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要哭了!😭😭鄧醫師讀的就是我寫的長信⋯謝謝謝謝鄧醫師、阿嘎,謝謝你們願意花時間讀我這封囉哩八嗦的信,並且給我溫柔的回復❤❤️由於時差我錯過了直播,但看回放的時候,我感覺鄧醫師一直在看著我的眼睛、真誠溫柔的對我說話,讓我非常溫暖!我從鄧醫師還有大家的話里有了很多新的領悟,對家庭成員的關係平衡、也對媽媽有了新的認識🙏🙏跟鄧醫師和大家跟新一下我的故事後續:媽媽在得知我想拉開心理距離、不再回到從前的母女狀態後,非常失望忿忿不平,不再跟我和爸爸說話,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受傷⋯這樣的僵持在一個平靜的下午突然改變了!一個月前的某個下午,我一邊做家務,一邊聽鄧醫師的節目,那期是「從心出發--失智症是一種關係的疾病」,裡面一個故事是,從未盡到養育女兒責任的父親在得了失智症後,精神失常莫名恐懼,言語溝通已經無效,鄧醫師建議女兒去擁抱父親安慰他,但是女兒做不到,因為她不能原諒父親⋯我當時突然淚流滿面,我的媽媽盡其所能養育托舉我,我為什麼不能給她一個擁抱呢?為什麼要僵在這裡互相折磨?所以我立刻給爸爸發消息,讓他明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替我擁抱媽媽。我爸立刻回復:我現在就去抱抱她。然後,這個擁抱,瓦解了媽媽的恨意,讓我家冰凍的關係消融了⋯⋯我也從此放下了,在深度共情了媽媽之前受到的虐待和羞辱,理解了她的失控和恨意,從內心不再怨恨媽媽給我帶來的傷害了。或者說,從今以後媽媽不管對我做什麼說什麼,我都不會再覺得受傷了。因為她經歷過那樣的折磨,她是一個可憐的人。「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媽媽也非常感動和後悔,在確定仍被我深愛之後,她決心改變對我的方式,成全的去愛我。現在我的身體還沒恢復,仍在接受治療。但我堅信在家人的愛中,我在走上坡路,從之前的谷底慢慢向上變好。再次深深的感謝鄧醫師,拜託阿嘎一定把我的這個留言轉達給鄧醫師❤️❤️❤️
你好棒👍邓医师的解析又专业又温暖
你講得非常好,講得很細緻,和你同類型的人會很欣賞你;接下來我講的幾句話你可能會不太想聽,如果你可以把你的文字語言更精練,我會更愛你。我的意思是:長話短說,講出精華,這樣可以讓別人在短時間內更了解你。很多男人,坦白說,是很沒有耐心的。我知道你很細心。如果你可以把十句話,簡成一句話,而這句話講得很動人。那就功力大增了。寫這些,不是在批評你,我是在勉勵我自己。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囉哩八嗦的人。最近我學會演戲,用簡短的話去符合別人需求。以前,我是不願意這樣子的。意思是,我做得到,但是我不願意做。生命的成熟:是自己其實做了,也不難受。感謝你看完,謝謝!
我從沒有想過有一天媽媽會突然離開我們,一直以為她會理所當然的活到80幾歲,無常和明天那個會先到?她無預警地12小時就走了⋯⋯( 享年70歲 )奉勸這位來信的新手媽媽,珍惜當下一切,不要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抱抱媽媽,說:「 謝謝媽媽為我做的一切 」。
@@廖慧文-k2f 抱抱你!媽媽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守護著你❤️
喜歡聽惠文醫師講話,真誠、客觀、同理又有共鳴,重點是:聲音還那麼好聽👍👍👍🤗
這集好棒,很生活化,又很感人,還有阿惠的幽默。我覺得阿惠的聲音,整體是沉穩溫和,溫暖的。適時也有種帥氣感,一句就能戳中要害,真實到笑翻了😆阿惠自講的節目,會讓人想多聽幾次,細細回味。也很喜歡阿惠和阿玲的組合。
阿惠我很喜歡惠文醫師的直播妳也是我崇拜偶像
很認同鄧醫師說的父母須要誠實面對自我的感受而不要全然無私的配合子女,卻讓自己不快樂,也容易對子女情緒勒索。
