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歷史的異體字為何只有在香港會特別盛行? 甚麼是異體字? (繁體中文字幕)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0 июн 2024
  • 獨家 Surfshark 黑色星期五 Black Friday 優惠!
    ⽴即點擊 surfshark.deals/shknowledge
    輸⼊優惠代碼 「shknowledge」即可獲得額外5個⽉免費!
    --------------------------------------------------------------------------
    封面那幾個字竟然是甚麼不妥當?又是不是錯字呢?今次皮毛小知識會跟大家簡單介紹甚麼是異體字。為何在香港會特別盛行!
    ★內容包括:
    00:00 - 開場白
    00:34 - 簡單定義
    01:51 - 古代重文
    03:37 - 四大類形
    06:17 - 中國規範字
    09:00 - 台灣正體字
    10:47 - 香港教育字
    12:17 - 香港例子
    13:41 - 逐漸消失
    15:13 - 補充
    --------------------------------------------------------------------------
    ★請加入頻道會員:
    → bit.ly/3A6X2Qe
    --------------------------------------------------------------------------
    ★更多相關資訊
    →FACEBOOK : shallow.knowledge20/
    →INSTAGRAM : / shallow_knowledge
    --------------------------------------------------------------------------
    #歷史 #異體字 #漢語
  • РазвлеченияРазвлечения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5 тыс.

  • @shallow-knowledge
    @shallow-knowledg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5

    獨家 Surfshark 黑色星期五 Black Friday 優惠!
    ⽴即點擊 surfshark.deals/shknowledge
    輸⼊優惠代碼 「shknowledge」即可獲得額外5個⽉免費!

    • @egaskrad
      @egaskrad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等香港改用簡體字,呢條片會係一份美好回憶。

    • @p107640513
      @p10764051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surfshark vpn背後老細係大陸人
      講完

    • @m.j.-.7851
      @m.j.-.785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15:04 點解打唔到出嚟

    • @user-ew9gx8hv6w
      @user-ew9gx8hv6w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p107640513唔怪之得,大陸作風營運!😢

    • @user-ew9gx8hv6w
      @user-ew9gx8hv6w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額外多都冇用,成日斷線😢

  • @Oldcow8964
    @Oldcow896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04

    我是臺灣人,異體字應用在臺灣不如香港廣泛,但還是有極少數商家會使用,9年前,我到香港去玩,看到了許多既陌生又熟悉的漢字,令我印象深刻

    • @jenniferlovechan350
      @jenniferlovechan35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2

      🦃🐓啱呀....你話佢𠮩𠹌🐓🐔(依兩隻字都要五代倉頡先打到出來)

    • @johnchow7886
      @johnchow788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5

      百花齊放,互相尊重,認識源流,與時俱進!

    • @abc-321
      @abc-32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3

      台灣 應該是台灣還是臺灣?

    • @sharekou4565
      @sharekou456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91

      ​@@abc-321 台和臺兩個都可以。「台」字在古代就有了,它既不是簡體字,也不是「臺」的異體字;在現今雖然「台」被視為「臺」的俗體字,但在古文中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從臺灣早期清代的文字紀錄,大都是使用「臺」,而到了日本時代開始出現「台、臺」漢字的大量混用,包括當時臺灣政府的官方紋章,也是由漢字「台」轉化而成的台字徽紋章。如今「台」字在民間已是約定俗成,而且漢字本身就有圖像化的元素,所以在某些設計上使用「台」字,更能平衡視覺美感。例如以字彙設計而言,「台北市」比「臺北市」看起來更均勻平衡多了。

    • @abc-321
      @abc-32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

      @@sharekou4565 謝謝詳細解答👍

  • @raptureXrio
    @raptureXrio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36

    我是台灣人,很感謝您的這期影片。本身對於中文的演變與繁體中文的造字相當著迷,香港能保留著這麼多的異體字著實很有特色,其實這並不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反而是讓文化更加的深厚。

    • @abcxyz-nd6xh
      @abcxyz-nd6xh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現 代 文 字
      (不 單 支 文)
      已 全 電 腦 化
      有 code 代 碼
      要 保 留 好 容 易

    • @paulyau0
      @paulyau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着,幾時用咗著?

    • @Backup_of_Hajins_videos
      @Backup_of_Hajins_video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paulyau0台灣唔係寫「著」咩?

    • @paulyau0
      @paulyau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Backup_of_Hajins_videos 香港用開着,十幾廿年前開始唔知點解跟咗用著
      有得分應分開用

    • @peterlui7979
      @peterlui797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paulyau0 在台灣。攞起台灣出版嘅書就見到。

  • @user-pe5hm3ge7g
    @user-pe5hm3ge7g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81

    冇為意身邊有咁多異體字,但原來不知不覺間成為香港特色,希望可以一直流傳落去💪🏻

    • @littlekuen3634
      @littlekuen363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1

      政府依家拆招牌,慢慢有特色啲嘢會消失。

    • @user-dn4kh2tt5j
      @user-dn4kh2tt5j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會慢慢消失 , 因為政府和電腦字😓

    • @user-xz6jc3fm4e
      @user-xz6jc3fm4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香港的是正體字,不要被帶風向。台灣說其是正,意思是指大陸歪

    • @user-ij4ii8gg7v
      @user-ij4ii8gg7v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大陸人多嘅地方就係咁啦,又唔見台灣係咁?!!所以呢,香港當初大量大陸人湧入/偷渡來港,有幾多個係響大陸正經讀過幾年書㗎?仲有,大陸最多差不多先生,寫錯逗筆真係好平常呀!!

    • @jol6310
      @jol6310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user-ij4ii8gg7v一个闽南 一个广府客家 都是地贫高发鼻咽癌高发人群 特别是鼻咽癌基因和原始壮傣人群息息相关 都在这里争古汉语正统 也是好笑

  • @ivanmytube
    @ivanmytub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39

    本集非常好,有一點想補充,霓虹光管嘅異體字,其中一個原因係因為發光玻璃管嘅製造有難度從而簡化,又或者因為玻璃製造館嘅工人本身對該字嘅寫法認知不同,而難以改變,又或者店舖東主希望標奇立異一點,而用自己喜歡的異體字。今天霓虹光管已被取替,所以用異體字大幅減少。

    • @imprezafrank
      @imprezafrank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台灣叫做霓虹燈..連叫法都不一樣...霓虹燈

    • @KokHwaTan
      @KokHwaTa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有的字是算命師製造出來的

    • @xyiphk
      @xyiphk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KokHwaTan 五恆欠咩就加D咩😂

    • @chinkrisbe1508
      @chinkrisbe1508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我同意,同埋啲ACRYLIC/膠版? 招牌都係,好似片中個「樓」字,中間「中」個部分,如果要做正字,就要打兩個正/方形的孔,在切割上可能比較難。

  • @cktse13
    @cktse1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62

    香港字喺90年代至千禧年都好困擾電腦用家,還記得要打香港字都要各出奇謀,例如「o既、0的、車立」,又或者直頭用其他字代替,例如「嗰陣」寫成「果陣」咁
    BIG5真係影響深遠,幸好之後發展Unicode,香港字先正式進入廳堂
    而家打字盡量都會用返以往學嘅字,咁先有親切感

