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台灣史】400年前的雞籠,原來曾經會下雪的?西班牙人撤台,「淘金」失敗竟是原因之一?在漢人仍是少數的年代,原住民又是如何與歐洲人對抗?|工頭堅台灣史 EP2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 июн 2024
  • 本片內容經甲必丹、姚開陽導演合作授權,帶來400年前台灣的精彩故事,歡迎加入FB社團「台灣海事博物館」
    / taiwanmaritimemuseum
    / @capitan6678
    00:00 本集精華
    01:13 西班牙人眼中的「雞籠唐人街」
    04:06 和平島上的純淨甘泉
    05:32 「雞籠積雪」是真實還是想像?
    07:23 西班牙在台防禦工事
    10:32 惡名昭彰的惡魔岬
    15:08 征戰東部的淘金夢
    17:59 西班牙殖民的宗教意義
    #和平島 #基隆 #甲必丹 #雞籠 #西班亞 #姚開陽 #台灣歷史 #臺灣 #臺灣歷史 #姚開陽導演 #惡魔岬 #野柳 #台灣史 #大雞籠 #大基隆 #台灣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522

  • @user-jz2nt9sr7i
    @user-jz2nt9sr7i Год назад +188

    (未看先留言)
    這系列一定要堅持下去呀,生在臺灣長在臺灣,臺灣人不能不知道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細膩的考究,沉穩的敘事,以今看古,以古視今,跟著旅行長一起穿梭臺灣百年故事。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20

      一定會堅持下去的 :)

    • @weiwei6626
      @weiwei6626 Год назад +10


      我也覺得很好看

  • @smile4what
    @smile4what Год назад +66

    這才是應該放進課本裡的台灣史。小時候課本上種種輕描淡寫,很難引發對台灣歷史的興趣。
    感謝工頭、甲必丹、姚開陽導演,我很喜歡這個系列👏👏👏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4

      感謝您,我會繼續做

    • @ChengLeo
      @ChengLeo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ctoken 大大的西班牙荷蘭原住民漢族 這些 跟Tony的日本系列跟,都該放進歷史課

    • @Akitsushima-xz4li
      @Akitsushima-xz4li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不輕描淡寫的話
      一來很長複雜
      二來考試的時候會複習到往生😂
      所以都是事後去專精研究的課題了

  • @kow-jeling1835
    @kow-jeling1835 Год назад +12

    阿公1906,爸媽1923,我1947,都沒聽過基隆下雪,但基隆的寒流再加海風及綿綿細雨,那是非常够味的。
    再加上大部份的學校都在山上。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環境。
    不知當年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法國人是怎麼適應的。
    好像沒聽說過日本人報怨基隆的天氣。
    法國人好像留下了不少有關於基隆天氣的文獻。
    非常非常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感謝您的分享與肯定 :)

  • @hugohuang2020
    @hugohuang2020 Год назад +101

    身為一半南澳泰雅族的我來說,曾經聽過村裡長輩說過一百多年前有外過人來開墾、貿易、通婚,在鄉公所裡面也有文獻記載,謝謝你用心製作這兩集影片,希望可以更多認識歷史課本裡面被遺忘的真台灣史,期待下一集!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18

      感謝您,我是在羅東出生,但問過父親,應該是沒有噶瑪蘭族的血統,反而有可能是來自母親故鄉台南東山的西拉雅血統。無論如何,都感到很驕傲 :)

    • @hugohuang2020
      @hugohuang2020 Год назад +2

      @@ctoken 希望之後也可以做一集大南澳事件的歷史考究

    • @tclin4500
      @tclin4500 Год назад +1

      @@ctoken 東山的西拉雅好像也都由平地多次遷徙上去的,許忠信教授有整理這方面資料。

    • @user-de8ek5lh8s
      @user-de8ek5lh8s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token您再去查一查血統,搞不好您的外曾祖母是一位金毛西班牙女郎,您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紅毛仔荷蘭人!😂😂😂😂

    • @user-gf9by2qy4b
      @user-gf9by2qy4b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token 你母親來自台南東山西拉雅!我四十年前當兵的班長也來自東山!當時只覺得長像跟平常見的有點不一樣!後來國內有一股追尋平埔熱!我才確認他應該是平埔族!

  • @RaymondTHYoung
    @RaymondTHYoung Год назад +220

    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西班牙跟荷蘭來講比較有說服力吧。😂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26

      笑,感謝留言

    • @peiyuw1022
      @peiyuw1022 Год назад +4

      三國時代就知道有臺灣了,啊這個發現還早於西班牙人欸。

    • @king0422momo
      @king0422momo Год назад +31

      知道是知道,不敢過來啊😅太毒了

    • @user-id9gc8gu4n
      @user-id9gc8gu4n Год назад +85

      又是三國時代就知道台灣存在這說法…啊這能和實際有在台灣建設+有實際政權統治有比擬性嗎😂乾脆講自古全世界都是中國的算了。

    • @5962877
      @5962877 Год назад +42

      @@peiyuw1022 那為什麼荷蘭人來台的時候沒有遇到大陸的政權?