好喜歡阿惠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也由故事學習到,愛真的很重要
我最喜歡鄧醫師喔
喜歡阿惠自講 收穫滿滿
鄧醫師很專業又很細膩,有你真好。
謝謝阿惠。這一集solo超棒的。
好喜歡 鄧醫師❤深入的解析充滿溫暖的語言
非常喜歡阿惠的陪伴,跟著妳更了解自己,也可以更愛自己一點,謝謝妳😍😍
真的困難的是我們要回頭帶父母成長,這件事最難做到,但做到了代表自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大人
50:34 我覺得鄧醫師很real ,很有人味,不會因爲身為專業心理工作者就刻意在觀眾面前維持很淡定的語調(我覺得敏銳一點的觀眾可以聽得出來主持人心理師是不是刻意維持的),同時也很及時的對投射保持高度的自覺鄧醫師的節目是讓我覺得聽完最有踏實感的❤,不會給人一種:「你講的都對,但很有距離感,我好像聽完感到自己更遜、更孤寂了」的感覺我也喜歡鄧醫師很少拿個案的故事來講,除非個案自己同意,因爲我曾經被一位我親自找她做過兩年諮商的心理師在她的Podcast節目中出賣,被她擅自拿來在她的節目中當作談資還不是最糟的,重點是她竟然是在抱怨跟嘲諷她的幾位個案,例如她抱怨:「我又不是他,當然不懂他的感覺」,以及「我覺得他那些煩惱根本沒什麼」,還有:「那位個案被我猜中了blah blah blah 還想否認,哈哈」我真不敢相信我聽了什麼! 那位心理師有上過一些電視節目、也有出書,但是沒能出名,她的Podcast 從沒進過百大排行,我承認我後來幸災樂禍 她一直想紅卻紅不起來,她那完全不是real 做自己,她只是在滿足她那虛無飄渺的優越感,一個鐘點費收NT$2500~3500的諮商師是那樣的! 當然無論收費多少都不能出賣自己的個案,現在就連有點心理觀常識的路人都不會那樣講話還好大眾笨蛋的不多,沒有讓那種人如願的足夠出名,我當時也為自己選錯諮商師、信任了她至少兩年而自責,被她中傷比被她治癒的還多,幸好鄧醫師也從來沒邀到過她上節目
子女和父母都需要自觉地优雅地退出照顾或掌控对方的领地.需要自省和自觉意识,这是人生必经路,必须成熟和成长!
好喜歡這集的阿惠,跟自己,跟阿惠都更親近!🙏🙏👍
阿惠醫師真的分析的很棒,真心喜歡聽你的節目,謝謝你們。❤❤
每集都精彩 讚
推璧名先生😊鄧醫師學她的聲音好像喔😂想念老師🎉
不會覺得老師跟我們分享「情緒勒索」跟「情緒潰堤」之間微妙的差異很多餘。一直都很喜歡聽鄧醫師的剖析,但是蠻想知道如果自己是會情緒潰堤的人該怎麼處理比較好,於是,持續的聽老師現在跟過去的節目存檔中❤
確實情緒勒索這個詞要精確使用,不能被爛用,容易造成無心勒索者的傷害。
期待邀請主動脈醫生 謝謝 還有阿惠醫生妳很棒❤
今天的分享很溫柔很喜歡❤
很喜歡阿惠老師的分享😅❤㊗️
好喜歡這一集的感覺~
這集好棒,引發我好多的感觸。
我好喜歡這集的題文
9:56 開始
謝謝
不是單親家庭才有這樣的壓力,即使是雙親,母親沒有自己,子女也是同樣的壓力
奉劝年轻父母不必一味配合小小孩, 应该有适度的让孩子配合大人,出生的第一天,父母和孩子便要学习互相尊重,转达爱,例如,作妈的我,都先把自己吃饱了,再慢慢地有耐心的喂饭,我的小孩4岁便自己吃简单的早点吐司麦片,自己倒饮料,翻了,没问题,自己擦干净。我不曾骂过孩子,不问他们的功课及考试,不限制电脑及手机。 可能是幸运有贴心的孩子,我用又懒又拙的方法陪伴孩子,他们决定去那家幼儿园,不妨碍家庭日周末下,孩子自己安排课外活动,不能让爸妈太累的条件下。轻松的把孩子带大!父母不感压力,孩子才能把自己长好。我的孩子都30多岁了,无不良嗜好,不奢侈不浪费,已成家立业,我们的关系非常好,常常一起渡长假。
❤❤❤❤
人 吃ㄅㄜ 忠言逆耳❤😂
欣賞有自己生活的獨立母親 過度以子女為中心很不健康
我們家的( 母親節聚餐 )完全沒有人會被冷落,因爲媽媽、爸爸、哥哥、妹妹、兩個女婿、一群小孩,話題不斷,七嘴八舌⋯⋯⋯,自己想吃什麼自己夾多自在啊!親人之間還需要客套嗎?那就是親情還不夠緊密吧!
