作为动词、“学”作为宾语;“留学过”是把“留学”整体看做了动词。

  • @dylanchen2457
    @dylanchen2457 2 года назад

    其實身為母語者,你問的這些問題我也想過,然後沒人教我就隨便用
    像"沒讀過書"、"沒上過大學"、"把工作做好"
    或者"沒留學過"、"做好工作"…
    感覺上面的比較不正式,也不是什麼詞都能用
    下面的就通常什麼詞都能用
    像老一輩說"他給我打"就是"他打我"的意思
    其實我們都亂用,沒什麼文法的概念
    句點和逗點的概念也和英文不一樣,我們逗點可以一直用
    句點最後加上去就好~~

  • @Dumm11111
    @Dumm11111 2 года назад


    會產生這些問題 有兩個原因
    1. 根本不是問題
    語言 字的使用 是很自由的 也隨著 各地方 使用差異很大
    即使在台灣 許多字 也會聽不懂 就別說中國了
    2. 會產生困擾 是 因為 日語在一個句子的敘述裏
    助詞的主幹作用很大 所以會 把字詞間關係分得細膩清楚
    日語的字 會變化 相對的 漢文完全不會變
    這種語法的習慣 在日語是很確定

    若還有的話 就是 「模糊性」
    日語可能沒有 譬如 敬語的使用
    相對之下 中文雖不清楚 但也不會故意去強調 模糊
    德語雖然比日語還在語法上複雜嚴格 但
    德語會很故意的用「多關語」來表達用者的 矛盾意義

  • @leemutumi4224
    @leemutumi4224 Год назад

    关于“了”的用法,我举一个我学日语时候遇到的类似问题方便理解。
    我在东京学语言时候,正式上课之前老师会边点名边提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回答。
    ー朝ごはん食べましたか?
    ーまだ食べませんでした。
    老师指出来这个回答是错误的。
    中文中“了”的情况和这个很类似,是表示一种完成的状态的。
    所以反面应该是“我还没去”(まだ)而不是“我不去了”(ことにする)

  • @ccc73123
    @ccc73123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我吃飯了=ご飯をたべた
    我吃了飯=ご飯は食べた
    你去過天津了嗎? 的"了"不是用來表示未來要發生的事
    對提問者來說是問你是否已經去了
    所以並不是未來的事情
    不過的確也有表示未來要發生的事的用法
    譬如:你要去天津了嗎?
    日文的た形也可以表示假設或將會發生的事
    譬如:た+場合、た+時、たら
    所以應該不會很難理解
    2.
    放在哪個位置意思都一樣
    不過根據問題說法可能會不同
    譬如:你跟他約會幾次了?
    這時候回答"約會一次"會比較自然
    當然"約一次會"意思也不會不通就是了
    3.
    "把"的用法有點類似日文は和が的用法
    基本上意思不會變
    但是想強調的主體不太一樣
    我想把日文學好,想強調的就是日文
    我想學好日文,就是普通的直述句
    4.
    日文也不一定都會用か結尾
    譬如:遊園地に行かない?=要不要去遊樂園?
    這兩句都沒用到疑問詞結尾對吧?
    5.
    中文的標點符號的確比日文多不少
    這個確實需要多練習才能掌握
    其實就算是中文母語者,很多人一樣不是很會用標點符號

  • @ggff8385
    @ggff8385 2 года назад

    有趣的題材,謝謝分享

  • @住在云上
    @住在云上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吃饭了”一般是回答别人的“你吃饭了吗”,这样的问题,或者是要说明饭已经吃过了,所以不用吃了,现在接下来准备要干什么什么事。
    而“我吃了饭”后面会有会有别的内容,比如“我吃了饭就去写作业了”,“我吃了饭就马上出门了”,这时重点要说明的是两件事的先后关系。
    这里把“了”当成当成过去式是不完全对的,我觉得“了”表示完成了某件事、某个行为决定。而“不去”不能用在表示自己没去过,这时的回答是“还没去”、“还没去过”“还没有机会去”这样。“不去”是表示你之后的计划打算,“不去了”更是强调了是有什么原因才决定不去(完成了不去这个决定),比如没时间、没心情、太累了、没兴趣,所以听你说话的人可能会问你原因。

  • @kamiyan7209
    @kamiyan7209 2 года назад

    哈哈这期有意思,其实视频中提到的很多例子我平时都没有仔细注意过,总感觉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哈哈

