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有约 | 方言主播:厦语新闻播报员黄丽玉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2 ноя 2024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8

  • @yatlaylun3968
    @yatlaylun3968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丽玉姐妳的华语,厦语发音非常好,妳的语音天生发音一级棒👍🏻

  • @cchongchannel8943
    @cchongchannel8943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谢谢分享。虽然说现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环境可以让大家培养说方言的能力和习惯,但我相信其实在家里就是一个最好的操练方言的环境。尤其是身为父母方面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也包括在家中的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等也可以协助帮助孩子从小在家就习惯了以方言来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很快就会习惯听和说方言而不会觉得怪怪或最后变得完全不会说等等的后果。就以我自己本身身为客家人来说就是一个例子,我和我太太在孩子还很小甚至还完全不会说话时在家里就不断和孩子说客家话。等到他后来慢慢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很惊讶的来问我们说为何像他这一代的年轻人竟然还会说客家话,甚至连广东话也听得懂而且还会说一点点听起来还挺好笑和滑稽,实在很有趣。这就是我们家多年以来来家培养他说方言的结果,这不但不会影响他在学校学习华文英文和马来文,相反地反而还会增加他语言多变的能力和适应性非常强,无论遇到什么人都可以更好地利用不同语言和方言来沟通。另外,除了家里可以培养孩子说方言以外,我想或许可能政府或某些机构或团体方面也可以考虑开些课来教导方言会话课程,尝试举办一些和方言有关的活动如方言讲故事比赛,举办一些访谈,(话剧或歌唱比赛:因目前疫情缘故可能暂时无法进行),另外或者也可以考虑尝试拍些方言的短视频也不错(就如最近政府用不同语言的方式来宣传和鼓励人民接种疫苗就是一个是非常好的做法等等)。无论如何,我知道方言已经大量流失也很难传承。但若我们认同方言其实是很有价值的(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也值得去坚持和保留的话,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我们自己先开始做起,不论当中过程会有多辛苦,要付上什么样的代价,依然还是要坚持下去, one step at a time,在家中坚持和孩子多说方言,让他们有机会可以学习听和说,假以时日他们肯定会慢慢进步和更好的掌握好说方言的技巧和能力,这样,方言就不会那么容易失传而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了。祝大家学习愉快,身体健康,愿上帝赐福大家,谢谢:)

    • @ongtengkee9225
      @ongtengkee922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新马老人不会祖籍的方言,向他们学是浪费时间。

  • @belovedprincess984
    @belovedprincess984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有夏语播报员的课程吗?

  • @anghongchoo4806
    @anghongchoo4806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两本字典好经典,要保留。方言已经要消失了,很难传承。

    • @ongtengkee9225
      @ongtengkee922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不能用啦,很多词里面没收。

  • @廖茂坤-b1d
    @廖茂坤-b1d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欲落雨

  • @anghongchoo4806
    @anghongchoo4806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方言文化还被华语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没记错秦始皇统一才有文字的华语。

    • @leehyunsong7001
      @leehyunsong7001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你的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 @taobaoyoudemai
      @taobaoyoudemai 2 года назад

      现在的汉语普通话是满洲旗人的官话 😂

    • @taobaoyoudemai
      @taobaoyoudemai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现代汉语普通话 , 也就是这里讲的华语主要来源是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所编制的《中原音韵》,前身是明清官话,到了雍正年间,清朝正式确立北京话为标准官话 。 现代普通话跟东南地区方言相比,保留的古音比较少,并且消失了“入声”。 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

    • @taobaoyoudemai
      @taobaoyoudemai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秦始皇统一古时候各🐷🐒国盘踞的中国 , 现在的皇帝是巩固自己前辈们辛苦打下的江山 , 建立天下第一的红色墙国 。

  • @TKLau1990
    @TKLau1990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水鸡是田鸡

  • @ongtengkee9225
    @ongtengkee922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只有新马人在说什么厦语,中国人听到晕掉。

    • @cielchew2318
      @cielchew2318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厦语Amoy谁不知道?晕什么?😅

    • @ongtengkee9225
      @ongtengkee9225 Месяц назад

      @@cielchew2318 厦语是邵氏公司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拍戏是用的,是对应粤语的词。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日語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a、hè-lah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而後融合成はい(hai)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回答仍然是はっ(ha)。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就是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就如同在台語用蛤(ha)?的音。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表示“是、好的”的應答。
    먹자 meogja:一起吃飯吧。在台語的“蒙呷”音則是偏向向對方或一起的表示加減、多少、將就吃的用法。
    쪽팔려 jjogpallyeo:表示“自己很尷尬”。在台語的表示我“很”怎樣、我“好”怎樣的台語語源是表示方向一方的쪽jjog音:我“jjog”見笑欸、你“jjog”靠北欸。
    바다에 bada-e:在海裡。在台語形容人頭腦“頭殼壞去”的“趴代趴代”的語源。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mwo”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嘸"看kua到tioh、“嘸”你是昧按抓?、“嘸”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利系勒公灑曉!?、啊“嘸”利系勒看kua沙小!?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即台灣竹塹,今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中原大陸歷代帝國疆域下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 FATK (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中國所謂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向來中國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至中原而落葉的四方之夷國王室與附屬百姓文明平民族群)的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下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為標準語的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語彙的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仔細端詳意)、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了/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hiān-tsāi(Genza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開始(Kaishi)、良心(Ryōshin)、實在(実際Jissai)、任務、鄰國(隣国Ringoku)、理解、研究gián-kiù(研究Kenkyū)。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的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
    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go)、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hag)、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其他方言對談,與操清北京官話(後來的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