鄧醫師真的怨母的類型真的很常見,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覺得她都為了生活過得不好,自己怎麼可以不順媽媽的意,這樣她不就太可憐了。
我要哭了!😭😭鄧醫師讀的就是我寫的長信⋯謝謝謝謝鄧醫師、阿嘎,謝謝你們願意花時間讀我這封囉哩八嗦的信,並且給我溫柔的回復❤❤️由於時差我錯過了直播,但看回放的時候,我感覺鄧醫師一直在看著我的眼睛、真誠溫柔的對我說話,讓我非常溫暖!我從鄧醫師還有大家的話里有了很多新的領悟,對家庭成員的關係平衡、也對媽媽有了新的認識🙏🙏
跟鄧醫師和大家跟新一下我的故事後續:媽媽在得知我想拉開心理距離、不再回到從前的母女狀態後,非常失望忿忿不平,不再跟我和爸爸說話,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受傷⋯這樣的僵持在一個平靜的下午突然改變了!一個月前的某個下午,我一邊做家務,一邊聽鄧醫師的節目,那期是「從心出發--失智症是一種關係的疾病」,裡面一個故事是,從未盡到養育女兒責任的父親在得了失智症後,精神失常莫名恐懼,言語溝通已經無效,鄧醫師建議女兒去擁抱父親安慰他,但是女兒做不到,因為她不能原諒父親⋯我當時突然淚流滿面,我的媽媽盡其所能養育托舉我,我為什麼不能給她一個擁抱呢?為什麼要僵在這裡互相折磨?所以我立刻給爸爸發消息,讓他明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替我擁抱媽媽。我爸立刻回復:我現在就去抱抱她。然後,這個擁抱,瓦解了媽媽的恨意,讓我家冰凍的關係消融了⋯⋯我也從此放下了,在深度共情了媽媽之前受到的虐待和羞辱,理解了她的失控和恨意,從內心不再怨恨媽媽給我帶來的傷害了。或者說,從今以後媽媽不管對我做什麼說什麼,我都不會再覺得受傷了。因為她經歷過那樣的折磨,她是一個可憐的人。「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媽媽也非常感動和後悔,在確定仍被我深愛之後,她決心改變對我的方式,成全的去愛我。
現在我的身體還沒恢復,仍在接受治療。但我堅信在家人的愛中,我在走上坡路,從之前的谷底慢慢向上變好。再次深深的感謝鄧醫師,拜託阿嘎一定把我的這個留言轉達給鄧醫師❤️❤️❤️
你好棒👍
邓医师的解析又专业又温暖
你講得非常好,講得很細緻,和你同類型的人會很欣賞你;接下來我講的幾句話你可能會不太想聽,如果你可以把你的文字語言更精練,我會更愛你。
我的意思是:長話短說,講出精華,這樣可以讓別人在短時間內更了解你。
很多男人,坦白說,是很沒有耐心的。
我知道你很細心。如果你可以把十句話,簡成一句話,而這句話講得很動人。那就功力大增了。
寫這些,不是在批評你,我是在勉勵我自己。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囉哩八嗦的人。
最近我學會演戲,用簡短的話去符合別人需求。以前,我是不願意這樣子的。意思是,我做得到,但是我不願意做。
生命的成熟:是自己其實做了,也不難受。
感謝你看完,謝謝!
我從沒有想過有一天媽媽會突然離開我們,
一直以為她會理所當然的活到80幾歲,
無常和明天那個會先到?她無預警地12小時就走了⋯⋯( 享年70歲 )
奉勸這位來信的新手媽媽,珍惜當下一切,不要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抱抱媽媽,說:「 謝謝媽媽為我做的一切 」。
@@廖慧文-k2f 抱抱你!媽媽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守護著你❤️
喜歡聽惠文醫師講話,真誠、客觀、同理又有共鳴,
重點是:聲音還那麼好聽👍👍👍🤗
這集好棒,很生活化,又很感人,還有阿惠的幽默。
我覺得阿惠的聲音,整體是沉穩溫和,溫暖的。適時也有種帥氣感,一句就能戳中要害,真實到笑翻了😆阿惠自講的節目,會讓人想多聽幾次,細細回味。
也很喜歡阿惠和阿玲的組合。
阿惠我很喜歡惠文醫師的直播妳也是我崇拜偶像
很認同鄧醫師說的父母須要誠實面對自我的感受而不要全然無私的配合子女,卻讓自己不快樂,也容易對子女情緒勒索。
好喜歡阿惠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也由故事學習到,愛真的很重要