  • @陳俊豪-y8p
    @陳俊豪-y8p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比如當你完看這句話後,才發這現里的字全是都亂的。

  • @iamsevenfeet
    @iamsevenfeet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了」是完成式,不是過去式. 你去天津玩了嗎? = 你是否已完成去天津玩(這個動作)?
    2.我「吃飯」了,代表把吃飯當成整體,指用餐,換言之可能吃"麵"或漢堡;
    我吃了飯相對比較強調「米飯」,例如: 連吃三天漢堡,今天中午終於吃了"飯".
    Q: 你中午吃什麼? A: 我吃了飯.(確實吃了米食,而非麵或牛排) 此時"不能"用「我吃飯了」回答.
    在台灣通常會回應得更明確,例如「我吃排骨飯」「我吃蛋炒飯」「我吃牛肉麵」.
    一般而言,回應對方是否已用餐,使用「我吃過了」「我已經吃了」回答即可,"飯"應省略,也不會造成誤會.
    3.不能誤用的情況, Q: 錢包裡300元怎麼沒了? A: 「我吃了飯」,即把錢用於"吃飯"(=用餐,未必食用米飯),此時若僅用「我吃飯了」回答,意義不明,至少應該完整回應「我(把錢)用於吃飯(用餐)了」.
    4.「把」相當於使役動詞. 我把它吃掉了=我"使它"被我吃掉,和「我吃掉了」意思相同,但前者稍微強調主觀意願.
    5.「我想學好中文」「我想把中文學好」,前者意義較單純,後者隱含更強烈的主觀"選擇",舉例
    Q: 星期天為什麼不休息? A: 我想把中文學好. (強調寧可選擇不休息,也要練習中文)
    當然若回答「我想學好中文」對方也能理解,只是語意不那麼主觀/強烈.

  • @HenriWotton
    @HenriWotton 2 года назад

    “了”不要理解为过去,要理解为完成;但是感觉在否定句里,“了”表现的是现在的状态。“留学”、“约会”这样的词不要单纯地看做是动词或者名词,拆分一下变成动宾结构就好理解了,动、宾可以合起来也可以分开,用法很灵活。“把”是宾语前置,表示强调,和英语里的强调句挺像的。中文的句法没有那么强的逻辑性,不要求一个句号内只能有一套主谓宾,所以可以有很多逗号之后再句号。句号就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已经表达完了,至于什么是完整的意思,写作者自己决定。

  • @hazesteilia8480
    @hazesteilia8480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1.「我不去了」
    这个例子里面,其实不仅是「了」的问题。
    「了」通常是表示一个动作完成了,但是这个情景里「去天津」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没有必要使用过去式。
    「我不去了」这样会被理解成「我不(打算)去(天津)了」,变成 “”我不想去天津了。“
    天津に行くことをやめました。
    「不」是一个比较强烈的否定,「不去」通常会被理解成“不想去”,“不打算去”,“不会去”
    这个情景下比较恰当的回答是
    「我没有去」,「我还没有去」。
    「没有」更多的是陈述客观的事实,「不」则是有个人意志的判断。
    比如「我没有吃饭。」まだご飯を食べてない
    「我不吃饭。」ご飯を食べることは要りません。
    「了」口语中也有表示将来发生事情的用法,不过我觉得更多时候是省略的说法。
    例:日常用语「我吃饭了。」是「我要去吃饭了。」的省略说法。

    • @hazesteilia8480
      @hazesteilia8480 2 года назад

      2「留学过」 & 「留过学」
      这两种说法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我觉得出现这样的困惑是因为「留学」这个词,既可以当做是动作+宾语,也可以当做一个名字来理解。
      「留过学」外国に学校に通うごとがあります。
      「留学过」留学する経験があります。
      但是当有些名词不能拆成动词+宾语的结构的话,把「过」加到中间就会觉得有点奇怪吧。
      比如:「我成功过」 OK!「我成过功」 NG (虽然也能听懂意思,但是会有违和感)