    • @SunnieWoo
      @SunnieWoo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我以往學嘅字係喺課室老師教,每個中文字都有佢嘅意思、意義、由來……

    • @MAN-qv9bp
      @MAN-qv9bp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嘅,啲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3

      @@MAN-qv9bp 最難頂係啲人將個「啲」寫做個「尐」字,但其實根本唔係正字

    • @ockylau
      @ockylau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8

      @@chungcf2006 「尐」唔係打出黎代替"啲"字,係有d網唔支援香港字會出亂碼,打"啲"字就會出咗呢個「尐」鬼字

    • @terrycheungwaiching131
      @terrycheungwaiching13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已忘了啲 多數寫D😅

  • @seki2591
    @seki259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98

    我是80後香港人,我小時候學的中文字跟我老婆學的都有差別,每次兒子在家做家課,我們三人都各執一詞,鬧翻天😂😂😂

    • @kianaman768
      @kianaman76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因為教育局出咗一套中文字範本, 想幼童學習統一,

    • @atse227
      @atse22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0

      @@kianaman768 但一到學中文書法時,就會好亂,因為唔同字體或書法家,好多時會出現各種異體字

    • @imprezafrank
      @imprezafrank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7

      現在的台灣也差不了多少...
      現在的很多字詞..
      我小時候的讀音跟現在的讀音也都不一樣.
      仔....以前念音同"宰"...現在則念作同"紫"音.

    • @Bryanok888
      @Bryanok88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其實三個都啱。 同筆順一樣,個個華文地區都唔一様,做功課跟學校,平時點寫自己揀

    • @elviralee8883
      @elviralee888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imprezafrank 教育部又默默改回來了😂

  • @kyannon_c
    @kyannon_c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1

    商塲個‘塲’,曾經聽過一種講法:建築物內有蓋既,就用有頂既‘塲’指室內塲所;而露天嘅就用無頂既‘場’,例如運動場、露天廣場

    • @watameeelon
      @watameeelo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又幾合理,咁樣一睇個字已經知個地方係室內定室外

    • @missus_chan
      @missus_cha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咁「傷殤」又嚸解釋?其實只係用嚟表示讀音。

    • @wingsumng2420
      @wingsumng242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 @onebrokegirl3864
      @onebrokegirl386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missus_chan梗係唔止咁簡單啦!東亞語言嘅造字邏輯多係形>音,以圖象令人聯想到意思,哪怕韓文嘅造字都係遵從呢一套。唔似歐系語言音>形, 以音串令人聯想到意思。所以學東亞語言唔學埋寫會好難進步同會成日用錯詞,但學歐系語你一個字母都唔識寫都唔防礙,例如係法文咁你學咗寫字先反而可能會干擾到你學講嘢。

    • @MrKiar1611
      @MrKiar1611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呢個真, 同埋香港有好多商場叫廣場, 但係廣場既定義其實係指集會空地

  • @kamanleung1611
    @kamanleung161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7

    我是香港人,平常逛街看到這些字會覺得會讀出來和容易理解就好,沉浸式解說感受到異體正字加上地區文化演變現今香港字體能穿越時代。
    看影片後知道以前老師教中文都有地區性,現在老師們都跟教育局正字書批改功課。
    最後用「繁體中文」用法不會覺得反感。
    謝謝用心製作。

    • @user-pj8hu4op6z
      @user-pj8hu4op6z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唸不同讀,唸唸有詞
      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
      唸只是用嘴發出聲音,未必有意;讀乃睇著文字誦出,心有意會,香港人。

    • @user-fv4wr1bz4n
      @user-fv4wr1bz4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或者就是這個原因,佛教傳統說念佛或念經,都是用念字而不是唸,或者就是這原因,強調是要用心而不是只用口吧@@user-pj8hu4op6z

    • @kamanleung1611
      @kamanleung161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謝謝提醒~~@@user-pj8hu4op6z

    • @kamanleung1611
      @kamanleung161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我曾經在台灣讀書,遇到有不會唸的詞語,會請教台灣人那個詞怎麼唸,
      所以當下慣用就 把「唸」打出來~~~並不是故意把唸跟讀搞混 ,都是因為書面語哦~~

    • @Zero2Ryu
      @Zero2Ryu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user-fv4wr1bz4n 然後就有人跳出來說:這就是執著

  • @dongboxiong
    @dongboxiong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31

    身為中國大陸90後,從小就沒接觸過繁體字,後來初中的時候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專門去背了一本簡繁對照字典,基本上也會寫常用的繁體字了。還是繁體字好看。從2009年開始就有每周日寫日記的習慣(2023年就寫的很少了),都是繁體字寫的,還是繁體字好看,現在也會日語,日語裏也很多漢字。現在正在開始學韓語,只是可惜韓語裏面已經廢除了漢字了。

    • @monkeyking4732
      @monkeyking473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祇是可惜......

    • @user-vc8yg3jv1e
      @user-vc8yg3jv1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只是你接觸不了 我在大陸日常生活工作都是用繁體字

    • @aaronshaw3555
      @aaronshaw355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3

      ​@@user-vc8yg3jv1e他是假的大陆90后吧,我小时候打游戏中文版,漫画书,ktv唱歌全部是繁体

    • @migoml416
      @migoml41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假的大陆90后,现在10后都经常接触到 看得懂繁体字

    • @uucp-kb3rq
      @uucp-kb3rq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磁带上的歌词都是繁体字

  • @ted90095
    @ted9009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7

    居然整理了香港跟台灣常用的異體字
    實在是太厲害了❤
    因為我是嘉義人
    常常看到店家招牌火雞肉飯或火鷄肉飯
    還有沈跟沉也是異體字
    不過用在姓就得寫正字沈
    用在其他就能通用 沉默沈默 沉沒沈沒

    • @DawnDarken
      @DawnDarken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是嗎?我還以為是讀音不同
      沉ㄔㄣˊ,沈ㄔㄣˇ

  • @shen8888
    @shen888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77

    我係越南西貢華人,呢個係我第一次見到呢啲異體字呀~ 香港人做咗佢哋目己個特徵同本色。我諗你哋自己繼續用你哋自己啲字來保留文化同埋要講係「繁體字」!
    我好鍾意你個video,我會支持你!

    • @aczbdk
      @aczbdk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7

      支持正體字,將正體字叫成“繁體字”都係攪殘體字個班人亂攪出來

    • @lks-tm6ko
      @lks-tm6ko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aczbdk繁体字

    • @leochen5505
      @leochen5505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aczbdk繁体字

    • @kenkentse
      @kenkentse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係“正”楷體字!
      從來衹有“簡”化正楷體,何曾“繁化”?!

