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微長】以下是我邊聽邊打關於「評論」這個主題的想法,所以每個段落沒有特別去做銜接。對不起超過1900字了XD希望鳳梨不要懶得看我自己在做評論時會想到為什麼我會覺得它好跟不好之處,如果我的觀感跟普遍大眾不同,我會試著去理解其他人覺得好的部分。就像是麥當勞薯條,我自己對其僅有「還好」的程度,並不會像是可能部分網友說的那麼喜歡,但我也可以理解為何部分網友會這麼喜歡,畢竟剛炸好時酥脆的口感、鹽巴跟薯條混和出濃郁的香氣,的確是很棒。在認真評論其他動畫、遊戲或是其他事件我也是如此。如果是在公眾平台上所做的評論,我會先看看風向,順風我就不會打預防針或疊甲把「可以理解對方」這點提出,但如果是逆風我就會先疊甲,至少讓大部分人知道「我是理解你們觀點的,但我有自己的想法」這樣,做出一點假中立的感覺。說到評分,我記得志祺之前有聊過類似的話題,簡單來說就是方便,就像是我看動畫瘋、netflix或是google評分就可以很直覺的知道這東西好不好。但如果是我自己在評分一個東西,我就會簡單分為1~3差、4~6中等、7~9佳、10包含個人喜好的優,依照這個平台使用者的習慣、對方的時間等等,我才會去做更深入的解釋為什麼我會把這個作品排在這個分數區間。就像是google評論我就不會洋洋灑灑寫下萬字去分析這家店為什麼好吃,因為會看google評論的使用者不太會看那麼長的文章,頂多500字就是極限,但如果是在臉書或是我自己做成影片等,我就可以寫個萬字去闡述我的想法跟分析這個東西。那對我來說一個好的評論則必須包含「你個人的主觀想法,且能夠使我產生興趣」不論我是否已經接觸過這個東西。例如,最近的Re0第三季486的演講,我在滑下去看看大家的補充或是評論時,忘記看到什麼了,我只記得我因為一句簡單評論而回去再看一次486演講。舉一個我事先接觸過的例子,每次看到短影音上介紹食物影片的時候都會讓我很想吃,看到畫面上酥脆的泡芙跟輕輕擠壓就可以被擠出來的奶油,再配合旁白解說這個泡芙的味道,讓我的食慾瞬間在半夜來到最高點。我自己在即將接觸一個新東西的時候,不論是遊戲、動畫、電影還是食衣住行用品等都會先看看大眾對這個東西的評價,以及這個遊戲的缺點在哪,以方便我拉低自己的預期或是盡量去減少接觸到缺點的機會。尤其是缺點,我會重點去看,因為對我來說一個東西在缺點不明顯的情況下,可以用很多的優點去遮掉自己的缺點,但這個微小的缺點也許正是我自己的雷點也說不定。在接觸完一個東西後,如果這東西在某種程度上足以讓我動筆寫下評論或是感動到我,那我才會主動去看看這東西在網路上的評論,尋求一種認同感。(如果是感動到要寫評論不管是單純發文還是做成影片,我都會在寫得差不多後才去看評論,免得如果我直接發出風向不對被砲轟XD)但我自己不會單單從一個製作方就去預設這個作品的好壞,因為對我來說已經有太多太多翻車的例子了,動畫界近期最經典應該就是泡泡,神級陣容一字排開卻端出這坨劇情,而且這還是我在看過評論降低預期後的感受...遊戲界在近期DEI的摧殘下更是更多這種作品,所以對現在的我來說,與其從製作方去預設立場,不如等到開始後再從大眾的感受去判斷要不要去看,對我來說是比較好的。(我會衝首發的東西,本來就沒在管它評價)長篇評論VS短篇評論,會根據我現在正在做什麼事情而有所選擇,對我來說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像是我洗澡就會配個8分鐘影評、吃飯配15分鐘影評、上班配1小時Podcast、起床睡前滑個5部短影音評論。雖然我很多東西都給予一個評論,但在寫出來或是做影片出來時「評論」這件事情的自我滿足感卻很低,往往要寫到我自己覺得「完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時候我會寫到一半後突然因為各種理由對前半寫的不滿意,或是寫完後順稿時對整篇文都不滿意,做影片由於製作時間更長,更是常常發生這件事情(這就是我拖更的理由)。感覺有點陷入自己在評論自己評論的感覺,往往會為了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鑽牛角尖,最後本末倒置。