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环保决定 让每一天都是环境日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9 фев 2025
  • 环保成本高!很麻烦!在新加坡施行“环保生活”,真的很困难吗今天是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随实习记者佳乐一起,了解一天内的13个小举措如何为环保做贡献。bit.ly/3GF7Rgx
    ---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Telegram频道,点击 t.me/zaobaosg 订阅zaobao.sg新闻频道!
    关注我们 Follow us:
    zaobao.sg FB: / zaobaosg
    zaobao.sg Twitter: / zaobaosgzaobao.sg
    Instagram: / zaobaosg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5

  • @teyhoonboon5853
    @teyhoonboon5853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环保并不难作,天天环保,习惯成自然,地球就有救了。

  • @大海-w2n
    @大海-w2n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中华传统文化】
    《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老子(李耳)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 @magicalwalnut6344
    @magicalwalnut6344 Год назад

    indeed

  • @大海-w2n
    @大海-w2n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中华传统文化】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解释翻译:佚名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文化,马上去求得知识的人。”
    这一章是劝勉人好学的,所以孔子他评论自己,实际上都是为了劝勉别人,这是循循善诱,是孔子的慈悲。
    孔子是说他自己,给你做个榜样,我是这样好学的,我不是『生而知之』,我的根性并不是非常好,我只是好学。你听了,你就有振作、效法的这种榜样,这是一种善诱。
    孔子讲我非生而知之,不是天生就知道事理。
    圣人是把宇宙万事万理都搞得清清楚楚,都知道了,没有一样不知,而无所不知。
    孔子他曾经讲过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生而知之,这是天才,生下来他就明白了。
    第二种是学而知之,靠后天学习,逐渐逐渐的明白。
    第三种是困而知之,又不是生而知之,又不肯学习,那就会遇到很多困境,遭受很多折磨。经过了很多的苦难,他终于后来觉悟了,觉悟了他再学,也行,困而知之。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你的本善,这是你的本觉,你本来就具足无所不知的能力。
    可是现在确实有所不知,什么缘故?就是因为我们执着了所知,一执着就是障碍,这就叫所知障。本来是无所不知,现在有障碍了,有所知,这是你执着你现前的所知,就有所不知。所以圣人教我们要学无知、学无为。
    无知,你才能无所不知;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那无知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叫无知,心里不要有念头,心要空,孔子讲空空如也,这才能够智慧现前,自性本有的智慧就现前了。
    只要一发生事情,他立刻照见,立即明了,是这样去知的。
    证得了这个境界,无知和无所不知是一不是二,无知是讲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一不是二。就是事物来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了,那就是后得智;事物不在了,没有事的时候,你就无知,心里头一个念头都不生,那就是无知。这跟镜子一样,镜子照物,物体不在的时候,镜子没东西照,空空如也,这就叫无知;物体一来,它马上照得清清楚楚,这叫无所不知。
      所以古人教我们用心如镜,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见,不要用妄想、用分别、用执着。我们凡夫,事物没有来,去想、去预计、去推测,都是妄想分别。
    完了事物来了,还陷在原来的妄想当中,所以对事物的观察又不能细致,不能照见;事物离开了,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留下这个印象是成为了业习种子,这全都障碍了我们的真知、我们的智慧。
    如果是生而知之的,他不用学,天生他就有这个能力,中国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可以算得上是生而知之的。你看,他什么东西都没学,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听五祖讲了《金刚经》,他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祖师了,就是跟佛一样无所不知,他不用学的。
    「孔子谦以同物」,他示现学而知之的样子,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两样,我们都不是生而知之的,都不是那个利根性。
    六祖惠能大师,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史只有他唯一一人,生而知之。
    孔子他示现的是我们能学的,这是他谦虚。
    谦虚实际上是慈悲,如果示现的境界太高,那我们只能望而生畏,现在他也是示现我并不是生而知之,跟你们一样。
    所以「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所以他讲我所知道的,这个知当领悟来讲、来解。
    我所领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不是我天生就知道,是靠后天的修持学习。
    这是示现让我们能够学习,「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这孔子自己说,我既然不是生而知之,那现在为什么我有所知?这正是因为我好古人之道,好古就是好古人之道。
    这个话夫子至少讲了两遍,他在另一章《论语》里面也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是爱好、仰慕,孔子爱好、仰慕古圣先贤之道,所以努力的学习。
    「疾速以求知之也」,疾速就是敏以求之也。敏是疾速的意思。
    为什么疾速?说明他求知欲旺盛。他学得很用心、很快速,这是因为他志向立起来了,他真想成圣人,志在圣贤,他是真的,不是搞假的。他老实就告诉你,我是这么成就的,激励大家好学。
    释迦牟尼佛也是通过长期好学得来的,无量劫的修持才有成佛的成就。
    那我们问问自己到底修了多久了?
    为什么现在还不成就?
    那是因为你还不肯放下无明,烦恼,执著,只要你肯放下一切,烦恼即菩提。
    只要你放下娑婆世界的一切妄想,执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也就能成佛了。
    大家如果能够信得及,发大愿,念得真实紧密。能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在过去生中,修行所得的善根福德,这一生你能相信,你能发愿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但是现在这次遇到这个法门最重要的,你得真干,真精进,你要真放下,那就能如你所愿。南无阿弥陀佛🙏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论语,述而第七

