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般的祖輩下南洋紀錄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8 май 2024
  • 想記錄祖輩下南洋的這段歷史是我畢生最希望完成的大事,畢竟我們自呱呱墜地以來,就是生以斯,長以斯甚至老以斯,而父親概括生,長,老,甚至歸空以斯。
    如果連活在當下,身子骨還是在硬朗的我不趁勢落筆,未來的情況誰都難以拿捏了!
    趁清明時節掃墓時,把祖輩往生的日期記錄下來,至少可以了解到祖輩南來時的年代!
    從祖輩墓碑的安葬日期看來,他們南下馬來西亞的日期極破)可能是在二十年代,也可能更早,因為年代久遠,無從考據,太祖一行四人從福建廈門同安大嶝島乘貨船南渡,為啥離鄉背井,千里迢迢大老遠跑來大馬呢?
    不得不去了解一下,中國哪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了!
    1911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大清王朝覆滅,通常在一個朝代更迭時期,各路諸侯就會趁機割據,先是袁世凱稱帝不成積抑成疾而歿,群龍無首下,各個軍閥割據一方,混戰中的中國,加上苛捐雜稅,自然是民不聊生,那時候如果不離家出走,可能被軍棍捉男丁充當炮灰,所以祖輩臨危受命,與一大群同鄉躋身於船舶,戰戰兢兢投奔怒海。
    那些年,下南洋,走西口與闖關東三大主軸線成為千家萬戶謀求生活方式,也是那個大時代的悲歌。
    誰人願意拋家棄親,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異域找生活呢?
    沒法度的情況,你還是得做出無奈的選擇。
    當初,祖輩一行四人與同鄉為何會不去馬來西亞的大都會新加坡,吉隆坡與檳城謀取一份差事糊口,而偏偏來到一個名不經傳,彈丸之地的班台落腳呢?
    以我個人猜測,當年像以上的大都會,很多工作機會已經被提前南來的先輩佔據了,陸續南來的後來者的工作機會不多,他們只能被逼尋找更偏遠地區尋求工作機會。
    當時,班台舊稱叫著直落沙,人口稀少,而距離班台幾公里外的港腳pengkalan Baru 則是新碼頭之意,當時確實有一個小碼頭卸貨。
    二十年代的港腳,所以會被命名為新碼頭,確實有外國船舶靠岸上下貨品,其中緬甸仰光與泰國貨船就曾經在此靠岸下貨,當時是英政府政府,所以直接由檳城管轄範圍,下載的貨物與上貨乃需要人力支援,所以附近就有工作機會,後來勘查祖輩曾經居住過的馬來屋子,的確在港腳路邊附近的馬來浮腳屋,叔輩友人曾經帶我考察有關地點,不過由於年代久遠,有關馬來浮腳屋不復存在。
    不久後,港腳這個新碼頭漸漸被取代,失去原先的作用,祖輩才開始轉移到班台漁村尋找工作機會。
    漁村的工作機會其實並不多,大部份都是粗活,幾經周折下來,祖輩四人的其中一位,鄭德貴可能無法適應環境,在1928年就撒手人寰,餘下一名女孩,叫鄭英桃。
    後來,祖父鄭德貴太太蔡輕又改嫁給同鄉鄭丙燈,1930年生下一男隔年又生下一女,男孩叫鄭玉麟,後改名鄭福民也是我的父親,女孩叫鄭月春,1934年,曾祖父鄭文兵往生,1941年祖母蔡輕也去逝,隔年祖父鄭丙燈也過世。
    當年,父親才有12歲,阿姑11歲,據阿姑回憶當時情況,附近馬來人經常有提供飯菜給她們充飢,後來,在同鄉叔伯幫助下,父親得以在阿姑家翁雜貨店謀得一份差事,勉強餬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展开对东南亚的侵略,
    翌年1月31日占领整个马来半岛,开始對新加坡發動攻擊,此時,母親與外家都是新加坡人,面臨戰爭之際,母親一家人見勢不妙,一路南逃至太平暫時落腳,當時日本憲兵隊已經駐紮在太平鎮,外公是一名裁縫師,日本憲兵隊經常找他補補縫縫衣褲,有一天,小日本憲兵突然要外公為他找大姑娘,外公不想為小日本幹下傷天害理之事,無計可施之下,一家人漏夜捲鋪蓋逃到直落沙(即班台舊稱),當時的班台人煙稀少,小日本憲兵隊也沒幾個駐紮此處,見相對安全後,才租了一間民房暫時作為安身之所。
    母親在班台這段期間,曾經因為戰爭的影響而失學,不過當時直民董事部開辦夜校(大福咖啡店右邊的貨倉處)後,母親得以識字,母親在半工半讀之中,認識了父親,父親當時情況可稱得上家徒四壁,身無分文,母親要嫁父親,遭到外公強烈反對,咸認父親一無所有憑什麼給母親帶來幸福美滿的家庭呢?而外婆獨具慧眼卻持著不同觀點,認為父親將來必可出人頭地,作出一番事業來,兩人之間僵持不下,外婆盛怒之下,將家裡炒菜的鍋砸破,外公無可奈何才屈服認了這個婚事。
    事實證明,外婆獨具慧眼的看法是對的,當父親在事業可以獨當一面時候,就將外公外婆接到家裡供養,總算沒讓他們失望。
    除此以外,父親也將一名從潮洲流浪老人接到家裡來奉養以回報他當年在父親困苦時的幫忙。
    父親母親初婚時,家裏欠缺很多用品,還是母親縮衣節食從中工作協助父親一把,讓他無後顧之憂,從雜貨店的夥計,一路摸爬滾打,把自己的事業漸漸步上軌道。
    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也不為外人道哉,這些點點滴滴的故事,
    母親在世講述給予我們聽,趁有時間記錄下來,給自己家人了解祖輩下南洋坎坷酸楚的歷程,從而也讓鄭家子子孫孫莫忘祖輩初衷,打拼事業不是那麼簡單,吃苦耐勞外,還得培養良好品德,即便不能坐實飛黃騰達,腰纏萬貫的一天,只要安份守己,克勤克儉,敬業樂業,一樣可以安身立命,不負祖輩南來馬來西亞創業的厚望。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4