關於「職業病」我自己克服的方式是透過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來讓自己寫評論時可以透過回顧自己的感受來寫。漫畫、動畫看每一集都會有一個斷點,我就會趁這時紀錄一下,遊戲則是採用直播的方式來記錄我當下的感受。電影則是會直接記在腦裡,看完才寫下(除非有太多要記錄)。最後提一下我自己對於多數人給予「主觀評論」的想法,很常時候我會看到有些人用太過直接的主觀用詞,或是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去評論一件事情,但卻不站在反對方的立場去思考這個東西,就會讓我覺得不太好,因為網路上的對立往往就是缺乏這種同理對方、站在對方立場而產生的。根據我幾次的實驗,透過疊「能理解對方的想法」這個甲,便能有效地減緩八成反對方的意見~P.S我自己認識的某位狼師兼前漫評─艾露希婭,雖然影片都算是委婉,但私底下蠻犀利的。
@@merulialife -鳳梨請看完謝謝-確實數值化的評分以推薦來說可以迅速達成效果,看過有一些玩家會在Steam評論區用數字區間來本別不同款遊戲的優劣,好比說9到10分可能是他心中認為的必玩神作,5到6分可能就相對普通這樣,如果本身玩遊戲的時間和預算沒有太多餘裕,看這樣的排行榜就能有效的做出判斷。但若是要以更偏往細節的方向去討論,使用一個固定的分數來評價也是有不足之處,像是同樣被評5分的作品,兩款遊戲所對應到的類型、取向、客群可能都大不相同,因為優缺點而加減分的理由也各自有異,這時候看起來相對客觀的評分,實際上反而難以成為最為公正的標準,當然一定也會參雜著評論者的個人主觀。所以你說在評論前先設法給予觀者正確的期待,這其實是很好的做法,畢竟就算寫評論的時候再怎麼理性,你也沒辦法控制有人不會以感性,或甚至是情緒激動的反應來閱讀。總歸來說,即使每個評論家多少都會深受完美主義所苦,也勢必會去在意起觀眾的感受,不過就像你說的,評論更多時候是為了記錄下自身最真實、最即刻的記憶,搞不好過個幾年再回頭看都未必同意當時的自己,然而沒有人可以給出完全相同的評論,也就正是評論之所以有趣的地方。
【微長】以下是我邊聽邊打關於「評論」這個主題的想法,所以每個段落沒有特別去做銜接。對不起超過1900字了XD希望鳳梨不要懶得看
我自己在做評論時會想到為什麼我會覺得它好跟不好之處,如果我的觀感跟普遍大眾不同,我會試著去理解其他人覺得好的部分。就像是麥當勞薯條,我自己對其僅有「還好」的程度,並不會像是可能部分網友說的那麼喜歡,但我也可以理解為何部分網友會這麼喜歡,畢竟剛炸好時酥脆的口感、鹽巴跟薯條混和出濃郁的香氣,的確是很棒。在認真評論其他動畫、遊戲或是其他事件我也是如此。
如果是在公眾平台上所做的評論,我會先看看風向,順風我就不會打預防針或疊甲把「可以理解對方」這點提出,但如果是逆風我就會先疊甲,至少讓大部分人知道「我是理解你們觀點的,但我有自己的想法」這樣,做出一點假中立的感覺。
說到評分,我記得志祺之前有聊過類似的話題,簡單來說就是方便,就像是我看動畫瘋、netflix或是google評分就可以很直覺的知道這東西好不好。但如果是我自己在評分一個東西,我就會簡單分為1~3差、4~6中等、7~9佳、10包含個人喜好的優,依照這個平台使用者的習慣、對方的時間等等,我才會去做更深入的解釋為什麼我會把這個作品排在這個分數區間。
就像是google評論我就不會洋洋灑灑寫下萬字去分析這家店為什麼好吃,因為會看google評論的使用者不太會看那麼長的文章,頂多500字就是極限,但如果是在臉書或是我自己做成影片等,我就可以寫個萬字去闡述我的想法跟分析這個東西。
那對我來說一個好的評論則必須包含「你個人的主觀想法,且能夠使我產生興趣」不論我是否已經接觸過這個東西。
例如,最近的Re0第三季486的演講,我在滑下去看看大家的補充或是評論時,忘記看到什麼了,我只記得我因為一句簡單評論而回去再看一次486演講。
舉一個我事先接觸過的例子,每次看到短影音上介紹食物影片的時候都會讓我很想吃,看到畫面上酥脆的泡芙跟輕輕擠壓就可以被擠出來的奶油,再配合旁白解說這個泡芙的味道,讓我的食慾瞬間在半夜來到最高點。