  • @user-tn2wo1cd1h
    @user-tn2wo1cd1h Год назад +10

    6分30秒,雞籠積雪的考究,我認為是不對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學者,太習慣把雞籠=基隆來思考,這是最大的錯誤。
    雞籠一詞,雖然有兩種來源說法,不過從史料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雞籠並非是基隆的專有地名。
    明朝時,雞籠山就已經是琉球王國朝貢船,專屬的關鍵導航地標,這個地標,他就是山,也就是現在的陽明山淡水到雞籠這一段。
    雞籠,在當時,琉球人跟漢人很少進入,因為雞籠曾經是倭寇的盤踞地,倭寇戰敗時,原住民就會收回當地番社地。
    只有極少數,跟原住民,或日本人做生意往來的漢人,才有可能在當地居住。
    以西班牙佔領時期為例,淡水是第一大城,總人口約三千人,漢人不足五十人,明鄭滅亡時,漢人總人數,也不過三四百人。
    基隆是第二大城,總人口更少,只有三百人,漢人街可以預期,人數一二十人就很了不起了。當然,番社人口是城外人口。
    所以
    明朝時期的雞籠山,跟北港、東番,三者皆為北台灣的地名名詞,而且是廣義詞。
    例如明史卷百廿一外國列傳雞籠山條載 : 「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嘉靖末,倭寇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遁於此」。
    雞籠山,當時是化外之地,別說琉球王國很少跟台灣接觸,連大明也很少跟台灣接觸,貢船甚至連靠泊淡水基隆都沒有,就純粹繞經北海岸。
    隨著西班牙人占據開發北台灣,在西班牙主宰下,漢人開始跟北台灣做貿易,此時,就出現了兩個地標。
    一個是貢船離開台灣,前往琉球群島的離台指引山,叫大雞籠山,即今日的九份金瓜石一帶山麓。
    一個是漢人要跟北台灣做貿易,進入淡水指引山,叫小雞籠山,現在名稱叫做圭柔山,旁有番社址,名小雞籠社。
    清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有載 : 「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淡水河),南北有二河(大漢溪、基隆河)。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
    所以
    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雞籠山,一指北台灣,一指陽明山群。大雞籠山,九份金瓜石山區。小雞籠山,圭柔山。雞籠,狹義的雞籠港區。
    此外,還可以發現,西班牙人修築的城,是三座。
    雞籠下雪,誤區就在於把雞籠、大雞籠山,當成是下雪的地方。
    事實上,下雪的地方,就是陽明山。
    陽明山下雪,不稀奇吧。
    乾隆29年(1764年),「屯山積雪」曾收列於「淡水廳四景」。
    清朝同治10年所修的(淡水廳志),列出「淡北八景」,分別是「戌台夕陽、坌嶺吐霧、關渡分潮、潭月光、峰崎灘音、蘆洲泛月、淡江吼濤、屯山積雪。」
    新北市政府改屯山積雪為屯山春色。
    屯山積雪就是雞籠下雪的由來,而且並不罕見。
    1932年《臺灣日日新報》,詩題:屯山積雪
    瑞氣散繽紛,詩吟八景聞。松關青失色,石壑白添紋。鴻爪痕堪印,螺鬟影不分。觀音身是玉,相對覆慈雲。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3

      非常感謝您用心的回應,長知識。「西班牙人修築的城,是三座」,不知另一座是在哪,可有文獻記載?誠心賜教 :)

