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1 окт 2023
  • 【製片人劉德華‧給他們一個機會:欣賞→鼓勵/給予機會→引身而退】
    劉德華在2006年獲頒「亞洲最有貢獻電影人獎」暨投資閉幕典影《瘋狂的石頭》之後,2023年他與寧浩導演首次合作的《紅毯先生》,再次成為釜山影展閉幕片。
    1996年開始的釜山影展,短短幾年內已經超越東京影展,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影展,其宗旨是鼓勵亞洲年輕導演、非競賽類單元放映韓國和各地的電影。同時也是好萊塢試水溫的影展,盛大且有活力。
    攤開2003年起的每一年釜山影展The Asian Filmmaker of the Year 得獎名單,涵蓋了這些年來最重要的亞洲電影人,而且從得獎者的背景脈絡來看,絕大多數以幕後工作為主,劉德華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明星」,但他得獎的原因是投資栽培新一代電影人,正是符合了頒獎宗旨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e Asian film industry and culture。
    投資《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走火槍》、《給他們一個機會》等,並且持續在2005年啟動「亞洲新星導計畫」,支持港台中國新加坡等六位新導演:Continuing after Teamwork Motion Pictures as Focus Films, he has been involved in film productions of diverse Asian countries. From 2005, he launched the 'Focus First Cut' project which will endeavor and support new filmmakers all across Asia.
    (我將釜山影展歷年得獎名單放在最底下)
    華仔到釜山影展領獎時說,這次他第一次以製片的身分獲獎。
    現場領製片獎是第一次,不過呢,華仔早在1997年就得過「最佳監製獎」了!
    而且這個獎還是來自歐洲歷史悠久的重量級藝術片影展盧卡諾影展(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1946年創立至今)。
    當時陳果導演執導的《香港製造》在盧卡諾影展獲得三個大獎,包括歐洲藝術影院聯盟大獎、最受歐洲青年觀眾歡迎電影和評審團特別獎,劉德華更獲評審委員選為「最佳監製」。
    導演一直瞞著這項喜訊,直到劇組幫華仔慶生時,才將「最佳監製獎」當成生日禮物送給他,令壽星喜出望外。
    「我問佢吔係咪假?佢話獎狀有評審委員簽名,有張藝謀個名,證明係真野。」
    97年底的金馬獎,《香港製造》獲得包括劇情片在內的提名,陳果最終榮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獎。
    當時華仔正在台灣宣傳國語專輯《愛在刻骨銘心時》,頒獎當晚還趕場到不遠的TICC擔任張宇演唱會當嘉賓,好不忙碌!
    華仔在廣播節目也說過,雖然電影未能回收,但他以這部電影為榮。
    2006年,韓國媒體問他得獎的心情,
    「當然很高興,但我更開心能培養出新一代的人才。」
    為何商業電影的主流演員想投資藝術電影呢?
    Andy回答:雖不會在藝術電影領域聽到「劉德華」,但我喜歡的電影非常廣泛。電影可以簡單分為好電影和壞電影。我想拍好電影!
    他笑言自己看這些新導演的作品,像父親一樣,擔心孩子離家之後可能會搞砸。
    劉德華也談到,「亞洲新星導計畫」有三個重點:new subjects, new currents, and new personalities,藉此投資有潛力的新人。
    華仔介紹:天幕電影的目標是製作大型電影。Focus 的計畫則是開創另一波新浪潮。香港有很多導演自己也經營電影公司,Focus並非是要跟他們競爭,而是朝著新的方向前進。
    去好萊塢發展呢?
    Andy:關鍵在於好萊塢需要我是因為他們需要中國人,或他們需要劉德華?
    成龍和李連杰之所以能在好萊塢取得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而是因為角色需要他們。沒有任何一個好萊塢項目有足夠的吸引力讓我想放棄亞洲市場。
    來拍韓國電影?
    Andy:我很樂意,但為什麼沒有人問我?
