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古蹟巡禮_台灣古蹟系列15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9 сен 2024
  • 大高雄古蹟巡禮
    昔日稱為打狗的高雄市在台灣歷史發展上也有一相當的地位。過去鳳山縣的舊城就是現在高雄市左營區。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濠和北門外土地公廟。拱辰井等在內的鳳山縣舊城,創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目前的鳳山縣舊城,除了東門及北門還留有完好的城門及城垣之外,其他部份多已呈斷垣殘壁。南門置於左營大道的圓環上,北門牆上留有一對灰質門神塑像,形式古樸生動。而門外的拱辰井因為介於道路中央已被鐵蓋封閉,土地公廟也被撞毀。清朝時期鳳山縣治設於鳳山市稱為新城,舊城於道光五年重修。東門曰鳳儀,西門曰奠海,南門曰啟文,北門曰拱辰,四門都設有城樓。左營是明鄭時期屯墾的重鎮,屬於萬年縣。清康熙22年佔領台灣之後隔年設台灣府及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其中鳳山縣治設在興隆莊就是今天高雄市左營。當時還沒有築城只有一象徵性土堡。清代的鳳山縣人口很多,非常富庶每有動亂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道光五年時,西元1825年由知縣杜紹祈監督
    重建舊城改土城為石城。此城範圍也因而擴大,內含龜山,外連蛇山。城牆高一丈二尺,寬一丈五寸闢建鳳儀、啟文、/奠海、拱辰四門。上有城樓,下有城濠,四個角落各築砲台。城內衙門、倉庫、監獄樣樣具備,建築材料是以咾咕石及三合土、灰漿水為主非常堅固。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這是台灣第一座石城。因為左營都市計畫,開闢道路而拆部份城牆,戰後政府將部份劃入軍區加上多次拓寬道路也拆毀了部份城牆。舊城在這種得不到重視的情況下只剩一千多公尺城牆/及東、北、南門。幸好民國74年左營鳳山縣舊城被列為高雄市,唯一的第一級古蹟終於獲得重視。
    旗后砲台是國家二級古蹟,位在旗津區旗后山,山高而陡,為珊瑚岩。砲台的結構形狀呈「目」字形,大門為中國式的八字型入口。砲台的城門石坊上,書有「威震天南」四字。入口牆上有磚砌成的『囍』字,在台灣砲臺古蹟中極為少見,頗具傳統吉慶象徵意義。牆面有蝙蝠刻紋,厚牆內側為兵房。整個旗后砲台可以約略分為三區,北區是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兵房。兵房上方有砲座四座,主要建材是鐵,水泥及紅磚。磚牆採用「人」字砌法中區台階有花紋,而且每階磚砌方式皆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砲台內中央區的階梯鋪著美麗的各式花磚。在北區操練場的後牆內是兵房,兵房屋頂是密集的大樑和很厚的鐵水泥鋪成的,可防砲彈攻擊。
    從中區通過地洞就到南區的大砲區。砲座前面有凹入的弧形護城,砲台內部的牆使用三合土和紅磚配合砌成,兵房是為讓駐守的士兵,能有精神上的寄託而設立。旗后砲台南區營舍的房間中,有一間面朝南方的小營房,靠牆壁處有一張磚砌的供桌,作為官兵祭祀神明之用。雖然沒有神像保存下來,不過依民間的習俗推測,可能奉祀的是被視為戰神的關聖帝君也就是關公的神像。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建於1865年到現在/已有140年歷史。地理位置特殊,座落在海天一色的西子灣山上,可屬美景天成。坐靠打鼓山,前扼高雄港進出的大船,右看西子灣日落,左抱高雄市港全景。
    英國領事館為後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花欄石雕圓拱設計。她可見證了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經整修後,風華再現。館內也蘊藏豐富的藝術臻品,使其成為內外兼美的古蹟領事館。這座英國式的建築,設計者是英國人使用尺寸都為英碼及英呎。四周的外牆有連續的半圓拱,轉角處的栱較小而牆柱較大是力學上的強固作用。建築物內設壁爐並有地下室。整體外觀是連續的半圓栱,使得造型非常富有節奏感。領事館的紅磚從廈門運來,工匠聘自大陸,迴廊的圓栱在夕陽下被映照得更顯古意盎然。竹節狀的落水管是清末洋樓的特色。轉角的磚柱是雙柱並立構造更為穩固。英國領事館現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陳列有關打狗開拓及近代史之文獻照片及模型。所以遊客到此,除了可以參觀館內豐富收藏之外,館外可西眺大海的點點船影。東望市區及港口南側有曲折保持完好的古道,處處展現迷人的風采呢。