    • @user-tn2wo1cd1h
      @user-tn2wo1cd1h Год назад

      @典立的退休人生 :安安~~~

    • @user-tn2wo1cd1h
      @user-tn2wo1cd1h Год назад +1

      @@ctoken : 您的歷史蒐集資訊,仔細到令我嚇一跳,很多資料我都沒搜出來過(包含圖書)。
      令人深感佩服。
      西班牙第三座城,目前只有這個詞條 :
      清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有載 : 「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淡水河),南北有二河(大漢溪、基隆河)。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
      圭柔山,在今淡水二省道與二乙省道交界處東北側,標高87公尺。旁有一溪,名圭柔山溪。鄉道北8線又名奎柔山路。
      頂圭柔山,在淡水區忠山里。下圭柔山,在淡水義山里。
      @@@ 頂圭柔山庄 - 淡水維基館___2022年6月19日
      @@@ 下圭柔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圭柔社 - 淡水維基館___2021年9月17日
      @@@ 原始文件-大台北古地圖-第四章 淡水河口──一八、三一至四三號地圖解讀
      圭柔山北側,為小雞籠社,小雞籠社有兩處說法,一處是Kaggilach/Cackerlack,位於三芝區。一處是淡水區長庚里/水源里的Sinack(林子社),兩處皆可能為真。
      紅毛小城則是位於圭柔山西邊山下,依照其設城的功能與目的,應為接引大明福建來的走私貿易船,以及防止海盜、倭寇、明軍、荷蘭軍偷襲淡水城寨所設的前哨處。
      黃叔璥的紀錄,有可能是轉載自福建通志,不見得是一定就他的觀察紀錄,例如 :
      「二十二日,大雨。【陳太守送福建通志】來,.....。二十三日,仍雨。【閱府志建置,附載諸說頗詳】...」。
      「二十五日,啟。撰修志八議成。鄉人劉獻之(世芬)來,兒甚質樸,詢其旅況,佗傺無俚,意頗憐之。閱府志形勝附載理臺末議,重鹿耳門而輕上淡水,此自當日形勝,今則雞籠、滬尾為外寇所必爭,防禦之謀,視臺南為急矣。又載使槎錄論臺南內險曰:「羅漢門在郡治之東。自猴洞口入山,崇岡復嶺,多不知名。數里,為虎頭山,諸峰環列,樹惟慷榔。過大灣崎、蘆竹坑、咬狗坑,又東南經土樓山,壁平如削,上則瀾猴跳擲,虞人張羅以捕。稍前為壘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門關嶺,回望郡治,海天一色。去關口里餘,中為深塹,百數十丈,緣崖路狹,不堪旋馬。五里,至石頭坑;四里,至長潭,清瑩可鑑。潭發源於分水山後,由羅漢門坑入岡山溪,同注於海。自番子寮迆邐至小烏山後,入羅漢內門,峰迴路轉,眼界山開,沃衍平疇,極目數十里。東則南仔汕山、東方木山,隔淡水大溪為旗尾山;西則小烏山;南為銀錠山;北為分水山、目貓徽山;層巒疊巘,蒼翠欲滴。民莊凡三:外埔、中埔、內埔。居民約二百餘口。內埔氾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勻昆諸地,則寥寥三十餘人而已。先是由長潭東南行,至夏尾藍帛腳寮轉北至外埔莊,後以逆黨黃殿潛蹤內埔,而甕菜岑、鼓壇坑尤為奸匪出沒之所,禁止往來。外埔東南由觀音亭、更寮崙、番子路頭至大崎越嶺,即為外門,去大傑巔社二十里,中有居民,為施里莊、北勢莊;莊盡番地,往年代納社餉,招佃墾耕,繼以遠社生番乘間殺人,委而去之,今則茀草不可除矣。自社尾莊割蘭坡嶺可赴南路,由本岡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則羊腸鳥道,觸處皆通,峻嶺深谷,叢奸最易。土人運炭、輦稻,牛車往來,徑路逼狹,不容並軌。惟約畫則自內而外,夜則自外而內。夏秋水漲,坑塹皆平,迷津莫渡矣」。又論淡水全勢略曰:「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岔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勝灣,行四十餘里;北河源出楓仔嶼,行百餘里;俱至大浪原會流出宥脰門(即關渡門),入淡水港,曲折委宛,五十餘里而歸於海。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二十餘丈,今圯。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兩山南北,重岡復嶺,灌莽叢翳,南則武勞、里末、擺接、秀朗諸社,北則麻少翁、外北投、內北投、大浪源、麻里即吼、楓仔嶼諸社。礦山在內北投,濱河,山僅數仞,寸草不生。自淡水經楓仔嶼上下十里,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遠望為小雞籠嶼。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難諸社,深箐鳥道,至者鮮矣」。二說詳盡,爽若列糜,此古今不異者也。又載稗海紀遊云:「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為萬水朝東,勢傾潟卷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今訪諸久客於此者,不聞有弱水湛舟之事,當更考之。」