我最喜歡鄧醫師喔
喜歡阿惠自講 收穫滿滿
鄧醫師很專業又很細膩,有你真好。
謝謝阿惠。這一集solo超棒的。
好喜歡 鄧醫師❤深入的解析充滿溫暖的語言
非常喜歡阿惠的陪伴,跟著妳更了解自己,也可以更愛自己一點,謝謝妳😍😍
真的困難的是我們要回頭帶父母成長,這件事最難做到,但做到了代表自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大人
50:34 我覺得鄧醫師很real ,很有人味,不會因爲身為專業心理工作者就刻意在觀眾面前維持很淡定的語調(我覺得敏銳一點的觀眾可以聽得出來主持人心理師是不是刻意維持的),同時也很及時的對投射保持高度的自覺
鄧醫師的節目是讓我覺得聽完最有踏實感的❤,不會給人一種:「你講的都對,但很有距離感,我好像聽完感到自己更遜、更孤寂了」的感覺
我也喜歡鄧醫師很少拿個案的故事來講,除非個案自己同意,因爲我曾經被一位我親自找她做過兩年諮商的心理師在她的Podcast節目中出賣,被她擅自拿來在她的節目中當作談資還不是最糟的,重點是她竟然是在抱怨跟嘲諷她的幾位個案,例如她抱怨:「我又不是他,當然不懂他的感覺」,以及「我覺得他那些煩惱根本沒什麼」,還有:「那位個案被我猜中了blah blah blah 還想否認,哈哈」
我真不敢相信我聽了什麼! 那位心理師有上過一些電視節目、也有出書,但是沒能出名,她的Podcast 從沒進過百大排行,我承認我後來幸災樂禍 她一直想紅卻紅不起來,她那完全不是real 做自己,她只是在滿足她那虛無飄渺的優越感,一個鐘點費收NT$2500~3500的諮商師是那樣的! 當然無論收費多少都不能出賣自己的個案,現在就連有點心理觀常識的路人都不會那樣講話
還好大眾笨蛋的不多,沒有讓那種人如願的足夠出名,我當時也為自己選錯諮商師、信任了她至少兩年而自責,被她中傷比被她治癒的還多,幸好鄧醫師也從來沒邀到過她上節目
子女和父母都需要自觉地优雅地退出照顾或掌控对方的领地.需要自省和自觉意识,这是人生必经路,必须成熟和成长!
好喜歡這集的阿惠,跟自己,跟阿惠都更親近!🙏🙏👍
阿惠醫師真的分析的很棒,真心喜歡聽你的節目,謝謝你們。❤❤
每集都精彩 讚
推璧名先生😊
鄧醫師學她的聲音好像喔😂
想念老師🎉
不會覺得老師跟我們分享「情緒勒索」跟「情緒潰堤」之間微妙的差異很多餘。一直都很喜歡聽鄧醫師的剖析,但是蠻想知道如果自己是會情緒潰堤的人該怎麼處理比較好,於是,持續的聽老師現在跟過去的節目存檔中❤
確實情緒勒索這個詞要精確使用,不能被爛用,容易造成無心勒索者的傷害。
期待邀請主動脈醫生 謝謝 還有阿惠醫生妳很棒❤
今天的分享很溫柔很喜歡❤
很喜歡阿惠老師的分享😅❤㊗️
好喜歡這一集的感覺~
這集好棒,引發我好多的感觸。
我好喜歡這集的題文
9:56 開始
謝謝
不是單親家庭才有這樣的壓力,即使是雙親,母親沒有自己,子女也是同樣的壓力
奉劝年轻父母不必一味配合小小孩, 应该有适度的让孩子配合大人,出生的第一天,父母和孩子便要学习互相尊重,转达爱,例如,作妈的我,都先把自己吃饱了,再慢慢地有耐心的喂饭,我的小孩4岁便自己吃简单的早点吐司麦片,自己倒饮料,翻了,没问题,自己擦干净。我不曾骂过孩子,不问他们的功课及考试,不限制电脑及手机。 可能是幸运有贴心的孩子,我用又懒又拙的方法陪伴孩子,他们决定去那家幼儿园,不妨碍家庭日周末下,孩子自己安排课外活动,不能让爸妈太累的条件下。轻松的把孩子带大!父母不感压力,孩子才能把自己长好。
我的孩子都30多岁了,无不良嗜好,不奢侈不浪费,已成家立业,我们的关系非常好,常常一起渡长假。
❤❤❤❤
人 吃ㄅㄜ
忠言逆耳❤😂
欣賞有自己生活的獨立母親 過度以子女為中心很不健康
我們家的( 母親節聚餐 )完全沒有人會被冷落,因爲媽媽、爸爸、哥哥、妹妹、兩個女婿、一群小孩,話題不斷,七嘴八舌⋯⋯⋯,自己想吃什麼自己夾多自在啊!
親人之間還需要客套嗎?
那就是親情還不夠緊密吧!
鄧醫師真的怨母的類型真的很常見,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覺得她都為了生活過得不好,自己怎麼可以不順媽媽的意,這樣她不就太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