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夫妻之間的緣分,來之不易,請好好珍惜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5 янв 2025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7

  • @timegallery854
    @timegallery854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說的不錯, 緣份是很重要, 但善緣雖有, 孼緣更多, 來討債的相當恐佈

  • @欣怡-z7z
    @欣怡-z7z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感謝精彩分享~謝謝你辛苦的付出~

  • @黃大姊-e4p
    @黃大姊-e4p 2 года назад

    晚安🌙
    緣份天注定,有緣終會相聚🍀
    謝謝佛禪的分享👍

  • @張素演
    @張素演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既然 "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留也留不住。
    而強求是自討苦吃。那凡事就順其自然吧。

  • @如意吉祥-m1e
    @如意吉祥-m1e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一位記者觀落陰的經歷》。一句佛號具足所有的功德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他是雜誌記者,專門為他的雜誌採訪靈異事件。有一次,他所要參訪的地方,就是所謂的「觀落陰」。
    「觀落陰」就好像看電視一樣,一方面看電視,一方面還可以跟旁邊的人講話。觀落陰時雙腳不是踏在地面上,是踏在一張符咒上,眼睛用毛巾蒙起來,毛巾裡面也是用符咒把眼睛蒙住,施法的人是一般道士,就在旁邊敲木魚來持咒語。
    觀者就靜靜地坐在那裡,如果他的腦海中出現異景的話,就要告訴持咒的人,持咒的人就曉得已經進入陰間了。
    然後,他會再換持另一種咒語,把他引導到這個人所希望的境界。
    比如,他想看自己在陰間的親人,或看他的命運,所以有種種的咒語做種種的引導。
    這個年輕人二十幾歲,他去採訪時也親自當場體驗,現場大概十個人左右,沒有一個進去,只有他進得去。
    他想去找找他死去的外婆,因為他從小是外婆扶養長大的。找、找、找,在一個很偏僻、荒涼,而且很寂寞的地方,有一間間很低矮又不華麗的小房子,在其中一個房子裡面,他找到了他的外婆。祖孫難得在陰間見面,覺得很興奮,有說不完的話。
    這個道士在旁邊說:“你問外婆缺不缺錢?缺的話現在立即燒,她就能夠立即得到,不會被其它孤魂野鬼搶走。”
    他就問了外婆需不需要錢?現在可以燒給她。當他這樣問的時候,心裡靈機一動,想到既然要燒紙錢給外婆,那不如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就念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本來在那種地方是不讓人誦經持咒,也不能念其它的佛號的。
    因為誦經持咒或念佛號恐怕會干擾、障礙它的過程。他這一句佛號一念出來的時候,立刻空中出現阿彌陀佛,而且,阿彌陀佛手中抱著珠寶箱;同時,這個珠寶箱也已經在他外祖母的懷抱中了。而外祖母所穿的衣服頓時變得華貴像菩薩的衣服;相貌也變得很莊嚴,所穿的鞋子是純金的。
    他外婆把腳舉起來,讓他看到這雙鞋子像黃金般的光亮、高貴。
    他把這一事件告訴我,我就問他:“你當初念了幾句佛號?”
    他說,“只念一句。”
    我又問:“你怎麼不多念幾句?”
    他說:“沒有想到!”
    因為他不是念佛人,如果是念佛人,則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遇到什麼事情,都會不假思索地念佛,心中憶念著佛,或是口中稱念佛名,而那個時候會更加地持續念佛。但他不是念佛人,他只是因為採訪宗教的靈異事跡,所以曉得這一句名號的偉大而已。
    我們在陽間念佛,好像很平常,沒有什麼奇特的,看不到我們身上放光,也看不到阿彌陀佛顯現在空中。
    但是陰間念佛就不一樣了,陰間念佛佛力出現,而且陰間的人一聽到,或者是一念出,相貌立即轉變。
    因為一般人福報和智慧都是不足的,念佛會增加福德和智慧,尤其是在陰間念佛,相貌會立刻改變。這當然是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把功德累積在這一句名號,假若我們一生中要以自己修行,累積種種的善事功德,再怎麼修都不及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因為這一句名號是萬德,是所有功德都已經成就,容納在這一句名號裡面了。
    所以,我們不論怎麼樣念佛,它本身都具足所有的功德。
    ~慧淨法師。

  • @Jingxintingwen
    @Jingxintingwen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凈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大師}開示: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壹切機之無上念佛妙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念佛的宗旨, 是生真信(即信), 發切願(即愿), 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壹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文鈔續編·復幻修大師書)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壹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于壹。(文钞续编卷上《复杨炜章居士书》)
    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谛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谛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壹切人皆依此修。(文鈔續編卷上《復張靜江居士書》)
    都攝六根,爲念佛最妙之壹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谛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爲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壹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爲第壹。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壹切衆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三編卷二《複張曙蕉居士書八》)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印光大師文鈔》
    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文鈔三編卷壹《復明性大師書》)
    十念記數念佛法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壹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壹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壹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壹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壹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壹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壹口氣為壹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壹句佛為壹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壹句佛,心知壹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壹至十,從壹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註壹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壹。"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壹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皆法菩提心,同生極樂囯。

  • @jasminli6205
    @jasminli6205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這不過是虛偽,也就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