    • @user-tn2wo1cd1h
      @user-tn2wo1cd1h Год назад +2

      @@ctoken : 圭柔社,推估為林子社,為西荷時期極為知名的稻米(公司田、番子田)、磚頭石灰(灰磘仔)產地。1735年(雍正13)土官達貓勞眉的賣契描述「圭柔社,北至八連溪,南到施茂墾地」。1746年後(乾隆11),圭柔社被併入圭北屯社。
      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
      依照描述,在圭柔山西數里,敝人預估在淡水田寮仔附近,即淡海輕軌機廠一帶,此為原舊二省道路徑,由淡海海濱直通下圭柔山地區的孔道,地處海邊,又比海邊平地高,又能扼守稻米生產產區出入口。
      福州五虎門東渡航線,先東行找到雞籠山(陽明山),然後分東行與南行。
      東行沿北海岸,至西荷的和平島(西荷以前不入),然後前往琉球王國。返程時,西行先找大雞籠山,進港補給。
      南行,找到雞籠山後,沿海岸線南下,至小雞籠山,即將轉入淡水河口。西行返航,至小雞籠山海外,調整羅盤針向,直接跨越台灣海峽。
      紅毛小城地理位置是台閩東西向商貿往來的重要導航指標點。淡水貿易城為西荷時期以來北台灣最大港口與都市。由於商務發達(西班牙亞洲商館,第一大是日本,第二大是台灣),嘉慶元年(1796),淡水設立第一座媽祖廟福佑宮,並且為了導引商船,在淡水河口處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燈塔,燃燒花生油的望高樓。
      望高樓毀日本時期,僅餘福佑宮內的望高樓碑。
      望高樓的燈塔功能,我很懷疑,也是紅毛小城的其中一項功能,尤其是夜間看不見雞籠山時。
      有一張圖,名為 : 甲申法國兵艦犯台灣福建陸路提孫公開華奉命鎮守淡水港戰勝圖。(可搜索清法戰爭滬尾之役135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36頁圖一至圖五)
      該圖右邊海上是法國七艘兵艦,陸地是沙崙外海,沿沙崙海岸線至淡水河口,修有兩道土堤以及一道護堤河。沙崙土堤另一端一直修到一座高起的山,可以預期,紅毛小城就是在該處墳起的小山丘上。
      所以,紅毛小城,可以沿著台二乙線,自沙崙上丘陵,觀察丘陵離海近,四周面海瞭望點佳,小城點火後,海上船隻可以看見火星處,大致就是舊址選址的參考訊息。
      該圖在淡水河口處,繪有僅存的望高樓身影。

    • @Alex-bt6vb
      @Alex-bt6vb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當時北部多泉州人來墾,歷史紀錄文,以泉州腔讀,比較通順。來​@@user-tn2wo1cd1h

  • @cherijoe
    @cherijoe Год назад +15

    明朝中後期是小冰河時期沒錯 因為我是漢服迷 研究明制漢服就會發現 明朝人穿很多 很繁複 很多層 就是因為小冰河時期天氣很冷 所以糧食歉收 瘟疫四起 好像跟印尼火山爆發也有關係 這我就沒深入研究了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1

      感謝補充,長知識

    • @quesera605
      @quesera605 Год назад +1

      是如此,那個小冰河期,導致明朝後段農業災難,糧食歉收,國家徵不到稅,人民欠缺糧食,盜賊四起......

    • @user-ws3jx3xo1o
      @user-ws3jx3xo1o Год назад +2

      小冰河時期是印尼火山噴發引起,荷蘭統治巴達維亞的歷史檔案有詳細紀錄發生的時間、當地的慘況、之後對世界的影響

  • @kangmimi0223
    @kangmimi0223 Год назад +36

    現在小朋友的社會都在學台灣歷史,很多內容我都不熟!堅哥這系列真的太棒了,好聽的故事搭配色彩繽紛的畫作,可以讓小孩更清楚瞭解這些歷史的演進,也讓我們都更熟悉自己生長的土地❤

    • @kaze953
      @kaze953 Год назад +2

      大人也可以陪著孩子看他們的課本,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 @user-kg4ls2ef8v
    @user-kg4ls2ef8v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工頭堅,每一句,每一字,如粒粒珍珠! 奮力慾抓住每一顆,無奈珍珠抹了油( 背景音樂)。我65 歲,努力抓取每一顆珍珠,分享給長輩,但,困難重重。工頭堅!內容已經夠精彩了,外加任何油料,香料都是干擾!

    • @user-kg4ls2ef8v
      @user-kg4ls2ef8v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請把油料( 背景音樂) 去除!工頭堅,磁性的嗓音, 被背景音樂吵糊了!

    • @ctoken
      @ctoken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感謝您的肯定,然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那(音樂與效果等)或許是吸引他們願意關注的元素,只能在兩者之間,努力求取平衡。

  • @annik0920
    @annik0920 Год назад +19

    我超喜歡研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故事!北西班牙、南荷蘭!太多精彩的故事了😂

  • @TheChiou257422
    @TheChiou257422 Год назад +22

    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 @HCPAN95
    @HCPAN95 Год назад +13

    有次在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看到姚導演的畫作也是掉下下巴,開啟了一扇我對台灣史重沒想像過的窗👍

  • @JaysanSharon
    @JaysanSharon Год назад +9

    謝謝工頭堅分享!
    以前在其他媒體看到介紹雞籠歷史時並沒有太大興趣,但透過工頭堅沉穩磁性的聲音不急不徐的講述讓我有興趣聽下去,才瞭解了雞籠跟西班牙人的這段歷史!👍👍👍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3

      坦白說您這則留言令我十分感動,也讓我擁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非常感謝。

  • @user-gd2se9pr5r
    @user-gd2se9pr5r Год назад +15

    您好,我就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我也来过台湾🇹🇼!!!!!!!也在台湾人企业工作过1989年。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3

      感謝您的留言,西班牙語唸錯的地方,請不吝指正 :)

  • @huangjerry9577
    @huangjerry9577 Год назад +33

    很適合當台灣史的教材!!!!
    期待下一集!!!!

