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物質解決不了心理問題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5 ноя 2024
  • 標題:光靠物質解決不了心理問題
    摘自:2008年2月22日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開始主持為期十天的春季大法會
    以歷史的角度觀看世界,早期人們為經濟或政權的利益,殺戮成千上萬,甚至千萬等無辜百姓,即便是今日仍在發生這類悲劇。大多人只在乎經濟,而另一些人則是動用政權,製造若弱强食等無法忍受的殘酷事實。以上確實是這世上正在發生的現象,無關宗教的觀點。
    現代醫學家們,為預防身體疾病會勸說:「應維持內心的平靜與安詳,這很重要」,並公認內心平靜的重要性,因為心中沒有過多的憂慮,且內在能維持安詳時,身體才會健康。反之,內心充斥著憂慮時,身體也會隨之不適。
    我們的經驗也是這麼證實!當內心很憂慮的時候,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食後不消化,逐漸地,還會罹患胃病等等。若更深入現代的醫學論述,像是預防疾病的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就與內心的平靜有關。內心平靜有助增強免疫系統,令其不衰。反之,內心一直起伏不平,如心中常懷憤怒或畏懼等,則會下降免疫力,令免疫力變弱,故而最終認定,光靠服藥和飲食不能保證身體健康,畢竟健康與內心的平靜有著巨大的關聯。
    不須擔心自身財富的有錢人表示:「我們不擔心錢,但我們內心很鬱悶!該做什麼才能令心愉悅?」這種富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些人開始閉眼靜坐,什麼都不想,讓心遠離妄念,即經論中的「毫無作意」,這麼靜修著。又有另一些人修呼吸的安那般那,令心暫時遠離憂慮,並壓抑期望及猜疑等種種妄念。他們只會透過這種方式令心暫時平靜,精進於這類的途徑。從此可見,光是外在的物質無法獲得幸福感。
    必須要認清內心有它獨立出來的苦樂感,而且這值得我等去關注與學習,產生這樣的新興趣。因此,物質高度發展的國家很重視心理層次的舒適感,而其根本則是內心的平靜與安詳。為此,我們要排除憤怒、畏懼等逆緣。光是「毫無作意」不會帶來實質上的助益!「只有心懷慈悲時,才能緩減心中的煩惱」,學者們開始對此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目前許多知識份子表示,現代教育並不健全。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早期在歐洲就已另外建立了所謂的「學校」。當時的宗教中心負責關於內心苦樂的教育,像是如何訓練自心、倫理道德等,這些都是屬於宗教界該負責的範疇。自從心理的教育獨立出來後,「學校」只負責外在真相的教育,不涉及心理層次的苦樂感。逐漸的,於人類社會中,不僅宗教界的勢力變弱,善良的傳統家教也不再那麼受重視,導致世人普遍認為,只要照顧好自己即可,就是這些因素引發了人類社會中的許多新問題,由此證實了現代教育體制的不健全。
    於是,愈來愈多人呼籲:「應加入慈悲等道德於當代教育體制裡。」此時,產生了另一個新的問題。主要是某些宗教人士認為,要以宗教的立場宣導慈悲等道德觀。這確實是個問題。慈悲、道德的內容確實存在宗教的教義裡。然而,宗教傳統各有不同。如果一定要以宗教的立場宣導道德倫理,請問:「要從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裡選擇哪一種信仰呢?」這樣一來,將會有糾紛,畢竟人類社會裡仍存在著各種不同信仰,這樣會有爭議。
    因此,在無關某特定宗教的世俗倫理之前提下,搭配著科學發展、醫學發展、腦神經的研究及其相關研究的知識等等,諸如此類的新元素,要加入現代的教育體制,進而教育學生們如何提升慈悲品德,我們必須要建立這種的健全體制。目前正走在這條道路上。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該做的都做了,只剩下慈悲的教育」不是這樣的,而是「窮途末路」,即物質雖已高度發展,仍有許多各種疾病。如就醫期間,病人要對醫生產生信心。為此,醫生不該缺乏關懷,只為賺錢而看病。醫生這麼看病時,病人不會對醫生有信心。病人會想:「收了錢的這位醫生,只是拿我做實驗吧!」醫生通常會說:「為令病人更快痊癒,服藥的效果更好,病人要相信醫生與護士,這很重要。」金錢無法購買信心!信心只能建立在彼此的關懷上,不是嗎?「當今的人類社會缺乏彼此的關懷!」這正是近代產生的新觀點。
    缺乏慈愛的確是人類諸多問題的起源,像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彼此不關愛,社區成員之間的彼此不關愛等等。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即便是在物質條件都很充足的條件下,顯而易見,光靠物質仍然解決不了心理的問題。為此,我們要從內心建立善良的品德,必須這麼做,這點很重要。建立這種善心價值不是為了後世的利益,也與信仰的神佛無關,只是為了當下、這一生,乃至這個世界更加美好、安樂,所以我們要提升善良的品德。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