    可能大家都覺得你太貴且沒有時間…..
    Andy: Oh,拜託,別用這個藉口! (笑)
    那些年,雖然因為官司有中斷過,但到2006年為止,上述這些電影的導演和幕後團隊也非常爭氣。
    以金馬獎為例,《香港製造》獲得金馬獎5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情片),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獎。《走火槍》獲得3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情片)。亞洲新星導系列電影中,《人魚朵朵》入圍金馬獎2項提名,並獲得最佳美術設計獎。《瘋狂的石頭》獲得金馬獎5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情片),寧浩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
    「亞洲新星導」第二期中,《刀見笑》導演烏爾善則獲得了一生只有一次入圍機會的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本片當晚還獲得了最佳造型設計獎(郝藝)。
    若列入其他獎項如香港金像獎、金紫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華表獎、百花獎,上述電影獲得的提名和得獎就更多了。
    但是,老話一句,最初投資電影的時候,劉德華當然不會知道結果是什麼。
    什麼都沒有是投資的常態,更可能賠錢。
    尤其在上世紀末,他有電影公司的債務,再加上蝕本的紀錄,但他還是願意投資(後來也還是沒有回收成本)。
    這是因為他對電影的熱愛,以及想為電影產業盡一份心力的心意,無法以金錢衡量啊!
    他更無法通靈預知自己能在遙遠的瑞士得到一個盧卡諾影展「最佳監製獎」,或者釜山影展的「年度亞洲最有貢獻電影人獎」。
    不為錢,也很難有利,但他知道必須做。
    劉德華執著的投下希望的小石頭,期盼激起迴響的漣漪。
    就像一篇關於監製余偉國的文章,談到他和華仔對影壇新人是「善意的提攜,創造生生不息的創新」。
    今年橫掃各大獎項的好萊塢電影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片中最為美國觀眾熟知的大牌演員其實不是一眾亞裔演員,而是Jamie Lee Curtis(她也以此片得到奧斯卡最佳女配獎)。
    現實一點來看,對好萊塢業界或歐美電影市場來說,Jamie Lee Curtis才是本片真正的大明星。64歲的她去年聖誕節都還有主演的電影上映,其他亞裔演員有名歸有名,卻還是跟主要市場的觀眾(以及票房實力$$$)有一點距離。
    就如楊紫瓊形容的,Curtis一家就如好萊塢皇室。
    2022年Variety選出史上最偉大的百部電影,《驚魂記》名列第一,封面人物就是她的母親Janet Leigh。
    有Curtis壓陣,電影自然多了可看性和話題性。
    她當初因為欣賞楊紫瓊而接拍了電影,但她無法預知後來自己能到如此大的迴響,還包括了奧斯卡獎。
    因此,去年奧斯卡開獎之前,《華盛頓郵報》一篇評論提到,如果說這部電影「改變」了什麼,就是希望如果日後有哪個怪怪的亞洲屁孩,寫了個奇思妙想的劇本,而這個劇本送到了像Jamie Lee Curtis這種等級的演員手上,不要拒絕,給他們一次機會。
    是的,給新人一個機會。
    看到華郵那篇評論,讓我想起近20年前的另一篇影評。
    對於劉德華和香港影壇來說,在市場低迷時要提供機會,更加艱難、也更有勇氣。
    2003年,SARS肆虐香港,當時有一部華仔投資的電影《給他們一個機會》。
    有一篇評論很有意思:《給他們一個機會》劉德華的角色與位置
    這篇文章介紹了劉德華身為投資人的角色、他對電影的誠意,以及不居功的特質。
    摘文放文末。
    就如劉德華在接受新加坡英文媒體The Straits Times訪問時談到:
    “willing to do whatever he can in his capacity to give rookies a leg-up”
    “The Hong Kong movie industry is undergoing a transition right now. Many veteran film people are all leaving, and then there is no grooming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actors and film-makers.
