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极简佛教史10 真实的阿育王 孔雀王朝梁武帝武则天朱元璋 南传北传斯里兰卡部派分裂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6 окт 2024
  • 本期视频参考书目:阿育王经、印度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印度佛教史(平川彰)、印度佛教史(渥德尔)、【被误解的印度大历史】、【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视频素材: • Ashoka the Great - Ris... ,阿育王传。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6

  • @helloahan
    @helloahan  Год назад

    本期視頻參考書目:阿育王經、印度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澄)、印度佛教史(平川彰)、印度佛教史(渥德爾)、【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給大家看的印度通史】【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國史】。 視頻素材: ruclips.net/video/Ed6UZtVTI64/видео.html ,阿育王傳。

  • @fengmihome6273
    @fengmihome6273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赞👍

  • @kianchuanlee2860
    @kianchuanlee2860 Месяц назад

    您们好!在佛陀真实历史真谛经典中,佛陀未修行到悟道和觉悟直到涅槃都不曾提过有这些毫无历史根据,不明来历的五方古佛!以及千变万化大慈大悲的菩萨!和一堆古古怪怪的夜叉护法神众!老子的道和佛陀的法本是无神论。老子的道中让我从中截查人必须解除轮回。找寻能不受轮回之痛苦~而佛陀的法正是如此~。老子的道如同在家修行而佛陀的法如同出家修行。但要明白什么是佛教~佛陀涅槃近五百年左右,在当时的古印度佛教早已名存死亡!驻持在当时的禅寺禅院多半都是披着袈裟而不循规蹈矩的歪僧!以各式婆罗门教作为仪式!后更采用各式婆罗门教的人物和不明来历,毫无历史根据的偶像以及邪教歪道的邪灵作为五方古佛根千变万化,大慈大悲的菩萨和一堆古古怪怪的夜叉护法神众后自创大乘佛教。如老子的道家只有老庄而盗版的倒教就一堆倒祖仙翁,和盗用古人名义作为诸天护法神众。而大乘佛教的不明来历!毫无历史根据的五方古佛以及千变万化,大慈大悲的菩萨根一堆古古怪怪的夜叉护法神众同等过程。
    我只能这样解说明知名。
    සාධු සාධු සාධුsādhu sādhu sādhu
    善哉 善哉 善哉🙏🙏🙏

  • @诸葛铁蛋-s6h
    @诸葛铁蛋-s6h Год назад

    开头的视频内容是什么

    • @helloahan
      @helloahan  Год назад

      视频素材: ruclips.net/video/Ed6UZtVTI64/видео.html,阿育王传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對梁武帝的批評恐流於膚淺。
    梁武帝確實不若阿育王,但自其起兵叛變後,「五十年太平之主」(實際四十八年)使南朝文化昌明,且不斷發動戰爭襲擾北魏而國內穩定(說梁武帝不思進取簡直是可笑了,梁武帝之敗正敗在太思進取,才會收容侯景而開釁於東魏,事實上此前梁武即曾佔領洛陽但又放棄),又豈是本期所介紹之膚淺?
    所謂「捨身入寺」李碩的看法是,那是梁武帝的貨幣政策:欲使鐵錢流通促進貨幣周轉,其手段稍似QE,未必如表面所見之膚淺。
    蕭衍未稱帝前即係一梟雄,又兼善詩文,三曹四蕭並屬中國史上文學關鍵,此處又焉可忽略?甚至後來隋唐所認可之南方僑姓四姓「王謝袁蕭」,出身猥鄙之蘭陵蕭氏若非「吳兒老翁」蕭衍多年奠基焉能廣獲承認?
    梁武帝「自我得之自我失之」誠爲事實,然亦不與(大乘)佛教相關,並非如中國排佛論者之所過度化約之論述。首先是南朝多年之痼疾蕭衍難以改變,其答賀琛之所諫,強調一己之修身而未回應習俗之奢糜,蓋亦無可奈何之言。其次則北魏大亂使其有意圖北,而狡獪之謀將侯景(在尒朱榮時期侯景幾與高歡並列,其戰場謀略甚高)恰因受排擠而欲勾搭梁朝,對此梁武亦甚猶豫,遂至出爾反爾乃遭侯景困死。而其家庭教育雖開放自由(蕭綱宮體詩之艷麗可謂文學左派「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蕭統則重典正儒雅,蕭繹乃保守堅持文之載道,而蕭衍對三子之不同方向皆任其發展),無奈權勢所在而親情不如實利,坐困臺城無人來救,但阿育王晚年亦遭其太子所逼,此非蕭衍一人之過。
    最後,梁武帝所講佛經,多屬般若空觀之類,亦非無謂迷信之屬。其所以致敗自有其命,但如此過度醜化簡單化蕭衍,毋乃過甚?至若相隔近千年之朱元璋之評語,亦未必公平未必能探得其實。李世民評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是否可誇大解釋作曹操全無人君之體僅不過一韓信翻版?
    周一良有文〈論梁武帝及其時代〉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