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什麼?六祖說: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 | 輕鬆解讀六祖壇經名句 | 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 張慶祥 講解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4 май 2024
  • 空是什麼?
    在六祖壇經開始,六祖首先點破一般修行人的最常出現的執著:「空」!
    這也是大半修行人都會犯的毛病,也是經典文字最常障礙人們的地方。
    究竟空是什麼?是一種概念還是想法?歡迎點開影片,透過六祖壇經的經義,馬上掌握「空」的核心意義!
    《六祖壇經原文》
    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
    六祖壇經 般若品第二
    #莫聞我說空
    #便即著空
    #六祖壇經
    #張慶祥
    ✅書院官網:htz.org.tw
    【黃庭書院全球線上課堂 讀書會】
    如果您對視頻內容有興趣
    希望自我精進 深入了解更多課程
    我們開闢了一個讀書會LINE群
    提供深度的免費課程 邀請您一同來學習
    🎁立刻點擊加入讀書會:
    台灣:lihi2.cc/4HZK4
    台灣以外地區:lihi2.cc/qft94
    🎁黃庭靜禪研修班
    最新課程:lihi2.cc/2f7Jf
    如果您相信人生是一場修行,在這裡,你將會找到直指人心的答案!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4

  • @ipdavid1043
    @ipdavid1043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

  • @ngthianlye7496
    @ngthianlye7496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高人洞见,佩服!愿班门弄斧,以资切磋:
    0. 众生的妄心:由于妄想、分别、执着,见不到“空”。
    1. 大乘空宗的明心:明空观的心,见(现)空谛的理。好比是一滴水融进到大海里,众生皈依诸佛。般若空慧的境界,觉后空空无大千。真空的一切智的总相。
    2. 大乘有宗的见(现)性:明假观的心,见(现)假谛的理。好比是大海融进到一滴水里,诸佛皈依众生。无相慈悲的境界,梦里明明有六趣。妙有的道种智的差别相。
    3. 大乘密宗的成佛(觉):明中谛的心,见(现)中谛的理。好比是大海里的每一滴水都是一个大海。无上菩提的境界,法尔如是尽现成。深密的一切种智的圆融相。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這是解釋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悟後還要起修才能圓滿佛陀的神通與妙用。(明心見性在七住位。)
    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
    藏教是小乘,唯有釋迦牟尼一人成了佛,其他的人僅成聲聞與緣覺;通教僅有三乘共通的十地;別教的佛,要經五十二個位次,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還有等覺和妙覺。
    二乘的「緣起性空」.如果沒有依止「真如心」.則是成為斷滅空。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賢首疏:一下。是六麤中第三第四相也。亦是上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義。亦是上四相中麤分別執著相也。但麤心外執。與境相應。汙其淨行。故云執相應染也。
    二乘解脫者。至無學位。見修煩惱。究竟離也。
    及下。十解已去。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信相應。故地論云。地前總名信行地菩薩。無著論中。亦同此說也。此菩薩得人空。見修煩惱。不得現行。故云遠離。非約隨眠以留惑故。故攝論云。若不斷上心。則不異凡夫。若不留惑種子。則不異二乘。又二意留惑。為自他也。此約終教說。若約始教。初地已上。方說留惑。如餘論說。今此菩薩。非直斷四住人執。亦分斷無明住地故。此論下云。「不了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故。」今但為顯人我麤執。故不論彼也。)
    (憨山解:一者這是六粗的「執取」、「計名字」二相。
    這相當於第六意識的見思二惑,所以二乘人及十信位能離。)
    「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
    (賢首疏:二下。六麤中第二也。從此至六。又逆配前五意中。此位第五。但執法續生。生起不斷。即是相續義也。
    依信下。十解已去。修唯識觀。尋伺方便。乃至初地。證三無性。徧滿真如。法執分別。不得現行。)
    (憨山解:二者這是六粗中「相續相」,從十信到十迴向。
    從三賢到初地能離。)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賢首疏:三下。六中第一。五中第四。以能分別世出世諸法染淨。故云智也。是法執修惑。
    依具下。七地已還。有出入觀異。故於境界。有微細分別。然地地分除。故云漸離。八地已去。無出觀緣境。故於七地盡此惑也。云究竟離。以二地三聚戒具。故云具戒地。以七地前無相觀。有加行方便。有功用。故云無相方便地。八地已上。無相無方便功用故。)
    (憨山解:三者這是六粗中「智相」。
    從二地到七地能離。)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賢首疏:四下。三細五意中。皆當第三。此即依根本無明。動彼淨心。令現境界也。
    依色下。以八地中得三種世間自在。色性隨心。無有隔礙。故云色自在地能離也。以色不自在位。現識不亡。故此位中。遣彼相也。)
    (憨山解:四者三細中的「現相」。
    依八地能離故。)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賢首疏:五句。三中五中。皆當第二。以根本無明。動令能見。上文云。依於動心。成能見故。
    依心中。以九地中。善知眾生心行。十種稠林。故云心自在。此於他心得自在。又以自得四十無礙智。出華嚴經。有礙能緣。永不得起。)
    (憨山解:五者三細中的「見相」,依九地能離故。)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不了一法界義者。【(※不了一法界義者,就像現今的體佛法師,把第六分別意識當作不生不滅的第八識來教導信眾※)】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
    (賢首疏:六句。三中五中。皆當第一。以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菩薩下。十地終心金剛喻定。無垢地中。微細習氣。心念都盡。故上文云。得見心性。心則常住故。)
    (憨山解:六者三細中的「無明業相」,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這是詳細的就修行階位以表示出離煩惱的深淺,廣泛的說明「還淨的因緣。)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
      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
      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
      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這是說明覺察「異相」,是三賢位的修行程度。
      「如二乘觀智」是說二乘人作「人空觀」,破「分別我執: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又依「人空觀」進一步作「法空觀」,破「分別法執」。從十信位進入十住位,到十迴向位圓滿,這當中漸漸的斷了「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二障,這個階段名「相似覺」,就是覺察到「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