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過去生生世世怎麼死的 怎麼生的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6 окт 2024
  • 🙏放下自己的意見,用真誠恭敬之心去諦聽^_^ 會有悟處 grateful Namo Amitabha !🙏 二信位的菩薩就是念心,第二「念心」,二信位的菩薩,小乘是二果向,還沒證到二果,從初果精進向著第二果。「謂真信明了過去未來劫中,出生入死,憶念無忘」。你看二果向,還沒證到二果,他的神通就現前。什麼神通?宿命通、他心通。出生入死,憶念無忘,這是宿命通,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在六道輪迴生生世世他都知道,二果向。經裡面說「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捨身是死,受身是生,死了以後又生。所以人死不得,死了之後麻煩大了,不是死了一切都完了,不是的,死了以後就不得了,又去搞輪迴去了,生生世世就搞這個把戲,苦不堪言,就是佛在經上講「生死疲勞」。這是什麼?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菩薩在這個位次上,這是二信位,他就能夠憶念,「得無遺忘」,他就不會忘記過去生生世世怎麼死的、怎麼生的,清清楚楚,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個能力就現前。
      第三,三信位叫「精進心」,這是二果,小乘二果斯陀含,初果是須陀洹,這斯陀含。「不雜曰精,無間曰進」,這精進兩個字重要。你看從信心到念心,再到精進心,不雜就叫精。我們今天學東西,實在講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學佛難不難?不難。難在什麼?我們不遵守方法,如果你能夠遵守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你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就很容易成就。你不守這個規矩,守規矩叫持戒,不守規矩是把戒丟掉了。持戒才能得定,得定才能開智慧,我們現在沒有朝這個路子走。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比不上上一代,我們上一代的人再跟上一代比,又比不上,這走滑波,一代不如一代。什麼原因?我們把基礎的教育疏忽了,中國人所講的扎根教育,我們沒有學過。中國扎根教育,我這樣的年齡還遇到過,是最後的大概是五年。我記得我十歲以後就沒有了,很少人聽說。我十歲以前是住在農村,我們家鄉是桐城派的發源地,所以文風很盛,就是讀書的風氣很盛,這在一般農村遇不到的,我生在這個地方。農村裡面還遵守古聖先賢教誨,私塾很多,還學了一些古老的東西,這些規矩。我弟弟小我六歲,他完全不知道。所以用我們家鄉的這個情況來講,我們傳統文化丟掉了八十年。八十年照中國人來說,三十年叫一世,差不多就三世,就是三代,丟掉三代了。那疏忽,再往上推,至少又推個三代,也就是說我們從疏忽大概是兩百年前,慈禧太后執政的時候疏忽了,不重視了。清朝亡國之後到民國,大幅度的衰退,中日戰爭以後沒有了,找不到。《無量壽經》上佛的話,我覺得佛慈悲,佛把我們現前的環境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佛法怎麼能不衰!
      中國古人重視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從什麼時候教起?母親懷孕叫胎教,這十個月當中,做母親的人起心動念會影響胎兒,言語動作也會影響胎兒,所以念頭不能不正,行為不能不端。《弟子規》不是給小孩念的,不是跟小孩講的,不是。《弟子規》的教育是什麼時候?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是教《弟子規》的。怎麼教法?父親跟母親做到,把《弟子規》上字字句句都做到,表演給嬰兒看。小孩一出生,睜開眼睛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在學習了。所以這個一千天,父母要真正把這些規矩統統做出來讓他看到。古人講的「三歲看八十」,三歲之前紮的這個根,八十歲都不會變,根深蒂固。我們這個教育沒有了,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 02-039-0562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1

  • @chanwaikit-ec5bg
    @chanwaikit-ec5bg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清净,慈悲善良,看破放下自私自利执著平等正觉我觉生存世间多行,善良积德,多做善事,不管这生得人生尽
    最大能力救助苦難众生做人心安理得把握大好光阴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才能完美解决佛弟子陈妙音🎉

  • @neocontan5116
    @neocontan5116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CHANGXUELI
      @CHANGXUELI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 @kenny84261
    @kenny8426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南無阿彌陀佛

  • @鄭忠政-k9i
    @鄭忠政-k9i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法佈施 南無阿彌陀佛

  • @马马-z8p
    @马马-z8p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

  • @qingmeizou8247
    @qingmeizou8247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国界嚴净第十一----------业因果报