    • @leochen5505
      @leochen5505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kenkentse 追求正,你为什么不用甲骨文?台湾只学100年历史不知道甲骨文。。。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2

    另一個喺香港好常見用喺人名嘅俗字係個「琼」字
    「琼」其實係用咗嚟做簡體字,對應繁體嘅「瓊」,但好多人係會直接當成另一個同音字嚟用,唔會無啦啦叫「琼瑤」、「琼樓玉宇」,只會寫「瓊瑤」、「瓊樓玉宇」

  • @vapoo99
    @vapoo9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8

    HUGE RESPECT! 🫡 竟然有人咁深入咁整理異體字既發展同標準化歷史,實在係太有意義🥹 呢個應該係其中一個最複雜最難搞既topic。多謝你咁有心機整呢集👍

  • @atse227
    @atse22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4

    在香港,真係周圍都有好多異體字,但可能睇慣咗,睇住啲異體字都完全唔覺眼,潛意識自動對應咗。 其中一個好有趣嘅,就係連地方名都有異體字,例如"觀塘 vs 官塘"、"尖沙咀 vs 尖沙嘴"、"荔枝角 vs 茘枝角"

    • @ALVIN-mv1he
      @ALVIN-mv1h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但其實「劦」是讀「協」,「刕」才是讀「麗」,所以港鐵是特意選用「茘」字的

    • @atse227
      @atse22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ALVIN-mv1he 所以呢個就係有趣之處,港鐵嘅站牌係用“茘”, 但偏偏大部份人都用“荔”

    • @chamyinho1722
      @chamyinho172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觀和官是兩個不同意思的字,只是同音字,所以不算是異體字。

    • @atse227
      @atse22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chamyinho1722 "觀"同"官",我所講嘅意思,只係局限在於"觀塘"同"官塘"呢個地方名,係兩個字都有人用。 並非指"觀"同"官"係相通,正如"咀"同"嘴"都不相通,但"尖沙咀"同"尖沙嘴"都有人用,只係講呢啲地方名咁有趣,可以同一地方有唔同寫法

    • @cc-cm1hy
      @cc-cm1hy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睇翻舊地圖同舊新聞都會有 好有趣

  • @name8563
    @name856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6

    語言學學生表示好有趣,多謝你呢條咁有心思嘅片❤

  • @badapple817
    @badapple81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裏」這個字是我感受最明顯的,我記得台灣以前學校裡都是教這個「裏」,寫也都很習慣寫「裏面」,後來因為電腦普及或各種原因,這個字越來越少看到了,前陣子突然看到有人使用還小小的錯諤、回憶了一下

    • @DawnDarken
      @DawnDarken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以前習慣寫「裡」,比較簡單和習慣,手寫選簡單的
      自從高中書看多了,「裏」也就內化進詞庫了,想要文學點會用「裏」,就被拿來特指東西的內核

  • @OarlsCat
    @OarlsCat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2

    身為台灣人,去香港的時候發現好多字不會念,一直覺得是自己語文造詣不夠,看完影片才知道是正體字跟異體字差異,台灣可能施行標準字有段時間,不太會強調異體字。
    中文跟其它語言差異最大的地方,或許是寫得稍微不一樣也不影響解讀,希望這文化能保留下來。

  • @freemanc6258
    @freemanc625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2

    我上海人,小时候看古书,也看港台歌曲歌词,看盗版古龙金庸琼瑶,往来两岸三地没问题😊 每次在日本看到公共场所标识给简繁两个中文版就很感慨,觉得没有必要,一个繁体版本足够

    • @Hydrophiidae
      @Hydrophiida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曾經在日本見過有翻譯除了繁簡體之別以外,用詞亦稍有差異,更貼合各地行文習慣

    • @freemanc6258
      @freemanc625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Hydrophiidae 其实也是吃力不讨好,中国大陆范围太大,南北用法差异很大,很多日本人用的显然是“繁体用法”,但其实上海人南方人也更常用。这种现象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公告语,比如“窝心”,上海用法台湾用法完全一样。所以我觉得就一套繁体中文,所有中文用户都没问题。。

    • @user-tl1bw4wp1c
      @user-tl1bw4wp1c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freemanc6258日本現在也是幾乎都用簡體

    • @ceric8288
      @ceric8288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我也是繁簡讀通,但理解商家這樣做的用意。只顯示繁體,喜歡簡體的人可能不滿,反之亦然。商家兩種都寫,就可以避免得失大部份客人

    • @jousca007
      @jousca007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eric8288 赞同你的观点,很多中国大陆的人对繁体不是很了解,特别是措辞方面,繁体和简体组词有区别。所以按照中国大陆标准标记简体字也是正常的。

  • @ulysseslee9541
    @ulysseslee954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6

    很多店舖 中文書法招牌都是異寫, 因為 製作工藝問題 (木器雕刻, 膠板切字等)
    近20年的電腦字及 電腦切字技術, 令招牌設計可以精細 及用電腦 font, 而中文電腦字通常用台灣出品, 故此會標準化
    當然也有店家也會找書法家/ 設計師造字型給店舖用
    不過這其實字母語文也有甚麼襯線字, 無襯線字的分別, 也是因為書法用筆的問題而來
    中文字也有同樣的毛筆字/ 襯線字, 無襯線字/黑體
    我名字之一 就是強, 還是強好些, 比强 寫少一畫

    • @nobodyno489
      @nobodyno48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MTR 個荔字都係異體

  • @kwcheng5897
    @kwcheng589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

    16:21 飧,不是 餐字 ,音 宣,是晚餐的意思
    有句成語:
    饔飧不繼,意思是吃得早餐 (饔),未必有晚餐 ( 飧 ) 吃,形容非常窮困的境況

  • @tf4949
    @tf494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1

    香港以前五湖四海,大陸落嚟又有,49年前落嚟又有,東南亞回流又有,各種文化交流,中文字英國佬唔識話知你,其實佢哋亦興無為而治,文化上變得更加海納百川,不過反而增加互相尊重包容。有時互相制衡嘅好處,我就唔方便講喇,水清無魚,明就明。

  • @fengzhao5969
    @fengzhao596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9

    練習書法的時候很多字帖都是用異體字,可以瞭解到很多字的不同寫法。為了保證看起來沒有太多重複的字樣,美觀。

    • @user-dc4bx3qo6x
      @user-dc4bx3qo6x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未來恐怕也只剩習碑帖的人能看懂其原由並接受了,唉

    • @jol6310
      @jol6310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user-dc4bx3qo6x好笑 香港那大量口字边的自创字 还有把汉字体系里的冷僻字改变其发音或改变其含意用在粤语里 是对汉字体系的巨大破坏。 粤语那20%的百越语/侗台语语言底层还不说明问题吗?

  • @takfuchiu9075
    @takfuchiu907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2

    這集讓我覺得生在香港好幸福,因為英治時期,大陸跟台灣有咁好風風雨雨,而雙對這,香港仍天下太平,好感欣 !