    • @hazesteilia8480
      @hazesteilia8480 2 года назад

      3「把」
      表示 结果 或者 变化,对这种结果或变化的说明。
      首先「我想学好中文」和 「我想把中文学好」两句话是同样的意思。我觉得「我想学好中文」是口语化的省略说法。「我想把中文学好」是更加强调的说法。
      更加恰当的例子是:
      「我想学中文」 中国語を学びたい。
      「我想把中文学好」中国語を完全に把握するように学びたい。
      例:「我洗了衣服」服を洗った、(でもきれいになったかどうかわからない)。
      「我把衣服洗干净了」服をきれいに洗った。
      「干净」是对「洗」这个动词结果的描述,衣服变干净了,而不是洗了,但是依旧是脏的。

    • @hazesteilia8480
      @hazesteilia8480 2 года назад

      4.「嗎」的用法
      中文里有「啊」「嗎」「呀」「吧」等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而且在疑问句中这些语气词都会使用的。
      但是「嗎」相比其他几个次,通常只会使用在疑问句里。
      「啊」「呀」也可以表示惊讶,感叹的情绪。
      「吧」会用来表示推测的意思。
      但是世界各国语言的疑问句大概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结尾的时候语调会上扬。所以应该不用刻意的在疑问句的末尾加「嗎」
      在日語的日常会话中也有「明日これやってくれる?」这样没有「か」的疑问句吧~
      「是不是」「要不要」「有没有」这种比较特殊,因为说话人在提问的时候已经把两个选项都说出来了,让对方选择一样,并不想是自己在提问,更像是自己做出了一个推测,希望对方做判断。但是由于推测和「吧」表达的意思一样,所以不可以和「吧」一起说。
      「你是不是去年来过日本嗎?」NG
      「你是不是去年来过日本?」 OK!
      「你是不是去年来过日本啊?」OK!
      「你是不是去年来过日本呀?」OK!
      「你去年来过日本吧?」OK!

    • @hazesteilia8480
      @hazesteilia8480 2 года назад

      5「句号」的使用
      我觉得这一点中文和日文的理解恰好相反。我是在大陆接受的教育。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只能写短句,文章看上去就会像小学生一样简单,通俗。所以当时在写文章的时候,会用到很多的并列,排比等技法。「首先……,而且……,再加上……。」或者一些逻辑性的说法「虽然……,但是……」「不仅……而且……」。用这些方式让文章结构更加有逻辑。
      在这之上,还会再句子中加入成语,引用,从句等,让句子“变长”的方式。
      虽然当初不明白这样写作的用意,现在看来,能够写长句子的人,通常可以有更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说话的逻辑性也会更强吧。
      听说德语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从句套从句,一句话可能写上好几页都没有结束。据说这也是在德国能够产生哲学家的原因。当然我没有科学的佐证,只能当作传言。秋山君懂德语的话,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 @tonylee6965
    @tonylee6965 2 года назад

    面白いですね。
    中国人のに、全然考えたことが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そんなこと、慣れればいいと思います。

  • @linglingwannabewannabe5710
    @linglingwannabewannabe5710 2 года назад

    关于「过」和「一次」的插入问题,个人意见是这俩是永远跟在动词后面的。争议在于,有些人认为「留学」和「约会」是双字的动词,此时「过」和「一次」放在后面变成「留学过」或者「约会」一次。另一些人把这两个词当做动宾结构,只有「留」和「约」是动词,因此产生了「留过学」和「约一次会」。

  • @leyz86
    @leyz86 Год назад

    想了想‘了’是怎么会很难’呢?
    我做了,看了,想了,去了,上了,都是表示“完成”的语气或助词,比如看过了,就是看什么已经完成,但不需说出来,加个了就好了,也可以看好了,看过了。中文没有过去式,PAST TENSE。但了的确有v+た的意思。
    否定句,虽然不是“动词完成”了,却是“否定动词完成‘。我不做了,不看了,不去了,意思是我【不做】,的否定行动已经“完成”。所以我不去了,不是不去+た,而是你【不去】这个地方的决定完成,依然是完成的语气或助词。所以在否定动词里,了是加重不要的语气,不是为动词加过去式。如果要说不去+た,可以说我还没去过,就是行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せん。中文无法完全呈现行かなかった的意思。