    雄鎮北門是1681年,鄭經在哨船頭信號山麓築城門。城牆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門上有5個雉堞有窺孔供瞭望戌守之用是旗後的鎮北門戶,扼控海疆險要,是當時旗後/往鳳山地區的必經之地。在城門橫題 雄鎮北門四字,字體碩大,筆力雄渾,屹立迄今已300多年。歷經風吹雨打,雄風依舊固守鎮北可以說相當彌足珍貴,目前已經列入國家三級古蹟。位在左營區舊城國小內的崇聖祠是經內政部核定的三級古蹟。舊孔廟是於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由
    鳳山首任知縣楊芳聲所創建。後來因為風雨損壞,在乾隆及光緒年間都曾經修建過。但是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廟內興設舊城公學校使得原有廟貌再被毀壞。光復後只剩下目前這一座崇聖祠,而現在所看到的崇聖祠是近年來政府為了加強古蹟維護,依照原貌加以整修,並將散置附近的石碑收集起來重新立於祠後成為碑林,以做為永久的保存。
    位在旗津區的天后宮是高雄市最早的媽祖廟,也是高雄市被列為/三級古蹟的廟宇。相傳在康熙12年/西元1673年,有福建的漁民徐阿華。因遇颱風來到旗津他覺得這裡適合居住及捕魚,於是回故鄉邀請洪、王、蔡、李、白、潘六姓,一起到旗津來定居生活。在坐船前來的時候,他們特地請媽祖神像同來,到了旗津,他們就搭草寮供奉媽祖,從此旗津地區就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乾隆年間媽祖廟,由草寮改建為石材為主的廟宇。光緒13年西元1887年由洋商張怡記發起重新建廟,日治時期也曾經大修過。民國37年又由地方信徒蔡文賓發起重建成為今天的規模。目前的天后宮是兩殿五門兩護室,整座廟宇以石材為基礎而牆則以磚砌為主。屋頂以木料為主,整座廟宇充滿藝術氣息不論造型、石雕、/剪黏、木雕、彩繪都值得細細觀賞。全廟共有三對龍柱,大殿中的門神是秦叔寶及尉遲恭。中門兩側有一對造型可愛的石獅,而石雕花鳥堵、柱礎等也具特色。旗后天后宮是屬於傳統廟宇建築,一般依據福建民間的俗例幾乎在所有漁船停泊的碼頭附近。必建一座媽祖廟天后宮的平面格局為兩殿五門兩護室是南方系統的廟宇。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清廷正式將打狗港開放通商之後,商船往來日繁。導航設施日趨迫切,原有中國傳統式的燈竿或旗竿,早就已經不符時代需求,導致港口護航設施不足常常發生船難事件。因此;有人建議建造燈塔,作為導航之用,但直到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三年,水師副將王福祿/才聘請英籍工程師在旗后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一座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內裝有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可見度約十海浬,從此便可以維護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後來日本佔據台灣也在民國五年/開始著手改建旗后燈塔,並在兩年內完工使燈塔無論在外貌或內部裝置都產生了不小的改變,將塔身改成了八角形到頂端轉變成圓筒形,塔身漆成純白色塔頂則漆成了黑色,新裝有三等電燈二十秒換紅白燈各一次,可見度大增為兩百零五海浬。
    不過在二次大戰時,旗后燈塔受到了一些損壞。光復之後,政府做了多次的整修,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為八十五萬燭光更加保障了夜間船隻航行的安全。而旗后燈塔這悠久的歷史,加上高雄海關,一直悉心地維護著其原有舊觀,內政部就便將其核定為三級古蹟。
    陳中和墓建於民國十九年,歷時五年在民國二十四年完工。陳中和墓是傳統台灣式跟日本時代所引進來的西方態式,兩種風格共同組成融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在施工技巧上有泉州,白、青斗石的雕刻/及洗石子的施工都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陳中和發跡於清末、日治時期,為臺灣重要的企業家富商之一,卒於民國五年,其墓園建於昭和五年,佔地約2.235公頃採西洋巴洛克型,為臺灣地區現存日治時期所建的幾座著名墓園之一。目前陳中和的靈柩,已遷葬於大社的陳家墓園,原墓園具有棺壙、墓龜、墓山、墓碑、墓埕及墓手,墓前擁有后土,土地神等臺灣傳統墓園式樣仍保留於原地。其閩南式大山牆,鑲飾著數十具花鳥石雕與名人唁題碑刻。其中之石雕/主要是巨匠蔣馨的傑作,以當時流行的/「洗石子」敷飾外表,深具建築之美。墓前兩邊之對聯,名人題字等也深具文史意義。民國八十五年經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成為高雄市第八處的古蹟。

Комментари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