  • @wuyi-chang8150
    @wuyi-chang8150 Год назад +20

    用海洋史或世界史的視角來看台灣歷史真的很多采多姿~

  • @margaret8107
    @margaret8107 Год назад +5

    民國83年,我們家有一個菲律賓籍幫手,她第一次做菲律賓菜給我們品嚐時,就做了虱目魚的菜,並告訴我們-菲律賓稱牛奶魚(milk fish),是國魚 ,她說的方言tagalog是菲律賓最大方言,應有代表性。
    菲籍幫手做了好多菲律賓菜-之後陸續還做-虱目魚一定不能缺,其他都忘記,惟獨記得這個牛奶魚(之後到菲律賓旅遊,也吃到這菜)。
    西班牙同時殖民菲律賓,經營台灣北部,既然有補給船,應該可能會帶上虱目魚,魚的選項不只土魠魚。
    所有來過必留下痕跡,都是滋養台灣這塊土地的養份。
    包括現在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也能讓我們學習不同文化 ,尊重是基本態度。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2

      是的,台灣現在有許多外籍移工,他們的國家也都有各自的悠久歷史,應該互相了解尊重 :)

    • @user-ud8pd2di2e
      @user-ud8pd2di2e Год назад

      @@ctoken 東南亞排華

    • @user-ud8pd2di2e
      @user-ud8pd2di2e Год назад

      東南亞排華

  • @alwinecheng
    @alwinecheng Год назад +9

    台南縣誌記載,清朝年間嘉南平原還曾經下過雪。基隆積雪應該也是有可能的。或許就是氣候變遷記錄研究學中所謂的小冰河期

  • @kib45444
    @kib4544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好棒的系列,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放給小孩一起看、一起討論、一起認識這個我們生活土地過去的故事

  • @standerchen5646
    @standerchen5646 Год назад +22

    這已經是我最愛的系列!
    感謝工頭堅團隊🎉

  • @user-fr7dh8ds5r
    @user-fr7dh8ds5r Год назад +5

    100多年前其實阿里山是終年積雪不化的,山高林密,雪下來掉在樹下,陽光被茂密的樹林遮擋照不到,所以舊雪未消,新雪又來,後來因為日本砍伐森林,聖嬰現象,導致地球溫度上升變暖等,慢慢的阿里山就幾年都看不見一次雪,就算日據時代的歷史紀錄相片,也可以看到一年阿里山有大半年都下雪

  • @SamHsia_08
    @SamHsia_08 Год назад +7

    以前國中學台灣史感覺好無聊 但是現在看卻覺得也蠻有趣的 國中課本真的應該改改⋯⋯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1

      所以我上高中時就放棄了⋯⋯

  • @tmkevinlin
    @tmkevinlin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超級精彩,詳細的解說,感謝工頭堅老師的影片還有甲必丹跟姚開陽導演 這才是真正臺灣的歷史 ❤

  • @user-kl2or8iv4x
    @user-kl2or8iv4x Год назад +18

    當初我們歷史系教授說台灣在17世紀有很多未發掘的歷史,想想就很興奮。畢竟這是我們的家鄉台灣的歷史。
    西班牙之所以在台灣的短暫,就因為他們是外來勢力可以豐富在那時代台灣未開發的歷史記憶。就覺得很感動。
    感謝這次的影片。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4

      我的觀點是,每一段時期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應該是我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 @ad8021
    @ad8021 Год назад +6

    2016之前我無法想像北台灣平地會下雪。當年負北極震盪引發霸王級寒流。一早出門我車上的雪花狀警示燈居然亮了。

  • @dreamaker0311
    @dreamaker0311 Год назад +7

    真的是很棒的內容❤連續看完兩集實在過癮👍讓人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的認識,很開心認識這個頻道👏

  • @weiwei6626
    @weiwei6626 Год назад +17

    這個系列非常好,如果做成一系列,讓台灣人知道歷史很棒,我本身也很喜歡日本歷史文化,所以剛已訂閱,覺得頻道非常用心在講解知識👍👍👍

  • @RobertLiow
    @RobertLiow Год назад +9

    厚~~這才是我們該學的歷史丫!!!多麼有趣丫~~~

  • @linblue165
    @linblue16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謝謝,太感動。原來我們對台灣這麼陌生……

    • @ctoken
      @ctoken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非常感謝您

  • @user-pg9zc9sj8n
    @user-pg9zc9sj8n Год назад +25

    很開心看到台灣史第2集,影片內容豐富又精彩加上工頭的解說讓我收獲滿滿,謝謝分享。
    影片中提到「龍目井」,就想到高雄市大樹區也有一個「龍目井」,每到端午節
    就很多人排隊取午時水,這一南一北的龍目井還真有趣。