  • @JLTP2009
    @JLTP2009 2 года назад

    你的影片令我受益良多,所以希望也能解答你的問題。但因為我是廣東話使用者,可能在理解上會跟普通話有點出入,有錯請指正。
    「了」的確可以用於表示發生了的事及接下來發生的事。但用於表達接下來發生的事時,通常會跟其他的字一起使用,例如「將會......了」(將會下雨了)、「要......了」(要下雨了)。
    1:15 你提到的例子,在我看來並不是「了」字用錯,而是你選錯回答的詞語。 你回答「我不去了」在語感上偏向你原本是打算去的,但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去,可能加上你回答時的語氣,令你朋友誤會你討厭那個地方了。如果純粹想表達有沒有去的話,用「沒有去」就可以了。
    至於 1:55 「了」字位置問題,我認為要看你是不是在回應別人的問題。如果不是回應別人的問題,「我做運動了」跟「我做了運動」是沒有分別的。
    但在回應別人的問題的時候就要看他問了你什麼,例如「你做運動了嗎?」,你就要回答「我做運動了」;「你做了什麼?」,你就要回答「我做了運動」。(後者「了」字之後的是受詞。)
    2:13 「過」字的位置在書面語上個人認為是沒有分別,但在廣東話口語基本上都是放在中間,例如「留過學」、「見過面」、「開過會」。至於「次數」也是差不多,但個人感覺放在中間會比較通順。但如果要強調「次數」的話,通常會加「過」或「了」在「次數」前面,例如「開了兩次會」、「見過一次面」。
    3:18 「把」字個人覺得在意思上沒有什麼區別。就你的例子來說,「我想學好中文」跟「我想把中文學好」,我也想不出有什麼情況是只能用其中一句。
    「嗎」其實就如你所說一樣,在有「是不是」、「會不會」等疑問詞就不用再加「嗎」字。順帶一提, 5:11 的例子,「你是不是去年來過日本?」,只要把「是」或「不是」刪去,就可以加上「嗎」,而且意思上會有些分別。「你是去年來過日本嗎?」,比較偏向確認你去的時間;「你不是去年來過日本嗎?」,這是反問,在發問者心中你就是去年來過日本。
    至於句號,一句句子意思完整就可以加句號了,就例如現在。

  • @太乙真庆子
    @太乙真庆子 2 года назад

    作为中文教师说两句,着、了、过三个字在中文书面语与口语有比较大的差异,口语方面用法比较随意,仅仅表示当下状态,如下着雨,下过雨,下了雨,具体时态不明需要配合界定,如表过去的,当时下着雨,昨天下了雨等。此外只有下雨了,却没有下雨着,与下雨过的说法,用法比较固定。倒装与把字句被字句,倒装多是口语,考源多来自山东方言区,北方使用频率高,表示语气的加重。主语从略,宾语从略句,表示语气的更重,多祈使意味,如:听话,把药吃了!(省略了你这个主语,且使用把字倒装),这句话就是对不听话的小孩子所下的命令语气。

  • @hailhydrazine4938
    @hailhydrazine4938 2 года назад

    感觉”了”很接近英文的already,我不去了其实可以理解为我已经不去了,也就是I am not going already. 你去了天津吗?就是Have you been to tianjin already? 连插入方法也差不多。我吃饭了(I've had food already)比较中立,我吃了饭(I've already had food),可能稍稍显不耐烦。”过”的话,一般差不多,但是感觉上”动词” + 过 + ”名词” 比较保险, 比如我干过这行 和 我干这行过,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说前者。”把”的话,个人感觉说了”把”就会更强调做出某件事的人,所以个人觉得”我想学好中文”比起”我想把...”略显谦虚。标点符号的问题的话说老实话没有什么对错,但是基本上一个句子只要有一个完整的idea就可以打上句号

  • @kyvih9217
    @kyvih9217 2 года назад

    1:26 這個地方的「了」是語助詞,真正的語法錯誤是「我不去了」是拒絕的意思(而且是非常直接的拒絕) ,這不是正確的回答方式(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
    這個地方應該要回答「我去過了/我有去過」或是「我沒去過」。還有一點,否定回答通常不會加「了」,只有表示「拒絕」的情形才會加「了」。
    例如:
    我之前有去過。(沒有具體的時間就不加「了」)
    我小時候有去過。(沒有具體的時間就不加「了」)
    我上個月就去過了。(有具體時間的話就要加「了」)
    我從小到大都沒去過。(否定回答不加「了」)
    我今年都還沒去過半次。(否定回答不加「了」)
    下雨的話我就不去了。(表示拒絕要加「了」)
    行程太滿趕不上,這次就先不去了。(表示拒絕要加「了」)
    那個地方龍蛇雜處,要去你們自己去,我就不去了。(表示拒絕要加「了」)