    • @KFCheung-xj6gs
      @KFCheung-xj6g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6

      很多暗湧。你不知道😂

    • @user-cv4mj8xk3h
      @user-cv4mj8xk3h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

      正寫係感恩,一笑

    • @SunnieWoo
      @SunnieWoo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5

      正寫係「相對」😄😁

    • @gky8064
      @gky806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5

      做得中國人,風雨呢家嘢,有拖無欠🤣🤣🤣

    • @tkyg3852
      @tkyg385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

      可惜了回不去

  • @JoanKSX
    @JoanKSX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我是马来西亚人,
    在小学和中学华文学校学的是简体字,
    在当时的报章大标题是繁体字,
    内容是简体字,
    父母是学繁体字的,但是让妈妈教我写功课的时候总写很多跟报纸上繁体字都不太一样的异体字,
    直到我看到你这位香港的 RUclips 影片才知道原来是我错怪了妈妈,
    原来还有异体字这种东西,
    并不是妈妈老搞错字 =O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6

    感謝知識分享。以下提幾點意見。
    一、名稱。
    其實可以用「傳統漢字」囊括泰半的異體字以別於二戰後PRC政權的簡化字與日本在GHQ脅迫下製造的「当用漢字」。後二者皆不免造成許多混亂。而前者則雖有歧異,大抵可以有較清楚的脈絡與分辨。
    二、輕率合併。
    新簡化漢字最大的問題在,輕率合併所造成的語意混亂。例如「鬥/斗」不分。當我們看到「文斗」是會搞不清楚到底指的是相別於「武鬥」的口誅筆伐還是指的是如斗狀的文斗星。
    又例如「制/製」合併,牡丹社事件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有如此的句子「著名文史學家司馬遼太郎曾評論這次出兵完全是無名之師,可稱為『官制的倭寇』(日語:「官製の和寇」)」,光看中文(應該是殘體轉傳統,轉換不完全),完全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官方制度上的倭寇」還是「官方製造的倭寇」(好在日本還有區分,看得出來是後者)。
    又例如「干/乾/幹」的混淆,「干了112天终于湿了」可與「下面给你吃」相匹配。
    還有像《三國志》含裴注裏的原文都寫「文醜」,是在大約元朝的俗文學中有人丑醜不分而寫成「文丑」,之後居然就看到知乎有這種妙解「文丑的名字不是說長得丑而是子丑寅卯的丑」!「醜」是否僅解作美醜的醜姑且不論(有可能借指儔),但古漢語丑醜不但不同字而且語音亦略異,是不可能相混的。文醜的名字絕對不會是子丑寅卯的丑可斷言。
    又例如「葉/叶」,本來前者是樹葉,後者是協或者配合達成的意思,在日本漢字中仍有區分,但在PRC搞的簡化字裏徹底混淆。搞成現在好些日文名字裏的叶(xié,かなう,雖與協略有別但大致可引申)被當成葉(yè意思完全不同)。還有「适」(苦活切,kuò ㄎㄨㄛˋ,疾也)字。這字在人名仍偶可見得,結果被借去充當「適」就又多造成不便。
    這些都是亂簡化合併出現的問題。
    而GHQ强迫下的日本「当用漢字」一樣有不少問題,只是沒大陸簡化字那麼殘那麼嚴重。例如「芸/藝」不分、「余/餘」不分(戰前規範漢字下是有別的)。可笑的是有些人誤以爲這些二戰後的新字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字(某些俗字確實是早有但未必定於一,例如円亦作囲其實都是圓的日本獨創異體字),但其實不是。看到有人介紹「藝術」翻譯「art」出自明治日本,字幕上還特地打了「芸術げいじゅつ」,殊不知明治大正的文獻卻正作「藝術」!拿1946以後的当用漢字來表達明治時代的翻譯漢字,是笑話了。
    三、古字?
    某些字確實是古字不分或通假,但後世分化有理。例如「云/雲」「后/後」「然/燃」。
    常看到替殘體字辯護的人說,哪些哪些字是古字。問題不在古或今,而在表達。「二王之后」到底是兩個王的王后還是兩個王的後代?「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亡疹粟。射鸟者异之,以为神仙。后召入宫中为婕妤,后立为皇后。」這到底是皇后召她入宮還是後來被召入宮?「蒙古征服之后」這到底是蒙古征服者之皇后呢?還是蒙古征服此一事件之後呢?不要說前者不可能,其實某些語境下這也是有意義的。而云/雲不分在讀文言時也時不時出問題。眞要說後起俗字不合理吧,「燃」字是火上加火造字是不合理,可是在語意區辨的功能下就連PRC也不敢亂合併,「自然」與「自燃」意思差得可多了。藉口古字的,願不願意把「燃」字廢掉一率改用「然」?
    不是說傳統漢字就不會造成歧義,但簡化字造成的錯亂實在太多了。
    四、不必師古但應合理。
    有些字,古字確實麻煩,例如「灋」例如「麤」。在不影響語意的情況下,用「法」用「粗」其實都不妨。反正也沒其他語意會混淆。這是先民多少年來實踐的智慧。漢字確實會演進。可是不該是粗暴的率意製造混亂。上述一大堆亂合併造成的問題與此條所說單純書寫簡單化有所不同。
    五、漸生的混淆。
    也就是本篇介紹不斷用的「台灣」。我知道香港也幾乎把「台/臺」當成異體字了。但其實不是。這兩字前者是「tāiㄊㄞ一聲」(或作怡)後者則是「táiㄊㄞˊ二聲」,其關係有如丑與醜,古音不同且語意不同,前者罕用而後者常用。浙江天台山而山西五臺山。這個在治中國史會遇到「三台」≠「三臺」語意不同。在元朝,音譯多用「台」例如「窩闊台」,但其他像是「樓臺」「臺憲」用的還是「臺」(及其形似異體字,電腦打不出)。雖說在十九二十世紀中國已稍混淆,但不致全混。也注意到日本戰前多數文獻用字是「臺灣」或者日本自己地名「仙臺」職名「高臺院」(但天台宗台密則是台),戰後才混淆。
    有些字像是「担」替代「擔」,是明朝以後漢語官話 -m 尾消失造成的。注意到粵語「旦」讀「daan2」而「詹/膽」讀「zim1/daam2」,前者收 -n 尾而後者收 -m 尾,古漢語聲符原有體系在後世紊亂了。可是區別開來至少在粵語中還是有意義的。
    六、漢字本身的異變。
    早期有一種幼稚的說詞,說漢字這麼複雜是「封建統治者想壟斷知識」。這種可笑的說法完全忽視了漢字是由大量使用者自行不斷創造的,才會造成異體字這麼多。但在實踐中本自有其理路體系。而粗暴的簡化把這體系整個打亂了。但,正是因爲古代漢字的實踐者有其自由發揮的餘地,也造成某些難以處理的邊界:「分支/分枝」哪個對?「鍛鍊/煅煉」 哪個對?「溶化/熔化/鎔化」?可能當初用的人確實各自有其意象,但卻爲後來的規範化製造了麻煩。但這裏對這種不至於造成大混亂的自由性不作評判。只是想說明,漢字異體化現象確實存在,但還是要與過度混亂的粗暴簡化或俗訛化區分開來。
    (當然像是您介紹的字形「口」常在書寫中與「ㄙ」鄉混淆乃至變成一個「○」等等,這些區辨都屬細節了。最關鍵的是1.尊重先民實踐的智慧而勿亂混淆;2.審愼規範而尊重歧異。)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補充
      日本漢字
      某些人在寫到日本的人名地名或其它專稱的時候,喜歡特地用現代的新字體。例如說,
      『豊』臣秀吉(按:『豊れい』字是「禮」的本字兼聲符)
      北『条』時宗
      戰『国』(注意,前半未改)
      等等。
      這在我看來是很沒必要沒意思的。
      如果是現代人,他用「北『条』司」也就罷了就照用吧(但其實我仍然覺得可以改回正字『條』),古代人何必如此?而且這麼做的笨蛋往往只注意到最明顯的部份,像是「戰『国』」沒注意到『戦』或者沒注意到「『徳』川」「『黒』田」等等。這很沒意思!
      其實現代這種新字體,除了一部份古有的異體字、省文或俗譌字外,有許多都不盡合古。看看二戰前的文獻:
      資料庫(因youtube阻擋連結,所以請自行加 http)
      / / wwwap.hi.u-tokyo.ac.jp /ships/ shipscontroller
      / /dl.ndl.go.jp/info:ndljp/ pid/2544192?tocOpened=1
      卷2-3第5頁 北條三郎
      / /clioimg.hi.u-tokyo.ac.jp/....../02/1260/0298......
      豐臣太閤の命により
      / /clioimg.hi.u-tokyo.ac.jp/....../02/1025/0244......
      (後)北條氏
      / /clioimg.hi.u-tokyo.ac.jp/....../02/1125/0147......
      黑田觀 (官) 兵衞
      / /clioimg.hi.u-tokyo.ac.jp/....../02/1126/0060......
      安藝國
      / /clioimg.hi.u-tokyo.ac.jp/....../02/1126/0271......
      御臺所
      與上面的『臺』對比
      / /clioimg.hi.u-tokyo.ac.jp/....../02/1026/0490......
      天台門人傳海
      這裏『臺』與『台』的分野很清楚。
      這種新字體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二戰後的新幕府將軍 ── 真笠(マッカーサー,這傢伙不喜歡漢字,我就給他配個漢字,而且是宛て字,才不用什麼麥克鬼的咧!),因爲他想讓日本廢掉漢字,結果才搞出的簡化當用版的情況。否則戰前日本可是用傳統漢字用得好好的!看看原本的豐國明神社,看看當初惹事情的方廣(不是『広』)寺鐘銘(圖片皆可用google搜得),如果當初用字是『豊臣』,那麼大坂方可有理由啦:用字不同嘛!
      當然啦,有一個問題是異體字問題以及自古已有的俗誤字或省文的問題。異體字出現在人名,像是尒朱榮的「尒」、朱异的「异」,似乎都是固定寫法了,從而諸如「『宍』戸」、「本『庄』」則亦以尊重文獻寫法爲佳。另外還有「德川光『圀』」的『圀』(同『國』,武則天發明的字),也是文獻上固定的:只不過其實這恐怕跟當初寫法任意有關,德川家康時期發的朱印狀似較常用『圀』,可是德川家光時期的朱印狀就用了『國』,但總之文獻既是如此也仍應尊重。而古書省文,像是《北条五代記》,恐怕原書名既是如此也得謹慎。(這種古書省文但卻又未必通同是個麻煩,亦參見附圖。其實古書的錯譌字本身是個問題:如果每個細節都要注意到,某些多一筆少一劃甚至獨特的怪寫法也是很麻煩的。)
      異體字的分化使用,似乎還有個特例:
      請搜尋日文維基介紹的立正安国論
      「本論で日蓮は、“くに”という字を“國”“囻”“国”の3字を使い分けた。國はLand、囻はNation、国はStateの義であろうとする説があり」,如果確實如此,那麼這種情況下對原始文獻的用字就得非常小心了。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補充:(因 youtube 不能貼連結,相關文獻連結請自行搜尋)
      鎌倉北條,小田原北条?
      之前留意到,有部江戶初期的文獻《北條五代記》,記的是小田原北條家的,但似乎寫本題作《北条五代記》。好奇而向友人求教,經友人查詢得知,
      1.此前居然還有過人爲切割的說法:鎌倉北『條』,小田原北『条』:
      2.但這個說法有問題(上述答主已指出了那只是曾經在教育上的刻意區分),
       實際看文獻,《北條五代記》內文仍然用「條」字,但邊頁出現了「北条記」,
       似乎並不區分這兩個字。
      3.「條」字,在中國似是於宋元間已有俗寫「条」這個寫法:
      4.結論:畢竟正字,至少是歷史人物的正字,仍應是條。
       日本歷史人物北條、三條給寫成北条、三条,那都是被戰後規定騙了。
      5.題外話:由原本的異體字演化出區別的,
       臺灣教育部的閩南語推薦用字有一例:莊/庄
       具體來說二者皆讀tsng,但莊作姓氏或鋪號用,庄則指鄉下村莊。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補充:
      華人在網上常犯的錯字:「閤」與「閣」
      「太閤」(O)不是「太閣」(X)
      門字裏面是個「合」而不是「各」。
      雖說這兩字意義很像,
      也都可以從建物引申作尊稱
      (閤:宮中小門,閣:貴重小建築,在樓上,皆轉指官、敬稱人)
      「今普通話音」也很像,
      可是古音是不同的:
      閤 比較像 kɒp 或 hɒp,
      閣 比較像 kɑk
      注意到這樣的發音在閩南語或粵語中是不同的。
      但在今粵語似有混閤讀同閣的情況。
      在日語裏,二字發音也不相同。
      閤:(古日本語:かふ→今:こう)
      閣:(かく)
      二者皆有例詞,並不相混。
      當然啦,
      對我們如今而言,「閤」不是常用字,確實易混就是。
      順帶提,中古漢語裏,
      「盍」與「合」音近(元音略有別,在很多後裔中混淆,例如日語漢字音)
      所以以他們作聲符的字都類似。
      重點是他們都是收 -p 尾的入聲
      與以「各」作聲符的 -k 尾的入聲不同類
      (各這個字還有個問題是,他上古可能是複聲母 klak,所以後代有 lak 洛,與 kak 各)
      「盍」之所以會說是 「何不」 的連音
      光看現代官話是完全看不出來的,會覺得「這兩字明明與何完全同音啊」
      要裏解就得放到古漢語 前者近似 hap 後者是 ha
      (前面 h 我用得粗略,嚴格說來是個濁音)
      這些地方還是得留意的。