    • @budimanbudiman4049
      @budimanbudiman4049 Год назад +6

      臺中的龍井,是大肚王國的龍目井

    • @user-pg9zc9sj8n
      @user-pg9zc9sj8n Год назад +5

      台中也有「龍目井」‼️。 真的長知識了。
      謝謝分享。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4

      感謝提供!長知識 :)

    • @user-om9hy7ml9u
      @user-om9hy7ml9u Год назад +1

      ​@@ctoken 堅哥,有關龍目井在台灣的歷史淵源與地理分佈狀況及使用價值與保存狀況,是否可以專門做一集來解說呢?謝謝

  • @Joe-ft7uh
    @Joe-ft7uh Год назад +4

    我宜蘭頭城人 我奶奶(1905生)說以前他小時候 冬天 山下會結霜~我奶奶的婆婆是 加里萬

  • @surtainville38
    @surtainville38 Год назад +18

    真感謝您的台灣歴史記錄片,請繼續向前進,帶給我們更多的資訊。讓我們台灣人民認識自己珍惜的歴史。

    • @amyamy9335
      @amyamy933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這才是台灣歷史文化,不是柯教授說的對岸和台灣都是同文化歷史的。不過是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教出來的就沒有台灣史了!

  • @ark933
    @ark933 Год назад +24

    很喜歡台灣歷史,尤其是各個時期來過這,片土地的外來人口,與當初的台灣島上先民們的火花,如何點點滴滴的影響著台灣歷史真值得玩味,也謝謝姚老師的畫作,讓想像變現實。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4

      我一直感謝姚導,正是他令我們看到原本無法想像的。

  • @user-ds9lk7yg7e
    @user-ds9lk7yg7e Год назад +3

    「diablo」一詞能夠訛唸成「yaliu」,這也真夠厲害的😂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1

      比較起來,把 tomato 唸成 kamado 就不是差那麼多了XD

  • @user-pt7nm2uj9l
    @user-pt7nm2uj9l Год назад +5

    非常精彩的台灣歷史,顛覆過往課本與媒體餵給我們的資訊。

  • @howiechang1521
    @howiechang1521 Год назад +4

    這個系列請堅持!
    讓台灣人都能看到!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3

      一定會的,感謝支持

  • @user-ly5cp7cf1t
    @user-ly5cp7cf1t Год назад

    真好看!

  • @user-sc8hq7bj9j
    @user-sc8hq7bj9j Год назад

    優質

  • @NealLin-is4cd
    @NealLin-is4cd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精彩

  • @user-om9hy7ml9u
    @user-om9hy7ml9u Год назад +2

    好棒的台灣歷史,期待下一集。
    已按讚訂閱。

  • @canon6388
    @canon6388 Год назад +3

    幾年前的霸王級寒流,基隆山區就有下雪了,但平地還差個兩三度且濕度不夠,近幾年來基隆雨越來越少,濕度夠的話,再來個霸王級寒流應該是有機會再遇到。

  • @morrissongwu4196
    @morrissongwu4196 Год назад +1

    所有內容非常棒,謝謝您用心製作。

  • @pigchen9995
    @pigchen9995 Год назад

    很精彩,圖文,說明都很有吸引力,很精彩。感謝

  • @user-mr2kz6ek7n
    @user-mr2kz6ek7n Год назад

    感動,非常感動

  • @kueichenglee7583
    @kueichenglee7583 28 дней назад

    謝謝

  • @user-it5ed3cd3c
    @user-it5ed3cd3c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精彩的解說👍

  • @andrewyeh0811
    @andrewyeh0811 Год назад +2

    堅哥有內容,深深領受

  • @leelevi9180
    @leelevi9180 Год назад +4

    小冰期(英語:Little Ice Age)又稱小冰河時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結束於19世紀初期。
    工頭您說的,可能是剛好這個時期.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感謝補充 :)

    • @user-le3tz9ro7g
      @user-le3tz9ro7g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那時期是因爲太陽黑子大爆發、造成了太陽光照減少、這也造成了小冰河時期,也間接造成了明朝的消亡

  • @cecilyyeh3758
    @cecilyyeh3758 Год назад +2

    好有意義的主題

  • @user-mu5lq8rb7x
    @user-mu5lq8rb7x Год назад +3

    豐富有趣的歷史

  • @leelee-nx6mp
    @leelee-nx6mp Год назад +4

    真的長知識了,期待堅哥的下部作品😊

  • @lanchu9320
    @lanchu9320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長知識‘真棒

  • @YYLeagle
    @YYLeagle Год назад +2

    台灣史與大航海時代關係緊密

  • @jamesma9245
    @jamesma9245 Год назад +5

    請堅哥一定要繼續這個系列,太精彩了!