  • @byronpeng9397
    @byronpeng9397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其實如果只要頻道主有心的話,學完注音符號就可以做得到最標準的發音了,只不過多數外國人包括中國人都不願意再多花時間在學習發音基礎上罷了。

  • @tsune_zin
    @tsune_zin 2 года назад

    日本で留学していた時にも言語交換の相手によく「了」について聞かれましたねw
    秋山さんもおそらくご存知であろうが、中国語にテンスがないため、日本語の「た」と完全に同じではないわけです。
    自分の感覚に過ぎないかもしれませんが、
    ① 動詞のすぐ後につける「了」は、その動作自体の完了/実現を表すことなので、必ず発生した出来事を指しています。
    ② 文の最後につける「了」は、その文全体が示唆している状況の発生を表すことで、過去のことに限らないし、動詞でなくても使えます。しかも、よく今への何らかの影響も暗示しています。
    例えば、「我吃了飯」は単純に「ご飯を食べた」ということを述べているに対して、「我吃飯了」は「もうご飯を食べた」みたいな感じで「だから今の食事の誘いを断る」というニュアンスも暗示しています。もっと明確に言うなら、「我(已經)吃過飯了」でもいいし、「我正在吃飯了」「(正に今この瞬間)ご飯を食べている(から食事の誘いを断る)」のような過去の出来事でなく現在発生中の状況も表せますね
    なので、「もうすぐ雨が降る」という状況が発生することを表すときには、「要下雨了」が正解で「要下了雨」がまったく通じないわけです。
    否定形はややこしいですけど、「不」は意思の否定で、過去の出来事に対する否定は「沒」ですね。これは覚えるしかないと思います。
    ちなみに、句点を打たずに長文になっちゃうのは、正直自分にとっても「頭が悪いやつが書いた文だな」というイメージがありますね...論文みたいな文章ならもっと句点で文を区切るはずです

  • @汪汪汪-b8j
    @汪汪汪-b8j 2 года назад

    感覺「了」比較像表示一個已經完成的狀態,
    而「不」常用於表達個人主觀的想法:「我不是」、「我不想」;
    同樣是表示否定,「沒」則是否定某個狀態,如:「我沒有做過」、「我沒有某物」。
    所以當朋友問「去天津玩了嗎?」問的是你是一個去過天津的秋山,還是一個沒有去過天津的秋山,是一個狀態,應該回答「我沒有。」
    如果是「去天津玩嗎?」就是問你的主觀想法,去或是不去,這時候回答「我不去。」就很合理。
    但我覺得另一個因素是,我們習慣省略了很多字,
    「去天津玩了嗎?」可以還原成「已經去天津玩過了嗎?」
    相信若是後面這個句子,能讓秋山老師更直觀的意識到他想問的是狀態而非想法。

  • @双魚羊
    @双魚羊 2 года назад +9

    秋山君
    其實關於你這集提到中文的問題都是枝微末節的小事
    誠如你知道學習語言不外乎聽說讀寫四大領域
    也許你目前欠缺的是在讀寫的部分
    投注時間在閱讀中文的文學作品是你身在日本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
    透過閱讀或看電影戲劇的方式來深入了解一個語言的文化內涵
    到時候你在這集中提出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不要糾結在口語上該怎麼使用正確的文法
    因為口語上每個使用中文語系的人都有各自的慣性
    你只會把自己搞得更頭痛罷了
    既然你身為具有大和民族的職人精神和傲氣
    那麼當你遇到這個難關時也許代表該轉換學習方式的階段了