  • @大海-w2n
    @大海-w2n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中华传统文化】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翻译:佚名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这是讲夫子的四门教育,『文、行、忠、信』这四科。
    根据《雪公讲要》,他引《皇疏》,皇侃的《论语义疏》说到,「李充曰」,他又引李充的话,「其典籍辞义谓之文」。
    什么叫文?典籍,经典里头这些言辞、这些义理,就叫文。
    「孝悌恭睦谓之行」,行是行为,经典所载的这些义理你要落实到行为上,叫孝悌恭睦,恭是恭敬,睦是和睦。
    「为人臣则忠」,忠是讲做人臣子要尽忠。
    「与朋友交则信」,跟朋友交往讲究信义。
    所以这里行是孝悌,后面又讲忠信,孝悌忠信都是指行,是德行,八德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文、行、忠、信,属于教育最基础的,最先要教的。
    「故以文发其蒙」,蒙是童蒙,还没学,这个蒙不一定就年龄上讲是对小孩,当然小孩也是蒙,现在我们大人也没学过,也属于蒙,现在从头开始学。
    怎么学?先学经典,学文。
    「行以积其德」,学了之后,关键要去力行,就是修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要落实八德。
    「忠以立其节」,忠是忠心,你看心上有个中字,就是心不偏不倚,尽自己本分。
    朱子解释忠字,叫「尽己之谓忠」,就是尽心尽力,心真诚、恭敬,这都是指忠。
    立其节,节是他的节操,靠忠字立起来。
    「信以全其终」,全其终就是保全所学的、所行的忠义的这些德行,一直终身不改变,这叫信。
    这样解释文行忠信,他是分开四个方面来讲。
    四科是什么?
    第一是德行
    第二是言语
    第三是政事
    第四是文学
    这是孔门四科,教育的四个项目。
    它的排列:
    第一是排德行,第二言语,第三政事,政事是你学一门技艺可以为国家、为人民效力,最后才讲学文,所以文为后。
    文、行、忠、信,讲到忠信就很简约,非常集中的讲德行。
      你看夫子他强调,要成就圣人,基础就在忠信。忠信是品德,这是成圣人的基础,这是根,根在忠信。
    但是光有根还不够,还要加上好学。
    其它人没有孔子好学,所以没办法像孔子一样成为圣人。
    孔子成为圣人了,因为他有忠信的根,而且能好学。
    好学学什么?学文、学经典,而且学了之后能行,所以文和行是讲他好学,忠信是讲他德的根,这我们就比较明了了。
    这是孔子四教,也就是要扎根教育,加上一门深入,要好学。
      后面四科讲的「以文为后,自本而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就像一棵树,根本它要深厚,枝末才能繁茂。什么是根本?德行是根本,也就是说那三个根要扎得牢,你这棵树才有繁茂的枝叶花果。
      《朱子集注》里面引程子的话,程颐先生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他把这四教串起来讲就很好。
    说夫子教人什么?
    以学文和修行而已,学文是解门,修行是行门,解行并重。
    清凉国师在《华严经注疏》里面他讲到信、解、行、证,这是修学的四个方面,也是四教,实际上就是讲学文和修行两个方面。
    信解是学文,学了文之后,经典我们学了,就能信了、能解了,理解了。
    这个很重要,这是如同我们的眼目一样,我们有眼睛看清方向、看清路了。
    然后行证,这就是修行,行是修行,证是证果,证果是你走到目的地。
    所以我们有眼睛看路,两条腿还得走路。
    只看不走,达不到目的地;如果只走不看,那很容易走歪。
    所以学文和修行并重,缺一不可的。
    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就是用这个方法,着重在经典的研习,我们不是搞盲修瞎练。
    如果离开经典,自己在那里干,那是盲修瞎练。
    我们一定要依经典,但是同时重力行。
    心存忠信,「忠信,本也」,这是根本,所学的、所行的都是忠信的展开,这是一个根本,就像一棵树,那个根本在这里,它从这里长出来的树,枝叶可以很繁茂,但是都不离根本。
    这是讲到四教,四教跟后面讲到的四科相对应,并不矛盾。虽然顺序有调过来了,这个文在四教里是第一,四科那个文是放最后,但是这个侧重不一样,放在第一,说明学习经典的重要,不学经典,光在那行,行到最后走偏路了,「任己见,昧理真」。
    四科讲的那个文学,是我们所行的要对照经典,各有侧重,都很好。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详细内容,请看:
    注释出处[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