  • @inyacher
    @inyacher Год назад +2

    很喜歡工頭大大將桃開陽老師的歷史研究分享出來~

  • @user-jm6be1db2i
    @user-jm6be1db2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很精采的內容、填補了一些台灣史的篇章、期待續集⋯

  • @pansychung5170
    @pansychung5170 Год назад +4

    只有一句話,謝謝你們的辛勞!

  • @loveandpeace7929
    @loveandpeace7929 Год назад

    咬字清晰,敘述節奏適中,配合圖像,又更了解北台灣的歷史了,感謝製作

  • @snowball6394
    @snowball6394 Год назад +11

    謝謝你補充了,我們應該知道的歷史故事😊

  • @user-iu4zk6om9i
    @user-iu4zk6om9i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好棒的內容。以前歷史課都沒教我們台灣的歷史。

  • @browndavid8645
    @browndavid8645 Год назад

    好精彩的講解,我聽的都入迷了。讚。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感謝您的肯定!

  • @user-up4bz4vo3e
    @user-up4bz4vo3e Год назад +3

    精彩,台灣人趕快來看啊

  • @user-xn8oq9fx8t
    @user-xn8oq9fx8t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太棒了!台灣土地歷史
    謝謝你,上了我一課

  • @m168tw
    @m168tw Год назад +5

    前幾年九份有下雪,台北永康街也有下過雪。101上面冬天其實都有雪下面就變雨的。

  • @beautyin70
    @beautyin70 Год назад +1

    謝謝!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非常感謝您

  • @user-bq9xg2co2q
    @user-bq9xg2co2q Год назад +4

    20世紀初剛好在小冰河時期末段,基隆位於最北部下雪並不奇怪,聽老一輩五六十年代以前冬天北部早晨會下霜。

    • @user-zk9vu5nb8m
      @user-zk9vu5nb8m Год назад +1

      我是台北市(市)人,48年次,小時候冬天偶而還會下霜,大概在56、57年後再也沒有看到或聽到下霜了

  • @Taiwanenes
    @Taiwanenes Год назад +3

    感謝工頭堅如此仔細的介紹雞籠仔的歷史,可以再思考一集介紹以往琉球人來到台灣賣漁貨,以及原民和漢人在工業革命前補不到魚去釣魚台抓海鳥的過往.台灣和琉球王國過去也有很深的淵源.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2

      這是個好主題,琉球與台灣的確關係密切。

  • @dameov
    @dameov Год назад

    厲害厲害,不是京都也有很大迴響。厚積薄發。 🤟

  • @st840506
    @st840506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Punta 在菲律賓話的意思是" go" 的意思.. 原來野柳是去 惡魔的意思.. 有趣

  • @mh7521
    @mh7521 Год назад +5

    好棒的系列
    身為台灣人 應知台灣史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 @vincemac5798
    @vincemac5798 Год назад

    你好棒👍

  • @wellsh
    @wellsh Год назад +4

    非常可貴的整理資料
    堅大哥..很讚
    姚導的繪圖..相當好看
    深具風格..
    看著那麼令人賞心的
    好畫..
    更讓人更專心在
    歷史的敘説之中..
    感謝您們...❤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感謝您的肯定

  • @hsuway
    @hsuway Год назад +3

    工頭堅談吐不俗,內容充實有深度。推薦。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感謝肯定 :)

  • @youtaitai2770
    @youtaitai2770 Год назад +8

    土魠魚(鰆魚)是南部是稱法,基隆稱白腹仔,不過生物學的角度,兩者是同種,不同的亞屬。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1

      感謝補充,長知識 :)

    • @youtaitai2770
      @youtaitai2770 Год назад +1

      白腹仔體型比較小,大概在二三斤左右,體型大的,市場上大多橫切成片銷售,這種叫馬加。大陣沿海江浙區域也叫馬鮫魚,到了北方膠東地區叫鮁(讀巴音)魚。

    • @user-zk9vu5nb8m
      @user-zk9vu5nb8m Год назад

      北部沒有土魠魚的說詞,魚種不同,這說法是有問題的
      還有烏魚游到北部海域時,其肥度及卵尚未成熟,也不太可能是烏魚
      虱目魚更是不可能
      北部(東北)漁產富饒,這三種魚值得再考證

  • @865samson
    @865samson Год назад

    艾德蒙極小期,氣候非常寒冷,連泰晤士河也結冰

  • @jkokomo
    @jkokomo Год назад +3

    姚開陽導演的繪畫功力真是讚

  • @user-ej2gw5ur6h
    @user-ej2gw5ur6h Год назад

    以前我開船航經基隆嶼時就看見靄靄白雪紛飛

  • @108history
    @108history Год назад

    幹得好!被姚導圈粉了!

  • @Kerkorea
    @Kerkore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是基隆人,家住基隆山區,小時候有一次清晨在爸爸車窗上發現了結霜,很漂亮的雪花狀結晶,但就一次而已之後都沒有遇過。

  • @chihchienchang3894
    @chihchienchang389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根據金字碑的碑文,1867-1868年交之冬,基隆山也有積雪呢!

