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三本柱:通信模型大解密👆|通信大解密📱|第四部 通信的技術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8 сен 2024
  • 首先,我們來講最基本的通信模型,想像一下,今天如果你和朋友在咖啡廳聊天,參與這場聊天過程的有誰?你說話,你是傳輸端(transmitter),朋友聽你說話,他是接收端(receiver),還有嗎?答案是有的,你朋友會聽到來自隔壁桌的情侶聊天,聽到咖啡廳的背景音樂,整個環境也參與通信過程,我們將這個整體環境統稱為通道(channel),基本的通信模型就是由 #傳輸端、#接收端、以及 #通道 組成。
    第一位登場的是傳輸端,它負責想辦法快速、有品質地傳輸資料。前面我們提過,通信的資料基本單位是位元,就是0或1的二進位數字。但傳輸端要怎麼把0或1這個數字傳出去呢?可以想成手電筒,手電筒亮是1,不亮是0。利用「傳」跟「不傳」來表示位元1跟0,是一種「 #調變技術」。大家覺得,還有什麼調變的方式呢?數學上,我們最喜歡說「一般化」,就是舉一反三的推廣。傳或不傳,可以進一步推廣成「震幅零或一」。震幅是波形起伏的大小。或大家可以想具體一點,像是健身的戰繩,甩越大力,震幅越大,甩越小力,震幅越小。如果把傳與不傳想成震幅0或1,大家很容易想到,那可不可以有震幅0.1、0.2,0.3?或傳統手電筒不只有亮或不亮,但這會有甚麼好處呢?好處可大!比方說,傳與不傳相當於震幅分成兩個等級,所以能傳0跟1兩種位元。如果能分出四種不同等級的震幅,每種震幅就能對應到2個位元,00、01、10、11。這邊的數學意義是,如果能把震幅分成2的N次方種大小,就可以傳出N個位元,傳輸速率是陽春版本的N倍。傳輸速率N倍提升是很驚人的一件事,我們提過傳輸速率跟頻寬有關,或是跟天線數量有關係,頻寬變兩倍,傳輸速率變兩倍。但頻寬有限又很貴,所以這種加速代價很高。天線數量變4倍,傳輸速率只會提升接近4倍,但對應的信號處理會變得很複雜,接收端功率消耗很快,一下就沒電了。傳輸端只要把震幅分割得細一點,傳輸速率能直接增加,看起來超棒……但真的嗎?有沒有付出其他成本?答案是傳輸品質。如果只有傳或不傳,接收端很容易分辨。今天震幅在0到1之間,切割成1024個等級,雖然可傳10位元。但1/1024跟2/1024震幅超級接近,接收端很容易搞混判斷錯誤,導致傳輸品質變差。所以,透過調變傳越多位元,傳遞出去的信號,彼此間會長得越像,越容易發生傳輸錯誤。傳輸錯誤某種程度上,不僅跟你每次想傳幾個位元有關,也跟「通道品質」有關。
    第二位主角,通道。某種程度上,通道在系統裡扮演壞人的角色,它會對信號帶來各式各樣傷害。這邊要強調,很多人開始學通信時,以為通道只代表電磁波在空氣中傳遞的這一段。不只這樣,電路、硬體本身還有一些非理想效應。比方,傳輸信號時,理想上接收端會跟傳輸端同步,知道甚麼時候信號會傳過來,開始收信號,將信號恢復成傳輸端送出來的樣貌,現實是接收端有時候會提早一點開始收信號,或是慢一拍開始收信號,等到信號收集後才發現「啊,時間沒對齊」,這現象叫做 #時間飄移(timing offset)。開始研究通信系統後,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原本以為是怎樣,現實狀況是「非理想效應」。通道效應常見的問題是雜訊(noise)。雜訊有很多不同成因,各種成因跟各種雜訊加總起來,變成隨機干擾。大家可以想像,餐廳裡其他人的聲音集合起來形成的信號。通常雜訊會比信號小,但有時候也會遇到那種雜訊超大,像小巨蛋演唱會一樣的狀況。想想看,那個時候會怎麼辦?我們講話會自動放大音量,讓我們想講的話蓋過演唱會的歌聲。雖然對旁邊的聽眾來說我們的聲音是雜訊,歌手的聲音才是信號。這個比喻讓我們看到,與其關注雜訊的強度,更重視信號與雜訊的能量比,專業術語的說法是 #信號雜訊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或信噪比。通常傳輸端根據目前通道雜訊狀況,調整傳輸功率,如果通道品質很好,傳輸功率就會低一些,反之傳輸功率會高一些。
    最後,介紹第三位主角,接收端。前面我們說通道是反派腳色,製造各種問題。那接收端就是「問題解決者」,必須把通道造成的問題一一解決。舉例,如果傳輸端用沒傳表示0,傳電磁波強度9表示1,理論上接收端很好判斷。可是如果通道雜訊讓信號變得髒髒的。雜訊會以相加的效果去影響接收信號,這個我們稱之為 #加成性高斯白雜訊(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 AWGN),接收端收到的可能是2,有一點雜訊的能量被收到了,接收端判斷,數線上2距離0比較近,距離9比較遠,所以傳輸端沒傳東西,2是雜訊;但如果今天接收端收到的是4,那就有一點尷尬,理論上還是距離0比較近,但也不能排除,有可能雜訊是強度-5的反向信號。如果今天把強度0到9分成四段,0、3、6、9。傳輸端傳這四種強度的振幅,分別對應代表00、01、10、11。今天接收端收到1.6,到底是可能性A:傳輸端傳0,雜訊1.6。可能性B:傳輸端傳3,雜訊-1.4呢?答案是AB都有可能,只是發生的機率不一樣。雜訊是常態分佈,強度越小,越有可能發生,B的雜訊絕對值只有1.4,比1.6小,就還是比較可能發生,我們判斷傳3。上面的思考過程,也可以想成0、3、6、9這四個數字點在數線上,標出兩兩間的中點。接收端就是根據這些中點,劃分出好幾個區域。只要接收信號落在那個區域裡,解出來的就是那個區域對應的傳輸信號。比方說只要是小於1.5的,就一律判斷為0,在1.5到4.5之間,一律判斷為3。這個技術稱為quantization或是slicing,要接收的無限種可能,重新拉回有限的幾種傳輸信號。從這邊大家可以看到前面說的,傳輸端如果想一次傳越多位元,把震幅切越細,會讓接收端越困擾,越容易收錯信號的原因。如果切越細,每個傳輸信號對應的判斷範圍就很小,很容易因為一點點雜訊就跑到別人的守備範圍去。到這邊,我們只講了接收端處理雜訊這件事。前面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漂移都還沒講。大家就能想像接收端會有多複雜了。
    #通信大解密 #生活中的通信 #通信三本柱 #傳輸端#接收端 #通道 #調變技術 #時間飄移 #信號雜訊比 #加成性高斯白雜訊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2

  • @yin-chengli8189
    @yin-chengli818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很開心可以在這裡看到自己的研究領域,身為研究SerDes的學生,很佩服老師能夠以一個淺顯易懂的方式傳播通信技術的概念,這部分講著講著真的很容易直接穿插學術名詞表達背後意思(感覺老師也快攔不住了XD,開啟講課模式)。而我最喜歡PAM4那段,簡要的說明了雜訊是如何干擾訊號震幅位準,進而影響接收機的判斷,接收機為了處理訊號與時脈恢復在設計上就吃足了苦頭,何況現在的data rate上升,各電路模組設計挑戰更高。

  • @lanruosi999
    @lanruosi99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對非本科的蠻有幫助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