    "I can only do so much alone. But I do feel it's important that we do at least a little bit to help."
    ---
    釜山影展歷年The Asian Filmmaker of the Year得獎名單:
    2003年:伊朗導演Mohsen Makhmalbaf
    2004年:侯孝賢
    2005年:NHK
    2006年:劉德華
    2007年:楊德昌
    2008年:哈薩克電影製片Gulnara SARSENOVA
    2009年:印度導演Yash CHOPRA
    2010年:蔡明亮
    2011年:徐克
    2012年:若松孝二 WAKAMATSU Koji
    2013年:柬埔寨導演Rithy PANH
    2014年:許鞍華
    2015年: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
    2016年:伊朗導演Abbas KIAROSTAMI
    2017年:鈴木清順SUZUKI Seijun
    2018年:坂本龍一 Ryuichi Sakamoto
    2019年: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2020年:未頒此獎
    2021年:韓國導演IM Kwon-taek
    2022年:梁朝偉
    2023年:周潤發
    ---
    《給他們一個機會》劉德華的角色與位置
    卓男 2003香港電影回顧 2003年
    在2003年最黑暗的時候,那恍如世紀般漫長的三個月裡(四月至六月),出現了三部有關年輕人尋找夢想的電影,包括《下一站…天后》、《給他們一個機會》和《六樓后座》。
    自1992年劉德華成立天幕起,我們就看到他對電影的野心(沒負面意義),當然還有他對電影的誠意。1997年投資陳果《香港製造》的成功,劉德華的眼光與膽識得到大眾的肯定,同時,也為他塑造了「開明」、「願意給新人機會」的老闆形象,作為天幕成立第十個年頭的出品,《給他們一個機會》則再進一步強化這個形象。
    劉德華在《給他們一個機會》的位置與角色是有趣的。他在戲裡出現四次,每次的出現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而且涉足的程度也層層遞增。一開場,鏡頭映著出現在電視訪問中的劉德華,他說出了他的夢想:「說到我的理想與夢想,就是希望我的公司可以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給新人,讓他們在這一行發展。如果你們想得到這個機會,找我,我一定會給你們一個機會。」雖然與接收者(觀眾/希望得到機會的人)之間隔著了電視,但劉德華開門見山的態度清晰可見。第二次,是飾演武指的許志安在電影公司碰到剛開完會的劉德華,隨即開口問他可否給機會一班跳街舞的年輕人,劉笑著答應就匆匆離開辦公室。第三次,許打電話邀請劉前往觀賞小伙子在舞蹈節中的表演,鏡頭映著正在開會的劉,其決策者的形象比我們平時多見的藝人形象更鮮明。第四次,當一班年輕人在文化中心旁邊的空地同心協力地表演街舞,劉親自現身人頭湧湧的人群中,而鏡頭三次轉向他:欣賞著、拍著手、悄然離開;情況一如這位老闆對新人的態度:欣賞→鼓勵/給予機會→引身而退(當新人得到大眾認同時)。
    看得出,劉德華在《給》片的位置及角色既重要又超然,一來他的客串貫穿全片(戲中有多達十位只有一場戲的「串星」),二來他對新人的認同與支持比誰都重要。而劉德華在戲中的「角色」,是做回劉德華自己,不像《金雞》(2002)或《金雞2》(2003)裡那樣在扮演「劉德華」。《給》片裡出現的劉德華,幾乎接近日常生活中的他:既是藝人也是老闆,既要表演也要打理公司;但《金雞》及《金雞2》的劉德華,他會去骨場揼骨鬆馳神經,又會從電視機裡爬出來說「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得㗎啦」,更會在2046年做我們的特首(當然不排除這個可能啦!)。所以,《給他們一個機會》的主角,究竟是代表「他們」的一班小伙子,還是背後「給他們一個機會」的大人物?值得再思考一下。

Комментарии •