  • @sample77110
    @sample77110 Год назад

    淡水冬天 通常都是寒流氣象播報今晨最低溫的地方
    400年前下雪不無可能

  • @user-tv7sh9rv3j
    @user-tv7sh9rv3j Год назад +1

    愛堅哥的用心製作😁👏愛堅哥的幽默😁👍👏
    臺灣在這大航海時代也是重要的地方。
    因我爺爺奶奶住聖湖,我從小到大三不五時就會回蘇澳
    但旁邊的武荖坑沒去過😂算我一個遺憾吧😂
    謝謝堅哥。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1

      武荖坑是我學會游泳的地方 :)

  • @ajcheaster
    @ajcheaster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看過最尊重圖文來源的youtuber 👍👍👍

  • @user-mr2kz6ek7n
    @user-mr2kz6ek7n Год назад +4

    非常喜歡影集裡所說的「巴賽族」這是正確的名稱,不是伊能嘉矩說的凱達格蘭,這都有史料紀錄(明朝紀錄、荷西葡商船航海日誌)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要感謝姚導的考證 :)

    • @user-ws3jx3xo1o
      @user-ws3jx3xo1o Год назад +2

      臺灣原住民隔一個村就是不同語言的族群,現在還是很普遍
      如,那瑪夏區三個里,有布農族的施武郡群語、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
      如,茂林區三個里,有得樂日卡族、多納族、萬山族
      荷蘭人第一次做臺灣族群調查,共紀錄臺灣地區有340多個不同語言,後來東寧王國、清朝用漢字社表示他們的統治區域

  • @162835show
    @162835show Год назад +2

    姚開陽導演的水彩圖也太讚了吧!就算是電繪也需要很強大的技術。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真的,這正是我想介紹的原因

  • @rdzorchhw3791
    @rdzorchhw3791 Год назад +14

    2:34 虱目魚在鄭經時代從東爪哇引進,這裡有點問題。有蠻多文獻描寫台灣原住民已經有養殖虱目魚了,在荷蘭人來台時就已以記錄,表明是更早之前就已經有養殖了,而且是台灣原住民,而不是後來的漢人。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6

      謝謝您的指正,我之後會請教姚導,是否有更新的資訊 :)

  • @user-sx2vq7ue1z
    @user-sx2vq7ue1z Год назад +2

    清代記錄!台南也下雪!

  • @dimitrichen4879
    @dimitrichen4879 Год назад

    小時候新北平地冬天會結霜,小積水會有薄冰

  • @koyaun
    @koyaun Год назад +8

    講野柳台語那一段也太可愛😂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2

      感謝您不嫌棄XD

  • @vliucc8813
    @vliucc8813 Год назад +1

    1770年--1830年:道爾頓極小冰河期 北回歸線北 冬季能見大雪

  • @user-cs1oc7ke1h
    @user-cs1oc7ke1h Год назад +1

    地球溫暖化,讓曾經有過雪花飄飄的台灣,隨著歷史像雪泥鴻爪般消失,也曾聽父執輩說起老家三峽鹿窟山,冬季下霜時,山裏的林木茶園等都被白色的霜雪覆蓋,天氣十分嚴寒,等到我輩時,成為腦海裏記憶深處的傳說,因為這個影片,再度勾起了父祖對三峽故鄉內山的回憶。⋯👍❤️💐

    • @ctoken
      @ctoken  Год назад +1

      能夠勾起回憶就不枉製作本影片了

  • @user-wr9uh2eq7m
    @user-wr9uh2eq7m Год назад +1

    以前連嘉義都會結霜~會下雪沒什麼好驚呀~

  • @ccliuzze
    @ccliuzze Год назад +1

    400 年前 1650 ~1710地球進入小冰河期,10年之後 2033 又可以再遇見雞籠積雪。

  • @user-jn1ox2go5y
    @user-jn1ox2go5y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明末時期有小冰河期 我基隆下雪應該也是很大可能

  • @user-cl2xk3ym6f
    @user-cl2xk3ym6f Год назад

    👏🏻👏🏻👏🏻

  • @user-vz2oy9eb7l
    @user-vz2oy9eb7l Год назад +2

    400年前是小冰期,國中國文教材湖心亭看雪就是在講小冰期的凜冽天候。

  • @achiltu6804
    @achiltu6804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民國初年台北城也下過雪!當時還沒有環境暖化問題!

  • @user-dt3jn1jt5y
    @user-dt3jn1jt5y Год назад +4

    讚 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以前學校的大中國主義下 跟本不會知道這麼多這片土地的風土民情與歷史

  • @climberfly
    @climberfly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看工頭學歷史~~

  • @windmos1
    @windmos1 Год назад

    下雪有可能是小冰河期,查了一下大概是西元1550到1770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