    • @Bunsen-oj6ux
      @Bunsen-oj6ux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

    • @1i1Yeh
      @1i1Yeh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太讚了 非常感謝
      另外我一直不解
      為什麼香港異體字 日本和製漢字 都不會不好看 可是中國殘體字 就是很難看 民初那些人的美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竟然不如百年前的日本人

  • @kklei3506
    @kklei350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2

    早期電腦中文只有16X16點, 筆劃多的字故意改寫法令顯示/列印時比較容易分辨, 例如 青 的下半寫成 円, 而且當時由台灣公司先行發展(倚天/華康等), 令台式寫法進入及影響港澳很大

    • @kelvinchan4783
      @kelvinchan478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再更早是源於中文打字機, 要照顧長期對着好幾塊大字盤, 容易分辨是其一, 部首由上下改左右亦易於用家日後拆部首造字。

    • @wyc_nathan
      @wyc_natha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青」字原本下面就係「円」,因為從「丹」,「丹青」。
      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按靑為青之本字,惟《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已定「青」為標準正字,故今以「靑」為「青」之異體。」

  • @meimei168
    @meimei16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謝謝你及貴團隊用心的為繁體字作詳細的介紹。祝福各人平安健康。🙏🙏🙏💪💪💪👍👍👍

  • @ckwong9219
    @ckwong921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現在的老師多數跟從"常用字字型表"來教,其中一個原因是現今家長很喜歡投訴,沒有以前的家長那麼尊重老師,亦很容易"放上網"。學校為了穩妥,都是讓老師跟從"常用字字型表"來教,家長如果不滿就讓他投訴政府去。

    • @user-hp4cm9sw9e
      @user-hp4cm9sw9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仲有一點係常用字詞表係一個權威既指標,省卻左好多麻煩

  • @ErnestL3944
    @ErnestL394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真是长知识,原来不止有繁体同简体,终于解答我多年来的疑问,点解繁体有不同的写法哈哈。。我是大马人,本身比较钟意繁体,这里的繁体字偶尔都有异体字。。。有这些多元化,真是有趣!