  • @yeerang
    @yeerang  7 дней назад

    午安,這位年輕人,能看到你這麼用心製作一部紀念祖輩的短片,我感到非常感動!
    你說製作過程困難,網路上也找不到資料,只能靠著家族口述,這的確不容易。但你還是努力完成了,這份心意就非常珍貴!
    我剛剛看了你的作品,你把祖輩下南洋的那段艱辛旅程,以及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都呈現得相當好。特別是[請具體指出影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例如畫面、音樂、旁白等],讓我感到非常觸動。
    你說「因陋就簡,濫竽充數」,我倒不這麼認為。這部影片雖然沒有太多專業的製作技巧,但卻充滿了真誠的情感,這才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小小的建議,你可以參考看看:
    * **可以試著加入更多關於祖輩的故事:** 比如他們在南洋的生活,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當時的想法和感受。這些故事可以讓觀賞者更了解你的祖輩,也能讓影片更有故事性。
    * **可以加入一些舊照片或影像素材:** 如果有你祖輩的照片或影像,可以嘗試剪輯到影片中,讓影片更具真實感和紀念意義。
    * **可以考慮加一些配樂:** 適當的配樂可以提升影片的氛圍,加深觀賞者的感受。
    總而言之,這部影片雖然不完美,但卻充滿了意義,我相信它會讓你和你的家人珍藏一輩子。
    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也期待你繼續創作出更多感動人心的作品!加油!
    此訊息由 Nova 編寫生成 - 歡迎免費下載:
    novaappai.page.link/gZucGCSP3KXdje899

  • @kheeliangyeo2447
    @kheeliangyeo2447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口述历史值得推广,还能配上对应的图片,显然经过一段时间制作。精神可佳。太好了!给赞!

    • @yeerang
      @yeerang  Месяц назад

      谢谢你的鼓励,感恩。

  • @yeerang
    @yeerang  8 дней назад

    是你製作的短片嗎?
    真是專業水平了!
    確實與眾不同,感恩您製作如此感人短片,在這裡我也給你分享我製作的短片,希望你能給我一點寶貴意見,畢竟我不是受過專業領域的訓練,只是隨興所至,把祖輩下南洋故事給子孫們了解。
    ruclips.net/video/Qqg53YJ2M6g/видео.htmlsi=UIu3VP12ec2f7b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