  • @南無阿彌陀佛-c3q
    @南無阿彌陀佛-c3q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文殊菩薩示現人身,
    路過一個屠夫家門,
    看見有好幾個人正在試圖擒住一頭豬,準備將它宰殺了。那頭豬四處狂奔,不容易被捆綁。文殊菩薩於是對屠夫們說:「何必用那麼多人?我殺豬,一人就足夠了。」屠夫聽後,為了省人工錢,立即僱用了他,並讓他第二天過來。
    第二天,文殊菩薩仍然示現為昨天的人身,來到屠夫家。在殺豬前,文殊菩薩以人名來喊那頭即將被殺的豬。這頭豬立即就答應了,並且馴服地馬上跑過來,傍在文殊菩薩身旁。屠夫很驚駭,說:「不殺這頭豬。」 又讓文殊菩薩殺另一頭豬。文殊菩薩又以另一人名來喊那頭豬,誰知那頭豬也馴服地跑了過來,傍在文殊菩薩身旁。屠夫又驚駭地說:「不殺這豬。」
    原來,文殊菩薩先後所喊的名字,就是屠夫父母親的名字,所以屠夫都不讓殺。屠夫的父母生前也以殺豬為業,死後都變成了豬。屠夫於是改了行,再也不敢做殺生之事了。
    凡事
    少說一句話,
    多念一聲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誠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願此功德迴向
    供養佛法僧
    迴向冤親債主
    迴向歷代祖先
    迴向法界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 @X-zr7em
    @X-zr7em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所有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缘起不是善恶分别心,而是被当时社会讥嫌才制定的。然后逐渐的形成Pātimokkha(波罗提木叉) 和Vinaya(毗尼)。
    后来释迦牟尼如来示现涅槃,吩咐声闻法是以Pātimokkha(波罗提木叉)为师。
    1) 声闻戒
    声闻菩提/声闻法是解脱12因缘。持戒Sila 只是增上因缘。因为持戒,所以更能够专心通过止观Ānāpānasati 或 vipassana ,解脱12因缘。持戒不是目的,解脱12因缘才是目的。Vinaya(毗尼/僧团操作)令声闻法久住。
    声闻法是「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或「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根据《圆觉经》不能以声闻法入大乘佛法。
    《圆觉经》:“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2) 大乘菩提戒
    无上菩提/大乘佛教,三大体系:中观体系(龙树菩萨和鸠摩罗什菩萨传承)、法相唯识(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传承)、法界圆觉宗,真常唯心系。华严(贤首)、法华(天台)、净土、真如等,无不尽入此第三宗的范围。
    A) 先说中观和大智般若体系。中观是只破不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自性。依中观,直接不住于色受想行识,诸法空相而六度如幻。因此诸法无行,不是持戒、不是慈悲,更不是安忍。而是持戒般若。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把大乘菩提(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圆满的正知见)分成5次第。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和无上菩提。
    《大智度论》释无生品第二十六(卷五十三)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复有五种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还未明心菩提/明心见性无殊,例如发心菩提就已经直接不住于色受想行识。发心菩提,例如《梵网经》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若是依600卷《大般若经》,伏心菩提,是如梦如幻。若是慈悲、安忍、持戒,则是陷入色受想行识。伏心菩提,必须是如梦如幻,而不是慈悲、安忍、持戒。是持戒般若,是Maha Paramita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因此《华严经》说明,不发菩提心,是魔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八》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
    由于是缘起性空,所以诸法空相,又如法妙有。所以是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
    B)法相唯识
    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是唯识学,传承于弥勒菩萨。
    玄奘法师到印度求学取经时,当时古印度流传9种唯识。没有深入唯识学,所以没办法说明唯识学。但唯识学的概念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然后「自净其意」。前六识能变(了镜能变),第七识能变(思量能变)、第八识(异熟能变)。因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目的。善不是目的,善法只是方便,不能本末倒置。
    道宣法师编写的《南山三大部》是采用唯识学而制定。不是依中论或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而制定。
    ------------------------------
    C) 法界圆觉宗,真常唯心系。
    Samadhi。念佛法门、持楞严咒、持大悲咒都属于samadhi.
    《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参考一,《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发心悕求此生现报者。应当一心受持此咒。欲受持时不问日月星辰吉凶并别修斋戒。亦不假洗浴及以净衣。但止摄心口诵不懈。百千种事所愿皆成。...」
    参考二,大正藏 No. 1083《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若欲现前求诸利益愿即获者。此如意咒印应当勤修。不须作法不求宿日。不须持斋不须洗浴不须别衣。受持之时不须辛苦。但读皆即成就。诵者办诸事业。.....」
    念佛/念菩萨是总持,是直接印契本性空寂/真如法体,又随顺如来妙愿而妙行。
    念佛三昧,例如《楞严经》大势至念佛章、《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佛说般舟三昧经》直接明心菩提,又随顺如来妙愿而妙行。
    如果还没明心菩提,没念佛时就持戒般若波罗密多、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忍辱般若波罗蜜多,等等。不是持戒,是持戒般若。然后在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菩提。
    ------------------------------
    总结:持戒在不同的传承是不同的释义。僧团毗尼令正法久住。

    • @X-zr7em
      @X-zr7em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根据《妙法莲华经》第二方便品,很多如来的妙世界只有一佛乘,没有人天善法和声闻法。是释迦牟尼如来为了不相信一佛乘的如幻众生而说方便法(人天善法和声闻法)。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是。如果用人天善法或声闻法入念佛法门,就只是中品上生而已。若是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诸法空相,又六度如幻,就上品上生。
      2) 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没制戒,但正法不久住。毗尼令正法久住。
      《四分律》:「...时,尊者舍利弗于闲静处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尔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整衣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言:“向者我于静处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缘,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修梵行,法得久住?以何因缘故,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梵行,法不得久住耶?”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善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舍经,不为人广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