  • @sjchan5018
    @sjchan5018 Год назад

    你好秋山さん
    演算法帶我來到這條舊影片。我嘗試回答你的問題
    1. 了的用法
    一般來說是指過去的事
    例如 我吃飯了 (我已經完成吃飯這個動作)或者 他出門了 (他完成了出門的動作)。而在“不去了”的例子,雖然字面上是指將來不會去,但實際語感應該是 我“已經決定”不去,所以其實還是已完結的事。例如
    問:你想吃飯嗎
    答:不想(純粹不想)
    答:不想了(可能曾經想過但已經不想了)
    類似例子有 我要吃飯了(我已經/決定要吃飯) 雖然指是將來的事,但了代表的還是已經發生的事
    關於“了”的位置
    “了”還是用來展示動作已完結
    我吃了飯(我完成了吃這個動作而我吃的是飯/也可以是廣意的飯=>午餐\晚餐)
    我吃飯了(我完成了吃飯這件事)
    另外有一點提點
    雖然沒有和不都是有否定的意思
    但在回答有沒有去過、有沒有吃過、有沒有看過之類的問題只能用“沒有”去回答而不會用“不”去回答。不只是單純的否定、沒有是有日文"まだ"的意思
    2. ‘過’字是跟在動詞後面
    所以正確應該是‘’留過學”。但如果把‘’留學‘’整組字當成動詞也不是不可能。有點像吃了飯或者吃飯了
    約會一樣
    到底把約會當成一組動詞還是約(動詞)+會(名詞) 自己會認為約會是一組動詞。
    3. 把的用法
    把在語感上應該有點像日文的‘が是想強調把之後的名詞
    例如
    我想學好中文(強調想做甚麼=>學好中文
    我想把中文學好(強調想學好甚麼=>中文)
    4.嗎的用法
    簡單而家就是前面沒有問句相關的詞彙,最後就加"嗎",有的話就不用加
    有點像英文有although就沒有but 的意思。
    5.句號的話就真的是語感
    硬要記的話可能是每一句話只有一個主語。當有新主語出現時就是新一句,上一句就應該加句號了。
    希望能解答到你秋山さん的疑問

  • @kyo8888
    @kyo8888 2 года назад

    在我理解来说:
    1、在早先的中国语里面没有“把”和“被”的用法,后来加入这两个可能是为了规范白话文的语法,对应日文的……を……する和……に……される,变换顺序和结构语义大体上相同,会有一些强调内容的区别;
    2、过和一次放在动词尾部和动词中间,直觉上和动词的结构有关,有些动词(尤其两个字组成的)其实拆开来,第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第个字是表示事物的,比如“吃饭”,实际上吃表示动作,饭表示对象,这个时候一般把“过”放在中间,也就是吃的后面,另外动词比如“回答”这种两个字是整体的表示动作,那么“过”就放在两个字的后面了。我认为这是一个感觉上面的问题,语义上面没有什么区别的。

  • @icysmallblack
    @icysmallblack 2 года назад

    台灣跟中國在中文的使用上可能會有不同的地方,以下是基於我個人身為台灣人的文字使用方式及經驗所做出的回答,希望可以做為參考。
    1. 「了」的使用方式
    「了」確實是用於表示過去式的語助詞。「我不去了」這句話我認為是省略了「決定」或「想」之類的動詞所形成的,意思可能是「我決定不去了」(いかないと決めた)或「我不想去了」(行きたくないと思った),用來表示沒有想去的意願(行く気がない)。通常「了」會接在動詞的後面,所以在動詞後面接「了」應該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雖然不是很完整,不過這邊也補充一些常用的句子和對應的日文
    我還沒去:まだ行っていない
    我沒去:行っていない
    我沒去過:行ったことはない
    根據「了」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語意上會有點微妙的差異。如影片中的例句:
    我吃飯了:私はご飯を食べました
    我吃了飯:私はお米を食べました

  • @LeonardoCaida
    @LeonardoCaida Год назад

    我吃饭了像是答句。我吃了饭像是话没说完。
    把字按照语文老师的讲法,可以理解为将宾语提前,起到强调的作用,把字句往往会表达更强烈的情感。

  • @easonhuang0410
    @easonhuang0410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1:23 選錯否定的方式,「不去」會被理解成是表示意志(行かない),我 不去 了=行かない(ことにしてしまった),應該改用經驗有無的客觀否定「沒有 去過(的經驗)」(行ったことない)比較自然

    • @user-rongrongmew
      @user-rongrongmew 2 года назад

      沒錯,如果把我"不"去了改成我"沒"去了,那接下一句不過有機會的話我會去就很正常,所以重點應該是用錯副詞(不、沒有)而不是用錯助詞(了)

  • @tary4455
    @tary4455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在日本バイト教日本人中文,一般都是告诉学生“了”除了表达过去式,还能表达情况的变化。过去否定式要用“没”而不是“了”,所以“我不去了”的意思是行かないようになった/した。

  • @rainyday928
    @rainyday928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覺得『了』通常是表示有發生的事情,例如吃飯了、起風了。
    用在否定句裡面反而有『不會發生了』或是『決定不做了』的意思,所以『我不去了』就會被解讀成『我決定不去了』。