我自己在即將接觸一個新東西的時候,不論是遊戲、動畫、電影還是食衣住行用品等都會先看看大眾對這個東西的評價,以及這個遊戲的缺點在哪,以方便我拉低自己的預期或是盡量去減少接觸到缺點的機會。尤其是缺點,我會重點去看,因為對我來說一個東西在缺點不明顯的情況下,可以用很多的優點去遮掉自己的缺點,但這個微小的缺點也許正是我自己的雷點也說不定。
在接觸完一個東西後,如果這東西在某種程度上足以讓我動筆寫下評論或是感動到我,那我才會主動去看看這東西在網路上的評論,尋求一種認同感。(如果是感動到要寫評論不管是單純發文還是做成影片,我都會在寫得差不多後才去看評論,免得如果我直接發出風向不對被砲轟XD)
但我自己不會單單從一個製作方就去預設這個作品的好壞,因為對我來說已經有太多太多翻車的例子了,動畫界近期最經典應該就是泡泡,神級陣容一字排開卻端出這坨劇情,而且這還是我在看過評論降低預期後的感受...遊戲界在近期DEI的摧殘下更是更多這種作品,所以對現在的我來說,與其從製作方去預設立場,不如等到開始後再從大眾的感受去判斷要不要去看,對我來說是比較好的。(我會衝首發的東西,本來就沒在管它評價)
長篇評論VS短篇評論,會根據我現在正在做什麼事情而有所選擇,對我來說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像是我洗澡就會配個8分鐘影評、吃飯配15分鐘影評、上班配1小時Podcast、起床睡前滑個5部短影音評論。
雖然我很多東西都給予一個評論,但在寫出來或是做影片出來時「評論」這件事情的自我滿足感卻很低,往往要寫到我自己覺得「完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時候我會寫到一半後突然因為各種理由對前半寫的不滿意,或是寫完後順稿時對整篇文都不滿意,做影片由於製作時間更長,更是常常發生這件事情(這就是我拖更的理由)。
感覺有點陷入自己在評論自己評論的感覺,往往會為了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鑽牛角尖,最後本末倒置。
關於「職業病」我自己克服的方式是透過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來讓自己寫評論時可以透過回顧自己的感受來寫。漫畫、動畫看每一集都會有一個斷點,我就會趁這時紀錄一下,遊戲則是採用直播的方式來記錄我當下的感受。電影則是會直接記在腦裡,看完才寫下(除非有太多要記錄)。
最後提一下我自己對於多數人給予「主觀評論」的想法,很常時候我會看到有些人用太過直接的主觀用詞,或是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去評論一件事情,但卻不站在反對方的立場去思考這個東西,就會讓我覺得不太好,因為網路上的對立往往就是缺乏這種同理對方、站在對方立場而產生的。
根據我幾次的實驗,透過疊「能理解對方的想法」這個甲,便能有效地減緩八成反對方的意見~
P.S我自己認識的某位狼師兼前漫評─艾露希婭,雖然影片都算是委婉,但私底下蠻犀利的。
@@merulialife
-鳳梨請看完謝謝-
確實數值化的評分以推薦來說可以迅速達成效果,看過有一些玩家會在Steam評論區用數字區間來本別不同款遊戲的優劣,好比說9到10分可能是他心中認為的必玩神作,5到6分可能就相對普通這樣,如果本身玩遊戲的時間和預算沒有太多餘裕,看這樣的排行榜就能有效的做出判斷。
但若是要以更偏往細節的方向去討論,使用一個固定的分數來評價也是有不足之處,像是同樣被評5分的作品,兩款遊戲所對應到的類型、取向、客群可能都大不相同,因為優缺點而加減分的理由也各自有異,這時候看起來相對客觀的評分,實際上反而難以成為最為公正的標準,當然一定也會參雜著評論者的個人主觀。
所以你說在評論前先設法給予觀者正確的期待,這其實是很好的做法,畢竟就算寫評論的時候再怎麼理性,你也沒辦法控制有人不會以感性,或甚至是情緒激動的反應來閱讀。
總歸來說,即使每個評論家多少都會深受完美主義所苦,也勢必會去在意起觀眾的感受,不過就像你說的,評論更多時候是為了記錄下自身最真實、最即刻的記憶,搞不好過個幾年再回頭看都未必同意當時的自己,然而沒有人可以給出完全相同的評論,也就正是評論之所以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