  • @jackY1392
    @jackY139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異體字總好過某地的殘體字🫢

  • @wanghaou
    @wanghaou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

    感謝分享,原來有那麼多異體是這個原因,書法的部份因為我學過,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寫書法有個不成文規定,同一行裡的字不能寫一樣,所以,若真是太多同字的,就得自己想辦法寫出不一樣的來了,可參考心經就可得知。

  • @dannylam1687
    @dannylam168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今集學咗好多嘢,內容豐富;有趣,我會向身邊的朋友推薦!感謝皮毛小知識的分享❤❤❤

  • @jeffkit7907
    @jeffkit790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5

    嘩!好詳盡啊👍👍👍多謝您,中文其實真係好好玩~

  • @shallow-knowledge
    @shallow-knowledge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8

    今集有史以來做得最長... 我唔想再打破依個紀錄... 🙃

    • @julianhung2
      @julianhung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紀錄係要嚟打破嘅😂

    • @steplcy
      @steplcy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有需要咪長啲囉😅

    • @canpek545
      @canpek54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如果讲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估计可以再破纪录。

  • @tommytsui1640
    @tommytsui164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恭喜你有鯊魚爸爸贊助。
    感謝您呢一集有深度嘅內容,睇到大家廣泛討論真係好正

  • @williamng9436
    @williamng9436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很好的教育短片,做了半世人都冇去認真了解這些每日面對的中文字。感激!

  • @planetdance19
    @planetdance1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異體字還能以這樣的方式活躍在大衆的身邊挺好的,希望香港能繼續保持下去,不要讓它們被埋沒在歷史旳長河中。

  • @Jaffeelie
    @Jaffeelie 11 дней назад

    真係學到不少嘢,絕對不止於冷知識,由歷史到文化的解說,皮毛小知識真係幾好睇~

  • @PhoMel
    @PhoMel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第一次睇呢個頻道,資料好充實,用心製作,值得訂閱!❤

  • @DeclanLeung
    @DeclanLeung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42

    香港習慣分開衣着、着火、睡着、着陸;以及顯著、著作,但台灣卻把它們全部統一寫成「著」。明明不同音不同意思容易區分,但台灣卻彷彿用了中国简化汉字的其中一個簡化原則假借字來廢掉「着」字,作為在香港成長的我覺得不解。

    • @MrKenny74100
      @MrKenny7410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3

      這就是廣東話的奧妙,所以我哋明白做字的意思會好啲!

    • @shanman1297
      @shanman129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有著同箸之分。

    • @peterlui7979
      @peterlui797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8

      古時只有「著」字,包含了現代「著」和「着」的意義。但當「着」字出現後,二字慢慢分工。不明白台灣當初做中文字符集時想什麽。此外,台灣經常把「沈」當「沉」用,情況跟「著」和「着」一樣。此外,還有些人堅持用「游」不用「遊」,用「布」不用「佈」。

    • @user-ps8me1uf1z
      @user-ps8me1uf1z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點解係打到另外嗰個著字嘅?

    • @ulysseslee9541
      @ulysseslee954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0

      @@peterlui7979 沉及沈, 「游-遊」 在香港一定要並存,
      因為沈 及游是有用作姓氏
      我就未見過 香港有人姓「沉」及「遊」🤣

  • @ninwacheung
    @ninwacheung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

    以往中文科「穿着」及「內裏」兩個字喺會印呢個「着」及「裏」,所以作文或手寫都會用「着」及「裏」嚟書寫,但電腦打字出現後,「着」及「裏」好難打出嚟,跟住就用咗「著」及「裡」嚟替代,呢兩隻字日文其實仍會用,但竟然用中文嘅台灣同香港因電腦字出現後改變咗寫法,其實我覺得唔太啱,不過大家已習慣咗呢種做法,無計🙁。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而家基本上已經冇咗香港字呢個問題,電腦同電話啲字庫都出得好齊
      反而硬傷係如果打速成嘅話,呢啲香港字都排得比較後,啲人喺頭一兩版搵到個台式寫法就慣咗直接揀
      甚至而家新一代更加多係打拼音,輸入法廠商未必有將啲香港字對應哂拼音,又變咗另一種打唔到

    • @Dabbay23
      @Dabbay2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我電腦都仲會咁打😂

    • @WhatEver-10292
      @WhatEver-1029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chungcf2006唔知係咪打得多,我而家速成打卜女就有個裏字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WhatEver-10292 新一代輸入法會識跟據用家用字頻率,改變候選字表嘅排序
      但20年前仲係Windows XP年代,個候選字表排序係固定嘅,啲香港字就會擺喺尾段
      btw固定排序嘅年代,好多速成友都已經記哂咩字喺第幾版第幾個,佢哋打常用字速度不比打倉頡慢🤭
      但而家智能排序,反而要check多幾次有冇唔覺意打錯字

    • @MrKiar1611
      @MrKiar1611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chungcf2006 灰, 我淨係識速成

  • @xkevinxleex
    @xkevinxleex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平時睇開片一到vpn廣告都會飛,但由你呢把聲講我又覺得幾好聽咁聽晒

  • @nigellusiuvenis7190
    @nigellusiuvenis7190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感謝創作者,真的好有心

  • @martinau1
    @martinau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

    加上很多港式減筆字(不是簡體字),小時候跟着大人寫,但在學校習作用了會被老師罸,出來工作後解除了限制,又為趕時間也用上很多地道的減筆字,加加埋埋現在也搞不清楚那些才是正體,反正看得通就算了。

  • @bensonngan8437
    @bensonngan843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正、希望繼續有香港文字嘅題目

  • @vi0letpoon
    @vi0letpoo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0後仍然想用繁體中文揮手區!感謝你製作呢條片

  • @biowan
    @biowa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呢一集做得非常好!雖然係比平時嘅影片長咗啲,不過做出嚟嘅效果十分之好而且唔覺得悶,所以唔會覺得十分場,反而覺得眨下眼就睇完。本人嚟講如果有一個特別嘅項目可以深入啲講做加長版至45分鐘都冇問題。

  • @cr-2032-ncadsr
    @cr-2032-ncadsr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漢字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厲害

  • @user-dx6hi9me8u
    @user-dx6hi9me8u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希望呢個話題可以做多幾集

  • @WitLau
    @WitLa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This segment is amazing and so enriching of the Hong Kong - Cantonese - Chinese education! Encore for second segment!