  • @jiazhechen
    @jiazhechen 2 года назад

    约会や留学などの単語はその日本語のcounterpartと違って、動詞+名詞で構成された複合語なので、日本語と同じように使えば間違いやすいと思いますね。実は约会は「デートをする/会を約する」に対応していて、留学は「留学をする/学を留する」に対応していると思った方がいいと思います(もちろん実は留学は動詞+名詞で理解すると変な感じになりますが、ネイティブの人たちがそう理解する傾向があるので、留过学のような使い方も聞こえ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中国語ではこのような動詞+名詞で構成された複合語が非常に多いです。)なのでわざわざ一つの単語の間に过や一次を入れるわけではなく、その过や一次自体は日本語の活用形の一部だと思った方がいいと思いますね。留过学は「留学したことがある」で、约一次会は「一回デートをする」になります。そもそも二つの単語なので、「一回デートをする」、または「デートを一回する」のどれでも通じるし、その意味も大した変わりがないとなりますね。これは僕の個人的な意見ですが、ご参考になれるといいですね。

  • @田中-p6n
    @田中-p6n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中国語には日本語にない発音があり、ここまでうまく話せるのはなかなかです。「留过学」と「留学过」はあまり違いはないです。同様に、「留一次学」と「留学一次」も違いはないです。ニュアンスもほぼ一緒。さらに、「留过一次学」と「留学过一次」も同じ。ここは迷う必要がなく、好きな方を選んで使えばいいです。(区別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場面は思いつかない)

  • @Takeshi-0615
    @Takeshi-0615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心得感想,語言是習慣問題,不是邏輯問題,如果你覺得很難,是因為一開始基礎就沒打好,把文法書扔了,因為那東西沒有用

  • @熵熾熵
    @熵熾熵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了 = done or finish or over 例如:你把過妹了嗎?
    2. 過 = pass or already 例如:你把過妹了嗎?
    3. 把 = take or put something 例如:你把過妹了嗎?
    4. 嗎 = ? 例如:你把過妹了嗎?
    5. 句點 = the end 例如: 沒有。

  • @KitsuneKitamura
    @KitsuneKitamura 2 года назад

    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
    關於"了" : "了"是代表"過去"沒錯, 而另一個用法是語助詞, 可以省略掉, 並不影響過去或將來。以片中的例子: 我不去了=我不去, 我吃飯了=我吃飯, 一般是放在句尾, 影響過去未來的是"不"帶著將來的意思, 如果說成"我沒去了"的話便會變成過去式了。
    關於"過" : 過一般是放在動詞後, "約過會"和"約會過"的分別是把"約"還是"約會"看成動詞的分別吧, 一般夾在中間也錯不了的。
    關於"把" : 只是強調的地方不同, 放在前方的是比較想強調的東西 "中文" 和 "學好" 哪個是想帶出的便放在前面, 但也沒有那麼執著的地步。
    關於"嗎" : 就和影片中提到的一樣, 基本上注意不要和"是不是","會不會","有沒有"這種問句方式一起使用便可。順帶一提, 很多中文作母語的也會不小心犯這錯誤。
    關於句號: 一般是每句意思完結時使用, 但因為網路上溝通都不用正式文體, 所以漸漸不注重標點符號了。

  • @tokugawa3599
    @tokugawa3599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問你有沒有去過某個地方,某種程度都是期待你去的吧?這跟有沒有「了」ㄧ點關係也沒有,我在日本有次跟大叔聊天,他也問我有沒有去岡山的後樂園,我說還沒去的時候,他也是講了很多值得逛的部分推薦我去。然後「我不去了」,問題在「不」上面不是「了」上面。回答一般都是我吃過了,我還沒吃。「不」表達的有拒絕含義。
    2. 我比較不能理解日文語意都沒寫清楚就在寫句號,是多有書寫障礙,一句話受詞省了就算了,連主詞也在省,省到日本人自己都看不懂在寫什麼,完整表達語意很困難嗎?一堆敬語又臭又長然後就句號,老實說對很多語言使用者看來都是浪費空間的廢話,全部刪除也不影響文章閱讀。

  • @sean-wp6po
    @sean-wp6po 11 дней назад

    我終於感受到、其實不重要,能夠傳達意思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