  • @user-jd3kl9bf3c
    @user-jd3kl9bf3c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非常喜欢这节目 作为广东人 太喜欢香港的文字文化了

  • @ms8142
    @ms814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0

    我覺得香港嘅繁體字應該可以叫做「傳統字」,在打機時有得選擇語言,通常都係區分為Simplified Chinese (簡體字)同埋Traditional Chinese (繁體字),由英文嘅翻譯都睇得出繁體字或者正體字才是真正中文文字的傳統。

    • @bettyleung6305
      @bettyleung630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

      簡體字完全失去字後的故事或字所表明的事物及人,簡單來說完全失去原有的"字意"!

    • @peterlui7979
      @peterlui797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bettyleung6305 所以咪畀人笑「愛無心」囉。

    • @k0ch1a
      @k0ch1a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

      支持說傳統字或原型字
      有人簡化了字不代表原來的“變繁雜”
      稱繁體字是在以簡體為中心

    • @aczbdk
      @aczbdk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

      支持正體字,將正體字叫成“繁體字”都係攪殘體字個班人亂攪出來

    • @llin2188
      @llin218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

      "繁"相對於"簡",表面上只是說筆畫多少,卻暗含褒貶之意,而這種褒貶是有隱含的扭曲性的。不如說"傳統"來相對於"簡化",這既較準確表達了不同字體所代表的意義,又無政治爭議。與其說"繁體字",不如說"傳統字"。

  • @silently.nameless
    @silently.nameles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3

    在裏面說的第二種,應該是指隸定字。隸定的出現是因爲隷變不存古,沒有了原本的字形。隸定就是把古字轉寫成隷書、楷書。例如把「春」寫成「萅」,見說文:「得時艸生也。屯字象艸木之初生。屯亦聲。會意兼形聲」,還有以區分「秦」字的頂。還有「雪」寫成「䨮」、「徒」寫成「𨑡」、「得」寫成「𢔶」等

    • @wm8190
      @wm819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

      你個“徒”同“得”寫成嗰兩個字我部電話已經load唔到,變咗方形交叉😂

    • @nepusagi
      @nepusagi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wm8190一樣 我呢度都load唔到 直接變成“?”😂😂😂

    • @missus_chan
      @missus_cha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wm8190 「徒」:「辵土」。「得」:「彳見寸」。

    • @missus_chan
      @missus_cha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如果香港人而家仲寫緊古字,「春、秦…」等呢啲簡化過嘅寫法可能會俾人話係殘體字

    • @silently.nameless
      @silently.nameles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missus_chan 簡化是一定既,為了書寫方便,但就係要睇點樣簡化,是否合理,是否保留原意。簡化也不是近代的產物,是古來有之。而很多字是早到戰國時就簡化了,比如「灋」簡化成「法」,還有訛變的,如「矦」變成「候」。

  • @user-gi2zr6mu8d
    @user-gi2zr6mu8d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很優質的頻道

  • @plam7255
    @plam725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多謝分享❤很喜歡今集內容支持你呀👍🏻

  • @naomionesega
    @naomionesega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5

    着字同裏字自從現代嘅倉頡字庫有返之後我都堅持用返
    不過以前真係焗住用

    • @egaskrad
      @egaskrad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請教下,請問着字點打?T*A 或 C*A 都見唔到?

    • @gemiLin236
      @gemiLin23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egaskrad 速成: 着>TU (按空白鍵6次的第3個)

    • @takfuchiu9075
      @takfuchiu907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倉頡碼:廿手月山

    • @egaskrad
      @egaskrad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gemiLin236 着:廿手月山
      感謝。

    • @egaskrad
      @egaskrad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gemiLin236 證明我都很久沒有寫這個字,日和目都沒弄清楚。

  • @KFCheung-xj6gs
    @KFCheung-xj6g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

    中文字真係博大精深。經你咁講我都怕自己用錯異體字俾人笑😂

    • @wingsumng2420
      @wingsumng242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本人也是怕自己用詞不當被人侮辱,甚或被標籤為精神分裂患者。

    • @KFCheung-xj6gs
      @KFCheung-xj6g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wingsumng2420 曾經入過一個大陸嘅wechat群組。用繁體字俾人講係漢奸。。。

  • @kklbybhg2333
    @kklbybhg2333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謝謝你的分享,讓人長知識,當中香港的歷史相片也很喜歡,那些霓虹招牌實在令人懷念⋯

  • @alexkkmkimo
    @alexkkmkimo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今期做得非常好,比平常嘅好好更好。
    「正體」我記憶所及係馬英九提出(個人記憶,極可能出錯),
    過去以「繁體」、「簡體」區分過去慣用嘅楷書體與49年後創造嘅簡書體。
    用途單一:就計筆劃。
    但將「繁體」改稱「正體」,就有喺文化上爭千秋嘅含意,有政治上「文統」大陸嘅峰芒。
    所以,幾個字就可以爭千秋,因為幾個字就可以決定大家嘅習慣,當習慣越嚟傾越向某一方時,生活、工作、法律、行政就會跟住改變
    例如:到底用「電腦」定「計算機」?HardDisk應該係「硬碟」定「硬盤」?

  • @leo780712
    @leo78071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前端工程師大都知道... zh-HK, zh-TW, zh-CN的處理很特例阿 XD
    這在有些製作中文字幕的YT影片也可以留意到, 中文(台灣)或是中文(香港)會是不同的字幕檔案.

  • @keithli2006
    @keithli200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麵著裡,麪着裏 又真係喎,習慣左唔會打後面個3個

  • @himorning3974
    @himorning397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有知識有深度!支持

  • @ambrose899
    @ambrose89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文化歷史結合,內容主題收納得好吸引

  • @sio2ch.168
    @sio2ch.16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其實電腦字而家都有地區性分別,可以參考下Google出嘅Noto CJK字體,佢2.0版打後漢字已經有香港版、台灣正體、大陸GB版、日本版、同韓國版,可以見到好多細節分別。
    最有趣係之前留意到香港人最常用嘅八達通卡,logo個通字係用日本漢字寫法,舊卡面就用台灣正體,新卡面同app就用香港版,可能係當時設計師都冇諗咁多 😅

  • @donnayong6269
    @donnayong626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原來有這麼多異體字,怪不得之前和台灣朋友討論時發現我們有很多漢字寫法不一樣😂

  • @kelvin18293612
    @kelvin1829361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好正今集,連廣告都正

  • @porsupuestostudio8323
    @porsupuestostudio8323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謝謝! 長知識了。文字是為了方便溝通,所以繁體也好,簡體也好,正體也好,最重要是大家都能看懂,所以統一它也是必須的。

  • @justinlu5479
    @justinlu547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 @SherlyHOSHERLY-wg4mj
    @SherlyHOSHERLY-wg4mj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8:42雞湯混沌,現煮現賣,好笑

    • @dola9786
      @dola978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雞湯混沌係咩嚟㗎🤣

    • @nexvia_yin
      @nexvia_yi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暗黑料理😂

  • @wonmaki
    @wonmaki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個人色彩濃厚的知識科普,謝謝!

  • @Adrian-kr5kx
    @Adrian-kr5kx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好鍾意語言系列!

  • @kingzhang7
    @kingzhang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color = colour, organise = organize, the same situation happened everywhere😅

  • @JNJN7686
    @JNJN768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我是新加坡人,谢谢视频讲解🙏
    希望香港能够继续保留原有文字书写👍

    • @user-lu6lz6rc7z
      @user-lu6lz6rc7z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何以中国?大家都不用中国字,大可以恢复一下大秦前各国文字,也不多,也就是几十种文字罢了,相争相伐吧,有一点是肯定的,以我大吴实力,图几轮香港不成问题

  • @cherryHKger
    @cherryHKger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非常用心製作👍🏼

  • @shufuck
    @shufuck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覺得影片開頭就說錯了
    這知識怎麼會無用!!文字、語言是了解一個地方文化非常實用且真實的管道,感謝分享!

  • @blackhaukhk
    @blackhaukhk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原來是這樣!!!!!!
    難怪有些中文字我一直都打不到出來啦~~~~

  • @user-qt4ct5eq1x
    @user-qt4ct5eq1x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無論是香港的正體中文或是台灣的正體中文都很好,說實在的都比簡體字更好看,也更能看出一個字所表達的意思

  • @kjyhh
    @kjyhh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呢集研究得相当深入,👍👍👍

  • @ShizumuTsuki
    @ShizumuTsuki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挺有趣的 長知識了❤

  • @jessie1460
    @jessie146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我是台灣人,我也覺得自己使用的應該叫繁體中文而不是正體,畢竟中文字也是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下來的,誰才是最正確、最古老的寫法很多都不可考了,不應該以此稱為「正體」。
    此外,因為家裡有寫書法的習慣,所以我們家接觸異體字的頻率還是蠻高的,在幫店家設計招牌時有時候也會使用異體字去做設計,我覺得這種既不會混淆音意又有別於電腦字的寫法比較抓人眼球,有的異體字也相較於電腦字更好做設計,其實這樣的多元字型發展真的非常有趣,希望不會漸漸被人遺忘😣

  • @kmng7622
    @kmng762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

    香港也有正體字和俗體字, 你用的亦係正體字(不完全等同本體字), 正體字三個字並非台灣獨有

    • @egaskrad
      @egaskrad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俗體字?你係指香港字庫果的?比用咁樣、乜野…

    • @user-gs1vp6tj9q
      @user-gs1vp6tj9q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臺灣

  • @cambridgehkers
    @cambridgehker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超有心機,長知識!!!

  • @chanperry6871
    @chanperry687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這集小弟我獲益良多,謝謝!

  • @imlidondon
    @imlidondo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

    台灣人here
    是覺得台灣有統一是好事 但使用異體字台灣也能接受
    甚至還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 @user-ry9xh5do9p
      @user-ry9xh5do9p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其實電腦網路才真的是關鍵,就算統一也是要靠電腦網路去普及,以前那有可能去教育部網站查詢某個字怎麼寫?

  • @user-wm4yz9dn8g
    @user-wm4yz9dn8g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高」字好似都睇到過咁樣寫法嘅:「髙」

  • @kplusdesign2323
    @kplusdesign232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很有深度的影片❤

  • @ivanhung2638
    @ivanhung263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很好的一段片 遠超預期

  • @jessicalynn835
    @jessicalynn835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我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港澳台日韩越正体字对照表” 超恐怖!有计算机造字处理方面工作经验的朋友们应该可以感同身受

  • @chuniithojacky2713
    @chuniithojacky2713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台和臺根本不能用異音說,而「台」代「臺」完全是俗字借用,字形字義上統統沒聮繫。這種俗字替代,在文字學上視爲同音假借更妥當

  • @asterng5008
    @asterng500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今集好精彩。辛苦哂。

  • @travisscherzer5489
    @travisscherzer548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真的是個很意思的主題!難怪我從小一直覺得香港用的漢字怎麼那麼奇怪,但後來又覺得,那就是香港的特色呀!

  • @lunang43420
    @lunang4342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做過設計招牌嘅人士表示:
    有好多招牌嘅異體字其實唔係寫嗰個嘅問題 而係字型嘅問題
    好似個樓字同麵字甚至到慈字 而家我地電腦電話係預設用明體
    但當你將個字型變做隸書、楷書等等 個寫法就會自動變左

  • @SunnieWoo
    @SunnieWoo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0

    呢一集非常之有意思👍🏼👍🏼
    我都認為「繁體字」「繁體中文」比較合適,繁體vs簡體比較make sense 😊
    「正體中文」嘅意指太過廣泛。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

      叫「正體」感覺上只係另一種政治正確

    • @barrylo4214
      @barrylo421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chungcf2006馬列共產主義就乜都要講集體、統一,不容個人多元化,樣樣都只有一個係正確,正體字呢個詞語都係呢種思維。

    • @xyes
      @xye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呢个伪命题一直困扰住响台湾嘅朋友。

    • @kmng7622
      @kmng762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你是中共眼中最理想的人民

    • @kmng7622
      @kmng7622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chungcf2006 你恐怕是左膠一名, 勸你面對現實, 先了解中共 (無時無刻不在做思想上的侵略工作, 讀過一點老毛和老鄧文章便知, 其毒無比) 再做好人吧

  • @graphitation
    @graphitation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睇得我津津有味,多謝你!

  • @user-dh1pk1nl2t
    @user-dh1pk1nl2t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这个制作太专业了,佩服❤

  • @enjoylifes
    @enjoylifes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5

    說話與文字都是溝通的工具,如果沒有法律文件上的問題,
    覺得就目前日常的用法"繁"、"異"體字共存的方式是最好的,
    因為同字義,但不同的寫法,在書寫時會發揮字體的美感與特色。
    另外,在臺灣日常裡,還有一些日造或日式漢字,看得懂就好!

    • @user-rw3qb7vr4w
      @user-rw3qb7vr4w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除了法律文件以外,身分證明文件剛領到時也要多留意是否有被打錯成異體字
      朋友有發生過在換發新版身分證時,姓氏黃被打成黄,連帶在銀行開戶時用字也是錯的,最終影響到十幾年後父母過世時他無法分遺產的窘境⋯

  • @seraphlai9664
    @seraphlai966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也該介紹日本對異體字的保留,有很多字是台港已經找不到,但在日本的地名/姓氏/印刷字體中仍可以發現的。

    • @dintadoba4808
      @dintadoba480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大陆人但用微信跟聊天喜歡用各種字體,比如「團/团」用日文的「団」,「實/实」用「実」,「應/应」用「応」;橫竪版重文用香港的,比如「峰」用「峯」,「略」用「畧」,「衆」用「眾」等,有時候甚至會用特殊異體字,比如「國/国」用「囻/囯」對稱字代替比如「少」打成「尐」「片」打成「爿」等打字很累但很有趣

    • @felixpon7204
      @felixpon7204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那些多數係日製漢字

  • @Purple_haired_cleric
    @Purple_haired_cleric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好有趣!開頭都無為意,不過一講開群vs羣就恍然大悟。🤯

  • @orlqw1984
    @orlqw198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條片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